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湛江港表层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Hg、Cu、Zn、Pb、Cd 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评价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除Cd外,其它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均高于其在海洋生物体中的含量;湛江港海域Cu、Zn、Cd在生物体内积累较严重;软体类和甲壳类从沉积物中富集Hg和Pb能力相当,但软体类从沉积物中富集Zn和Cd能力高于甲壳类、富集Cu能力低于甲壳类。与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非参数相关分析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既能促进也能抑制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富集,但在软体类和甲壳类两类生物体中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2.
长江以北毛蚶体内Hg、Cd、Pb、As残留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7年9月至11月对长江以北沿海毛蚶体内4种重金属Hg、Cd、Pb、As残留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上述重金属残留量的时、空分布趋势,并评价了毛蚶的生物质量.结果表明: Hg的平均含量为0.015×10-6湿重,Cd为2.57×10-6湿重,王家窝铺两种重金属含量最高,而连云港均最低;Pb的平均含量为0.12×10-6湿重,大孤山最高,乳山口最低;As的平均含量为0.409×10-6湿重,黑沿子含量最高,吕泗含量最低.与199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毛蚶体内四种重金属含量呈下降趋势,表明沿岸海洋环境受上述4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有所下降.本次调查的21个站位4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3.
本文于1995年7月在东经110°00′00〃 ̄113°58′00〃,北纬220°00′00〃 ̄22°44′00〃的珠江口区采集海水、表层沉积物、气溶胶和海洋生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研究样品中BHC和DDT的含量与不同区域的分布。结果表明,就其平均值而言,表层海水BHC含量为0.045μg/dm^3,DDT为0.041μg/dm^3;底层海水BHC含量为0.048μg/dm^3,DDT为0.035μ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海南岛昌化江河口海域12种海洋生物体中5种重金属(Cu、Zn、Pb、Cd和As)的含量及其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并评价其食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除As外,生物体中重金属平均含量表现为甲壳类(虾蟹)>双壳贝类>鱼类;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均为Zn最高,Cd最低,均未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的标准。生物富集系数(BCF)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本研究的海洋生物易从海水中富集重金属,Cu和Zn是生物普遍富集的金属元素,对不同种类而言,鱼类对As的富集明显,双壳贝类和虾类对Pb富集能力较强,远海梭子蟹对Cd的富集显著。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非致癌健康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但长期食用可能会引起潜在的致癌健康风险。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As是主要食用健康风险元素,分别占非致癌和致癌风险贡献总方差的56.44%和89.63%,日常摄入率(IR)对健康风险的贡献方差较小。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核电站周围海洋生物中放射性本底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1988—1990年对大亚湾核电站周围的港口,鹏城、东山和澳头四个测站海洋生物中的多种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其结果是,各测站的马尾藻中~(238)U、~(232)Th、~(226)Ra的含量顺序为港口>鹏城>东山>澳头,~(40)K和总β含量顺序为东山>鹏城>澳头>港口;各测站的鱼类(兰圆鯵、小工鱼)中~(238)U、~(232)Th、~(226)Ra的含量顺序为东山>鹏城>港口>澳头;各测站几种生物中~(137)Cs的含量较接近,都在0.4—0.9Bq/kg之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于1995年7月在东经113°00′00″~113°58′00″,北纬220°00′00″~22°44′00″的珠江口区采集海水、表层沉积物、气溶胶和海洋生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研究样品中BHC和DDT的含量与不同区域的分布。结果表明,就其平均值而言,表层海水BHC含量为0.045μg/dm3,DDT为0.041μg/dm3;底层海水BHC含量为0.048μg/dm3,DDT为0.035μg/dm3。沉积物BHC为11.07×10-9·干;DDT为17.88×10-9·干。气溶胶BHC为0.136ng/m3;DDT为0.078ng/m3。海洋生物BHC的范围为0.403×10-9·鲜(海带)~8.644×10-9·鲜(贻贝);DDT为1.770×10-9·鲜(浮游植物)~207.6×10-9·鲜(海鸟)。在雨季,海水中BHC和DDT由于受到珠江径流的稀释而含量偏低;BHC、DDT在表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的区域分布,雨季和旱季类似。BHC和DDT在海洋生物中的含量,随着海洋食物链成员生物营养级的提高而提高。它们在不可食部分的含量高于可食部分,海鸟的羽毛是积累BHC和DDT的关键器官。  相似文献   

7.
