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南迦巴瓦峰地区自然变异强烈而频繁,地震、泥石流、崩塌与滑坡、雪害、洪水等自然灾害普遍。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特征和规律、灾害的成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认为该地区自然灾害具有连锁性、群发性、突发性和频发性;强烈的新构造运动、高山深谷地貌及温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等是该地区灾害发生的最主要自然成因。灾害对该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交通运输、山地农业及森林资源等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家界地貌是一种特殊的砂岩地貌,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调查研究,但是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划分研究较为薄弱,对各类地貌景观成因机制和演化关系缺乏统一认识.该文综合地层学、构造学、古生物学以及区域性地质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张家界地貌的成因机制、演化历史、形成条件和景观类型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将张家界地貌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三大阶段:岩石形成阶段(中志留纪—晚泥盆纪),挤压剥蚀阶段(侏罗纪—新近纪),地貌形成阶段(第四纪).其中母岩形成阶段又分为坚硬的基地岩石形成阶段、张家界地貌母岩形成阶段两部分;挤压剥蚀阶段分为挤压褶皱和剥蚀解体阶段两部分;地貌演化阶段分为嶂谷、峡谷—平台、方山—石墙、石峰、石柱—残林、孤峰形成阶段四个部分.同时对地貌的演化进行预测分析,并对地貌景观的解说和保护性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图7,表2,参17.  相似文献   

3.
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2000年以来植被的快速恢复,对该区域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岭地区地貌多样,分析不同地貌区植被恢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位于秦岭北坡的浐灞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整个研究区分为上游山地区、中游丘陵区和下游平原区3个分区,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基础数据,基于趋势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浐灞河流域不同地貌区的植被恢复差异、影响因素及其对径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浐灞河流域上游山地区NDVI值呈极显著增加趋势,中游丘陵区NDVI值呈缓慢增加趋势,而下游平原区呈极显著减少趋势。上游山地区NDVI在6—9月处于较高水平,中游丘陵区和下游平原区NDVI的年内分布呈现双峰特征。整个浐灞河流域的植被恢复速度为0.001 9/a,上游山地区、中游丘陵区以及下游平原区的植被恢复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上游山地区海拔对植被恢复速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中游地区不同坡度的植被恢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上游山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驱动力是林地自身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中游丘陵...  相似文献   

4.
基于湿地功能的水文地貌分类是一种评价湿地理化性质、生态功能及人类干扰的分类方法.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优选评价模型对挠力河流域湿地不同的水文地貌单元进行分类评价.结果显示,挠力河流域平原湿地生态区域可以划分为河岸带、低洼地、倾斜地和微高地4个水文地貌单元,人类干扰强度分别为0.043 2、0.093 0、0.397 6、0.937 4.其中河岸带和低洼地为轻干扰区,占湿地总面积50.09%;倾斜地为中度干扰区,占湿地总面积17.42%;微高地为严重干扰区,占湿地总面积32.49%.目前,湿地功能尚处于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5.
西南环境移民安置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桂西北环江县肯福环境移民安置示范区为例,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移民安置区的气候、地貌、土壤与植被等主要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取样分析。研究表明,环境移民安置地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且雨热同季的特点;地貌破碎,土地以坡地为主,但有一定量可开垦利用的土地;土壤主要为红壤,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土壤质地和结构尚可,有机质和氮含量相对丰富,但磷、钾缺乏,土壤酸度大;植被以先锋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两西”地区草地退化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甘肃省“两西”地区草地退化的现状,提出了两西地区草地的退化的成因:(1)草地生境的脆弱性,包括地质地貌的脆弱性,水土,热量匹配差及气候变化的影响,(2)自然外营力的驱动作用,包括干旱,风蚀,水蚀,冻融,盐渍化;(3)人为因素的影响,包括过度放牧,农垦撂荒,樵采挖药,水环境恶化 采矿及工业污染。  相似文献   

