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已成为追溯全球古环境变化与古生物地球化学演化的有力工具,在我国边缘海中得到广泛应用,尤以东海全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最为显著。本文在综述了部分有机质整体指标和脂类生物标志物用于东海有机质溯源研究进展的同时,着重叙述了他们在全新世海水表层温度、季风、相对海平面和海洋初级生产力重建等古气候和古海洋学领域的研究动态。针对我国边缘海,提出应选用更加有效可靠的有机地球化学多指标,研究高分辨率的沉积连续记录,全面恢复古气候环境变迁历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水成铀矿床、地质构造学、沉积学、古水文地质学、铀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从分析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入手,初步进行了盆地地质构造、地质演化、含矿岩系沉积特征、地下水中同位素(D、18O、3H、234U/238U、230Th/232Th等)和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基本查明了伊犁盆地南缘区域地下水动力条件,研究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与铀成矿的关系,探讨古地下水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为全盲型地浸砂岩铀成矿的水文地球化学及古水文地质预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用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温度测定方法对杭州临安瑞晶洞穴石笋的同位素古温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距今(5~1)×104a间该区的古气候演化记录,并与杭州湾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王晶  徐海 《地球环境学报》2022,13(2):132-162
广泛分布的湖泊为连续沉积和保存历史时期多样化生物核酸分子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档案。随着近年来古DNA提取和测序技术的进步以及组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湖泊沉积物古DNA重建古生态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响应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回顾了古DNA研究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以及湖泊沉积物古DNA保存的影响因素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重点评述了湖泊沉积物古DNA在揭示气候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及流域生态系统演化、物种定殖与外来物种入侵、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生态功能基因演化及其在细胞器基因组和古生态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中的诸多应用和进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研究面临的局限和挑战以及组学技术在古DNA研究中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当前研究尚存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丹寨汞金矿床是与古油藏共生的金属矿床 ,产在古油藏的边缘 ,矿区内发育大量的油气演化产物沥青、含烃有机包裹体等有机质 ,可见该矿床与古油藏有密切的地质关系。对矿区内卤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矿区内溴、碘的富集程度远比氟、氯高 ,这与古油藏油田卤水的形成演化有关。而且 ,油田卤水是该矿床成矿热液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类脂分子标志物在海洋有机地球化学中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子标志物是海洋有机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开发和应用使得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的过程研究成为可能。类脂化合物作为一类最常用的分子标志物,在物质来源、有机质降解、早期 成岩演变、环境污染、古海洋学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类脂分子标志物成功地应用在河口、滨海地区和深海海洋中有着物质循环、迁移和埋藏等过程的研究,为海洋有机地球化学过程提供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类脂分子标志物的特征、开发和利用,并讨论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正> 为迎接第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大会的召开,配合重点基金课题“低温成矿中有机质的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的研究,我们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组织了一期以“有机质-金属关系”为主题的有机地球化学特辑,主要介绍近年来有机质与金属成矿作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及生油岩热演化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以此向第五届有机地球化学大会献礼,并供我国同行及关心有机地球化  相似文献   

8.
<正> 在沉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领域中,延续争论20多年的关于海绿石的化学成分和其形成的相环境的关系问题,至今仍无统一见解。我们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以往沿古海盆采少量样品的剖面性研究,由于难以恢复古海岸的轮廓,往往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因此,笔者对高加索前缘和高加索北坡广大地区早白垩世(亚普第-阿尔必期)古海盆作了大面积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区土壤古菌群落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雨桐  杨杉  张艺  范例  刘坤  张晟 《环境科学》2021,42(9):4481-4488
为探讨农田土壤古菌群落结构与构建机制对不同类型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采集高地质背景区、涉重金属企业和工矿区周边农田土壤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古菌群落组成及构建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域内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异质性高,镉污染较广泛,除工矿区部分土壤样本存在强生态风险,其他样本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不同地区古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为优势菌门,占比62.7%~98.3%,其次为Halobacterota (1.1%~23.2%).环境因子中,土壤有机质含量、pH、砷和铅含量与古菌群落显著相关(P<0.05),是古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零模型分析表明本研究古菌群落在系统发育上聚集,确定性过程驱动古菌群落构建,有机质和pH等环境因子的异质选择作用主导古菌群落形成.因此,环境过滤的确定性作用最终驱动本研究古菌群落构建,环境异质性导致了古菌群落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从而增强古菌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利于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古遗址地层土壤理化特征研究有助于古环境重建。以岷江上游营盘山遗址文化剖面和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粒度、磁化率、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及元素地球化学等物理化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古人类活动影响了土壤粒度、磁化率、有机质、碳酸盐及元素迁移等特征,灰烬层土壤出现了环境指标不一致的现象。位于灰烬层上部的古土壤保留了与成壤强度一致的环境信息,指示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在全新世中晚期曾出现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利用遗址区文化层剖面重建古环境需多指标对比研究,剔除人类活动的干扰信息。  相似文献   