湄洲湾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及其评价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以湿法消化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福建湄洲湾海域5种海洋生物体内Cu,Pb,Zn,Cd,Ni,Fe,Mn,Co的含量,并计算了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结果表明:各种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Fe,Mn,Cu,Zn>Pb,Cd,Ni,Co。对多数其含量大小趋势为:双壳类软组织>海带>虾、鱼肌肉。牡晟对Cu,Zn,Cd的富集系数比其它生物高得多,湄洲湾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国内外某些海域相近,远低于海洋生  相似文献   

8.
大亚湾海洋生物重金属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在1988年1月大亚湾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通过13个调查站、25种生物(鱼类8种、甲壳动物2种、棘皮动物3种、软体动物12种)的6种重金属(CU、Pb、Zn、Cd、∑Cr、Ni)含量检测数据,初步分析了大亚湾不同类别生物重金属含量水平、各类生物重金属含量的地理差异,并对海洋生物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质量评价。为今后大亚湾海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 香山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位于新疆哈密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94°30′—94°37′,北纬42°15′—42°20′。本文研究了该杂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矿物学特征,提出了香山杂岩体成因假说。  相似文献   

10.
调查测定了马銮湾养殖区海水、不同生物体重金属含量,阐述了水域污染水平并着重分析了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同时根据有关标准中重金属元素的限量值,对海洋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马銮湾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 Benson)对Se具有很高的富集性,与水体中的Cu、Ni与Cr含量分别具有极显著(p0.01)与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可潜在的作为Cu、Ni与Cr污染的良好指示生物;贝类、虾类和蟹类等杂食性甲壳类生物体重金属的含量明显高于鱼类;目前马銮湾被调查的生物体中Cu,Cd和Pb的含量均未超标准,但Se和部分生物体内的Zn,Cr则超过了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椒江口海域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在沉积物和生物体中的富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椒江口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7种重金属的浓度水平,评价了各种重金属在沉积物和生物体内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重金属Cr、Cu、Pb、Cd、Zn、As和H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57、7.37、1.89、0.18、36.99、1.57、0.018μg·L-1;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Cu、Pb、Cd、Zn、As和Hg的浓度分别为30.11、30.62、32.61、0.106、68.56、2.48、0.027×10-6;生物体内除了鲻鱼中未检出Zn外,七种重金属在缢蛏、鲻鱼体内均有检出,且缢蛏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鲻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Cr、Cu、Pb、Zn、As在沉积物中富集系数高于生物体内,Cr、Zn、Hg、Pb在鲻鱼中的富集系数大于缢蛏中.  相似文献   

12.
北方海洋生态站几种经济动物体内5种重金属残留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北方海洋生态站生态监测海域几种贝类、鱼类体内Hg、Cd、Pb、As、Cu残留量及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且评价了这些经济动物的生物质量。结果表明:贝类Hg的含量(×10-6湿重以下同)为未检出~0.026,As为0.330~1.361,Cu为0.67~14.04,Pb为0.022~1.02,Cd为0.086~3.90;鱼类的Hg含量为0.001~0.017、As为0.672~0.998、Cu为1 35~5.90、Pb为0.016~0.57、Cd为0.006~0.45。扁玉螺体内重金属残留量季节变化明显;生物体内Hg和Cu的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关于食品中限量卫生标准,其他重金属含量均有超标现象,Cd最严重。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1年-2008年的资料,对大连湾底栖生物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为:Zn〉Cr〉Cu〉Cd〉As〉Pb〉Hg;2006年-2008年均值与"十五"期间比较,海域底栖生物体重金属含量均有所下降;底栖生物受重金属污染较轻,但Cd、Cr、Zn、Hg、Cu富集问题严重;生物体内Cd含量超过人体消费标准,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1982—1983年环境调查资料,对26种生物(鱼类10种、甲壳类7种、软体动物6种、多毛类3种)的4种重金属(Cu.Zn、Pb、Cd)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检测数据,初步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不同类别生物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水平,各类生物重金属和有机氯含量的地理差异,并对海洋生物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进行了质量评价。为今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和海洋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乳山近海六种重要经济动物重金属含量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7年秋季对乳山近海海域常见且生物量较大的六种水生动物进行生物残毒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生物残毒理论,对乳山附近海域重要渔业资源重金属含量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生物体内残毒量、残留量指数I和富集系数K均因不同海洋动物种类和不同重金属离子产生明显的差异。乳山近海主要生物体内残毒含量都低于最高允许残留量标准,说明该海域主要经济动物均未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分析结果也表明,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总体上与海水中重金属含量无显著的相关性,这可能与生物对重金属不同的富集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6.