7.
根据实验分析结果,探讨了成土母质条件、淋溶作用、地貌类型、有机质含量、(游离)氧化铁含量、土壤质地和pH值等因素对土壤含铬量的影响,并指出了海南岛土壤中铬含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塔里木内陆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尤其是水热条件和地貌特征是植被生态,土壤环境及水环境形成与分异最主要的控制性因素。几大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塔河流域生态环境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脆弱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浙江省丽水市1986--2002年酸雨监测数据,对该市酸雨污染的现状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丽水市酸雨污染严重,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冬、春季酸雨率高,降水pH值低;降水的主要离子SO4^2-与NO3^-比值逐年下降,说明大气污染有从煤烟型转为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的趋势;煤耗量、地型地貌特点、低空逆温层频率、地面弱风频率对酸雨率和降水pH值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及世界重要的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观赏游览、科学研究及文化艺术活动等功能。为了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在黄山风景区内划分特殊自然及人文景观保护小区的观点,并划出第四纪冰川遗迹、花岗岩石林地貌、泥炭藓沼泽、松林及温泉等景观生态保护小区。主要探讨黄山风景区第四纪冰川遗迹景观生态保护小区的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土壤动物对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环境、修复退化的生态功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别于2015年的春季、夏季和秋季对长白山地玄武岩台地、花岗岩低山区、花岗岩丘陵区玉米田的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的获取采用手捡法,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Tullgren分离.结果表明:3次取样共获取土壤动物2 956只,计42类,隶属于3门7纲16目,甲螨亚目和等节跳虫科是各地貌类型共有的优势类群.各地貌类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均为花岗岩低山区最低;玄武岩台地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夏季最高,花岗岩低山区和花岗岩丘陵区秋季最高.垂直分布上3个地貌类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均具有表聚性,但花岗岩丘陵区表聚性不明显.土壤动物多样性表现为花岗岩丘陵区最高,花岗岩低山区最低;春季、夏季花岗岩丘陵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最高,秋季各地貌类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差异并不显著.本研究表明长白山地不同地貌类型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季节动态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土壤铬含量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验分析结果,探讨了成土母质条件、淋溶作用、地貌类型、有机质含量、(游离)氧化铁含量、土壤质地和pH值等因素对土壤含铬量的影响,并指出了海南岛土壤中铬含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村落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和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落生态系统的分布是地表突出和普遍的现象。本文概括总结了区域性村落生态系统分布的一般性原则,其分布特征表现为景观性、分散集聚性、动态迁移性、梯度性、趋适性、界限性以及人文性等各个方面;对诸如平原、山区、湖区、盆地、丘陵台地、岛屿以及过渡区等各种地貌类型区提出相应的理论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姜加虎  黄群 《生态环境》2004,13(3):354-357
洞庭湖湖内冬枯水季节,有芦苇面积530km^2,草地面积800余km^2,泥滩地面积367km^2,天然水域面积约993km^2。湖洲之间隔水相望,河沟水系纵横交错,具“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地貌特征,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形态面貌和典型的自然湿地景观。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或环境压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流域河口湿地生态健康与湿地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口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活体",有着其自身的地理发育、成熟和衰老的生长过程。以大洋河河口湿地为例,运用面积积分曲线和分维度指数计算大洋河流域发育阶段及河口湿地生长过程,得出如下结论,(1)在河流流域地貌发育早期,河流底蚀、侧蚀、溯源侵蚀强烈,河流含沙量高,泥沙在河口地区沉降而易形成河口湿地;随着流域地貌发育到壮年期,河流泥沙含量输出稳定,河口湿地面积继续扩张;到流域地貌发育晚期,侵蚀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河口湿地缺乏稳定的泥沙供应,在河湾水动力作用下逐渐萎缩、直至消亡。(2)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河口湿地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份,改变了河口泥沙的输入量及沉积环境,人类活动实际上是直接或间接地缩短了河口湿地的发育时间,加速了其发育进程。(3)针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河流,在制定河口湿地保护政策和修复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地质历史发育特征,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其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6.
南迦巴瓦峰地区自然变异强烈而频繁,地震、泥石流、崩塌与滑坡、雪害、洪水等自然灾害普遍,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特征和规律、灾害的成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认为该地区自然灾害具有连锁性、群发性、突发性和频发性;强烈的新构造运动、高山深谷地貌及温热多雨的气候条件等是该地区灾害发生的最主要自然成因。灾害对该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交通运输、山地农业及森林资源等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化肥过量施用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中较普遍现象,且小农家庭经营仍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因此,探究小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内在机理,是中国农业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政策调控的焦点。基于湖北东南地区775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耕地细碎化和劳动力老龄化对水稻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地细碎化和劳动力老龄化对化肥施用强度呈显著正向影响,且耕地细碎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正向影响远大于劳动力老龄化;(2)耕地细碎化和劳动力老龄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受地貌类型制约,其中,耕地细碎化对低山丘陵区化肥施用强度的正向影响远大于岗地平原区,而劳动力老龄化对低山丘陵区化肥施用强度的正向影响略大于岗地平原区;(3)耕地质量等级和水稻种植规模对化肥施用强度呈显著负向影响,而稻谷商品化率对化肥施用强度呈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洮儿河流域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吉林西部洮儿河流域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特征,揭示了流域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农业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按照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灾害、环境质量等综合要素对流域进行了环境分区;最后论述了流域内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江苏北部景观生态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江苏北部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景观生态要素研究的基础上,以地貌和基质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了该地区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该系统为二级分类系统,包括10个景观型、31个景观亚型,以景观亚型或景观亚型的组合为基本制图单位,编制了江苏北部1:100万景观生态类型图。详细分析了江苏北部稀疏植被景观、常绿针叶林景观、落叶阔叶林景观、旱地作物景观、水旱轮作景观、水田作物景观、淡水水生植被景观等主要景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性探讨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在对黄土丘陵区典型区域多点土壤水分调查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土壤水分分布的区域性和地块性差异特征及其发生分异的主要因子。文章认为,降水格局是土壤水分具有南、北向逐渐增加的区域分布特征的主导因子。热量、地貌、植被等的不同组合使得土壤水分发生地块尺度的分异。地域尺度土壤水分表现为南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北部。在地块尺度内,则由于地貌、植被、土地类型等因素,土壤水分一般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隔坡梯田好于梯田;植被不同会造成土壤水分利用型差异。由于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其分布的差异性随季节、土壤层深度等不同而在表现程度上具有差异性。这一研究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合理利用土壤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