11.
在B元素地球化学讨论基础上 ,采用地球化学场分析研究方法与理论 ,以秦岭柞山泥盆纪沉积盆地及凤太泥盆纪沉积盆地内B地球化学场为实例 ,探讨对B的地球化学场分析与研究。认为B的地球化学场是由热水同生沉积作用所形成 ,B异常场可用于追迹和示踪热水流体场的活动范围。可能在八卦庙含金脆韧性剪切带中 ,部分电气石石英脉及菊花状电气石集合体富集部位是在后期脆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同构造期所形成 ,岩浆侵位及构造动热改造为富B层位中B的活化提供了能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烃源岩抽提物中检测到种类丰富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这一工作不仅为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丰富了碳酸盐岩有机地球化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环境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试图以医学与环境地球化学相结合和元素地球化学分布与生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这一问题,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最后从营养角度讨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物源属性、构造环境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碎屑沉积物记录着有关源岩性质和构造演化等诸多重要的信息,对于沉积盆地分析和理解区域构造演化都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近年来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学在沉积物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如造山带前陆盆地、山间盆地沉积物的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反演造山带隆升-剥蚀作用与盆地沉降之间的联系,为地壳演化和造山带隆升等地质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文章结合近几年来的研究实例,综述了沉积物地球化学方法在物源示踪和源区构造背景判别研究的一些进展。考虑到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是源岩、风化作用、沉积循环、成岩作用和分选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对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广泛应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判别图解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技术进步和多方位研究进展,第四纪古环境研究向着多元古环境替代指标、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气候变化的多种驱动因素等方面发展。文章总结了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中的主要替代性指标,包括黄土磁化率、黄土粒度、植物硅酸体、孢粉组合、蜗牛化石、碳氧同位素和^10Be、黄土与古土壤。概述了当前对黄土—古土壤的时间标尺、末次冰期的短尺度气候事件以及东亚古季风变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美国矿床(山)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动态及我国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矿床的开采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矿床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此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文章对美国在矿床环境地球化学作用、矿床的地球化学背景和基准值、矿山(床)酸性排水和特殊矿床的环境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旨在为我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作者建议我国应适时启动矿床(山)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特别是研究全国地球化学扫面资料在矿床环境方面的应用、流域性矿集区环境地球化学作用及其与生态关系、矿山环境治理(矿山复垦或矿山酸性排水降解)中地球化学作用机理等。  相似文献   

17.
湿地生态系统是极其敏感的,与环境变化紧密相关。湿地沉积物同位素在近年来的古环境恢复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已趋向成熟,但传统的同位素载体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摒除,使得运用该方法进行古环境还原经常出现偏差与不确定因素。近15年来,一种同位素研究的新载体被广泛应用-沉积物纤维素,与其他载体相比,植物纤维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记录了最原始的环境信息。目前,该方法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并且它的提取方法近年来也得到了不断改良,实验仪器的改进也使该测量数据更加简便易行,许多学者用沉积物种提取的纤维素同位素对当地古环境与古水文学状况进行了还原,并且其他证据相吻合,证明了此方法的可靠性。但是,该方法还需要在技术手段、理论研究上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8.
锶有4个稳定同位素:84Sr、86Sr、87Sr和88Sr。但其中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δ88/86Sr)成为近年来国际同位素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国际众多学者的研究,阐述了大多数实验室新近采用双稀释剂和TIMS方法来获得高精度δ88/86Sr数据的原理,并综述自然界δ88/86Sr变化,列出一些影响锶同位素分馏的因素。综合讨论其在地质方面的应用:(1)根据冷水珊瑚稳定锶同位素重建古海洋温度;(2)联立87Sr/86Sr和δ88/86Sr来研究海洋中锶的地球化学循环;(3)利用骨骼中的锶稳定同位素研究古营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