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作为人类环境问题和危机产生的重要策源地,建立反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状态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结论,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文章在城市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人工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生态亚系统、经济生态亚系统及自然生态亚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生物成分组成、结构与功能关系,系统的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社会为评价要素,下设12个一级指标及42个二级指标,为评价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土整治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两者关系密切。它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两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于其问题的复杂性和对国民经济和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的严重性,在当前国土整治中应起着主导作用。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子和方法目前属探索阶段。目前一般分为现状调查分析;环境预测;生态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的确定;环境规划方案制订和优化;以及确保规划实施而制订技术经济政策和法规。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适宜度模型,对滨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现状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滨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合指数为Ⅰ级,近五年波动提升趋势明显;但各指标发展不平衡,适宜度指数差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内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提出相应意见及建议,从而为滨州及同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展,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生态经济评价预测层次上的环评,对其评价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国内外所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缺乏环境与经济相联系起来和在决策中体现生态环评结果的方法,缺乏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没有从系统的角度考虑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的环境影响因素。在系统分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经济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天然林生态系统中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大气等生态价值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分析、预测、评价,首先建立该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野外调查测量及实地数据分析,初步对天然林生态系统价值进行测算;其次利用灰色系统预测分析,对2009年-2028年三岔子林业局天然林生态系统价值进行预测,最后计算出天然林生态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水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自然”属性,构建了蚌埠城市水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后对蚌埠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了评价、预测与预警分析,结果表明,蚌埠城市水生态环境目前总体状况较好,未来3a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6.
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建立反映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复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为南京市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南京市从1991年到2001年,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上升,呈良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水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自然"属性,构建了蚌埠城市水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后对蚌埠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了评价、预测与预警分析,结果表明,蚌埠城市水生态环境目前总体状况较好,未来3a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8.
如何有效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分析遵义市20022011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及变化特征,综合评价出遵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并提出加强土地利用程度、开展土地整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建议。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角度考虑,土地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从生态学的角度建立了较完整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沈阳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结果表明 ,本指标体系是科学的、可行的 ,可以用于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0.
邰程 《环境科技》2006,19(2):61-63
根据江苏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对策:对行政村的生态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全民发动,全民参与;重抓生态经济;注重实效,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陕西省渭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需水量往往被国民经济需水量挤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不仅已成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要求,而且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一环。论文立足于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目标,探讨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定义,提出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外部优先级”和“内部优先级”思想,首次系统地分析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界定范围。在此基础上,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建立了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流域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成果,丰富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理论研究,可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DPSR模型的区域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的河流健康状态评价技术研究,有助于管理者了解河流现状,尤其是健康状况,进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河流,实现河流生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DPSR(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响应R)模型,构建了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框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可比性原则,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4个维度构建区域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可为水生态环境健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区域河流恢复、生态环境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选取的2001~2013年宝鸡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层共25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响应指数是影响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2001~2013年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不断波动,其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2001~2004年属于较高敏感阶段,2005~2009年属于中度敏感阶段,2010~2011年属于较低敏感阶段,2012~2013年属于低敏感阶段。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是降低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实现区域人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基于生态环境绩效和社会效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并引入多边形综合指标法,根据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压力、社会效益4个方面对江苏省1990~2003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从1990年的0.123上升到2003年的0.52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在1990~1996年逐年增强,但在1996年后有所下降.综合指数(D)与经济发展(EDI)、资源能源消耗(RCI)、生态环境压力(EPI)、社会效益(SBI)4个分指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D=0.152EDI+0.308RCI+0.453EPI+0.502SBI-0.458表征.今后决策中,要把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关注位置,特别关注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对水文情势产生重要影响,两者密切相关.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同时这一地区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点区域,研究这一地区的水与生态环境建设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延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水文站监测数据及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的有关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①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受到直接威胁;②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建成植被减少了河川径流,由于植被蒸腾过度消耗土壤水库中的水分,一些地方出现土壤干层;③水资源的不足不仅限制了进一步的植树种草,而且也对建成植被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老树",从而使植被的生态环境效益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的关系,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科技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新时期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科技进步历程、展望发展方向,对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引领带动全社会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首先,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开拓期(1972—1990年),初步建成环境总量容量的科技体系;发展期(1991—2011年),创新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的理论和技术;新时期(2012年至今),打造精准治污、系统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其次,系统梳理总结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在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管控及修复、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环境标准基准建设以及环保产业创新能力7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的有力支撑.最后,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的需求与挑战,提出我国生态环境科技2.0时代的治污理念及发展对策:①坚持四个“面向”.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夯实生态环境科研基础;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集智攻关;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牢把握“环保科技的人民性”.②协同三个系统.一是自然系统,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标本兼治,守住自然系统生态安全边界;二是生产系统,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生产系统的绿色循环,形成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动能;三是生活系统,开展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研究创新,推动绿色生活转型.③实现“五个创新”.在绿色发展模式、环境治理理念、环境科研方法、多技术融合以及体制机制上实现多元创新,打造新时期下全面发展的生态环境科技2.0时代.   相似文献   

17.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最终实现。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典型的经济快速发展的省份,山东省近些年农村经济也获得长足发展,但由于不合理生产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对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以2005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剖析了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定量评价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状态和程度对完善新一轮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指导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论文在借鉴已有脱钩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脱钩理论引入地质公园这一微观领域,构建了适合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和评判标准,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测算了2004-2012 年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和程度,分析了二者的脱钩发展阶段和时间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压力强度及其变化特征看,2004-2012 年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波动较大,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化趋势,其中,2004-2009 年呈现上升状态,2009-2012 年呈现下降趋势;②从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状态及其变化趋势看,2004-2012 年8 个时期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脱钩关系主要经历了从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Ⅳ→相对脱钩Ⅳ→耦合Ⅱ→耦合Ⅰ→绝对脱钩→相对脱钩Ⅰ→绝对脱钩的演变轨迹,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表现出“较强→弱→强”的周期性变化;③从脱钩弹性曲线图看,脱钩状态总体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向右倾斜的“M”型变化,根据曲线波动情况大致可以划分3 个演化阶段:2004-2007 年的相对脱钩阶段,2007-2009 年的耦合阶段,2009-2012 年的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交替阶段;④研究结果与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所构建的脱钩评价方法为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区农业发展,既受水资源短缺制约,又受生态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论文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必须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综合影响。文中建立了灌区水资源综合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在分析该区水资源利用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效益评价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类等44项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研究。并以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例,利用所建模型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为灌区水资源评价、管理及节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生态整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通过对人口容量、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敏感性和承灾能力等4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喀斯特脆弱环境形成的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机理,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的要求,提出了贵州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