1989年11月对杭州湾北岸上海石化总厂附近(121°10′-121°26′E、30°30′-30°48′N)调查区进行了大型浮游生物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范围内浮游动物平均总生物量为187.3mg/m3,与历史同期资料相比明显增高。浮游动物经鉴定有13种,分半咸水性河口种类和低盐沿岸种类。群落结构指数分析表明,站位丰富度(d)低(0.56-1.37),单纯度(Σπ2)高,多样性指数(H′)低(1.25—2.17)。优势种突出,优势度高,优势种聚集强度指标值高,种类间个体分布不均匀,且主要集中在金山嘴附近及总厂附近沿岸。本调查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已受到轻度污染影响。本文还对保护杭州湾渔业水域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含量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7年5月~2008年10月我国典型海岛潮间带贝类体内重金属检测结果为基础,探讨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Cu、Pb、Zn、Cd、Cr、Hg)含量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海岛潮间带贝类体内以Zn、Cu较高, Pb、Cd和Cr较低, Hg最低;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数据比较,变化不明显.根据《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评价了各海岛潮间带贝类体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分析表明各种重金属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超标, Zn超标较严重, Cu和Cd次之,其余较轻.原因可能与陆源污染物排放和贝类对不同金属的富集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锌冶炼-氯碱复合污染区昆虫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葫芦岛草地中14种昆虫(植食性、杂食性、肉食性)及蚯蚓,测定生物体内汞、镉、铅含量,研究生物体内重金属污染情况.植食性昆虫汞、镉、铅平均含量分别为0.168、 9.19、 12.58 mg·kg-1;杂食性昆虫汞、镉、铅平均含量分别为0.375、 24.43、 17.71 mg·kg-1;肉食性昆虫汞、镉、铅平均含量0.928、 29.78、 18.39 mg·kg-1;蚯蚓平均汞含量为1.923 mg·kg-1,葫芦岛生物体内重金属污染严重.不同种类昆虫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异较大,蜗牛、蜻蜓对汞的富集能力较高;蜘蛛对镉、铅的富集能力较高.昆虫体内重金属含量顺序为汞<铅<镉.汞、镉、铅含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均为植食性昆虫<杂食性昆虫<肉食性肉昆虫,杂食性昆虫与肉食性昆虫平均镉、铅含量之间较为接近.昆虫体内镉、铅含量之间极显著相关,而汞与镉、汞与铅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表明昆虫体内镉铅具有同一来源,而汞的来源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2007~2010年大亚湾海域贝类、鱼类和甲壳类等海洋生物体内Hg、Pb、Cd和As的含量及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贝类Pb、Cd和As相对较高,Pb平均含量呈逐年递减趋势,Hg呈稍微增加趋势;2008~2010年鱼类Pb呈现递减趋势;甲壳类体内Pb呈逐年递减趋势,而Cd和As呈现递增趋势。以《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为依据,大亚湾贝类体内Hg全部符合第一类国家海洋生物质量标准;Cd和As符合第二类国家海洋生物质量标准;除2007年个别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三类标准外,Pb含量符合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二类标准。与历史资料相比,大亚湾海洋生物质量基本处于较稳定状态,Pb等个别指标较高可能与该海域重金属含量的背景值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刘洋  林彩  陈金民  林辉  林龙山  李渊 《海洋环境科学》2021,40(3):401-406, 416
以2019年夏季采自南海的11种游泳动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其体内重金属(Cu、Pb、Zn、Cd、Cr、As和Hg)的含量,并评估了上述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健康风险。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均符合国内相关污染评价标准。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依次为Zn>Cr>As>Hg>Pb>Cd>Cu,虽然个别物种的部分元素达到轻度或中度污染水平,但生物体内7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评价均属于无污染状态。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其膳食暴露风险、非致癌与致癌风险都较低。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夏季游泳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较低,几乎不存在人类食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