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更好的了解电极结构对细微粉尘去除的影响,对电极形状、芒刺长度、喷嘴与电极间距和电极数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电晕电压下的水雾荷质比,确定最佳电极结构参数,然后对入口风速、喷雾压力和入口平均粉尘质量浓度等外设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外设参数后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除尘器分级效率。结果表明放电能力大小顺序为:环形电极方形电极棒形电极,喷嘴与电极间距100 mm125 mm75 mm50 mm,最大荷质比下电极芒刺数量为4个6个8个0个,电极芒刺长度为10 mm20 mm30 mm, 1个电极2个电极3个电极,最大电晕电压为40 kV。最佳外设参数分别为入口风速为5.96 m/s,喷雾压力为0.5 MPa,入口平均粉尘质量浓度为1.97 g/m~3;电极优化后5μm以下粉尘分级效率提高了3.57%,说明电极结构优化有利于荷电水雾对微细粉尘的捕集。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量试验和理论分析,从放电强度和板电流密度分布均匀性两个方面分析研究了 RS 管状芒刺线最佳线间距、结构,并提出了 RS 线的改进及优化布置.  相似文献   

3.
邬长福    李义杰    陈祖云    陈亮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3):162-168
为研究除尘系统结构最优配置,实验采用新型高效水雾荷电振弦栅除尘方法,以除尘效率及阻力损失为参照结果,选定纤维栅板数量、纤维栅与喷嘴间距、纤维栅材料和间隙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针对各因素对纤维栅除尘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块纤维栅除尘效果明显优于单块纤维栅,正常处理风速时3块纤维栅的除尘效率最高,纤维栅阻力与其数量呈正比;纤维栅除尘效率随间距增大而先增后减,间距为230 mm时除尘效率最高;塑胶纤维栅除尘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材料,各阻力值排序为:塑胶>涤纶>不锈钢>尼龙;纤维栅除尘效率随纤维间隙增大而降低,其阻力随间隙增大而减小;利用SPSS软件进行4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在特定条件下除尘效率显著性排序为:纤维栅数=纤维栅间隙>纤维材料>纤维栅与喷嘴间距;阻力损失显著性排序为:纤维栅数=纤维栅间隙=纤维材料=纤维栅与喷嘴间距;试验最佳配置为3块间隙0.6 mm尼龙纤维栅板,且纤维栅板距喷嘴最小间距为185 mm。  相似文献   

4.
分析研究了火电厂烟尘排放标准、煤种、飞灰特性和锅炉运行等对电除尘器总体设计的影响;对总体设计中的主要技术参数如电场风速、板间距、线间距、驱进速度等进行了优化选择;研究了高比电阻和高含尘浓度烟气条件下本体结构的优化选型;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最佳线间距,防风型电晕极和减弱反电晕的板线匹配,为电除尘器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我国,宽间距电除尘器技术正得到重视和应用。有些单位正在进行深入的试验研究工作。我国引进外国电除尘技术的厂家都被告知,用400mm 的同极间距取代300mm 的同极间距。400mm 是不是最佳极间距,在什么条件下采用宽间距较为合理,这是人们颇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有待于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飞灰中可燃物对宽间距电除尘器的影响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波形电晕线排列形态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实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波形电晕极的放电特性以指导工程设计与应用,在线-板式电除尘器中,实验研究了波形电晕极排列方式对电除尘器伏安特性的影响.试验中主要考虑了2个因素对波形电晕线放电性能的影响,即波形电晕线的偏转角和波形电晕极间距.其波形电晕极的具体布置方式分为:①波形电晕线偏转角分别为0°、45°、90°;②波形电晕极间距分别为14...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冷却水对光伏窗表面温度的影响,利用理论计算及Fluent模拟,在冷却水管管径一定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冷却水进出口管间距及流速对光伏板的冷却效果。结果表明:进出口管间距越小,光伏板温度场越均匀,当管间距为100 mm时,管间距的减小对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较小;冷却水流速越大,光伏板表面温度越低,当流速达到0.6 m/s以上时,流速的增加对光伏板冷却效果的提升不大。该研究对未来水幕光伏窗的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电梯安装监检过程中,发现某公司一部超面积货梯,电梯额定载重量2000kg,最大轿厢尺寸为AA=2500mm,BB=2750mm,JJ=1800mm,此时对应的轿厢最大有效面积为,S=6.875m^2,根据GB7588-2003之8.2.1中的表1,该面积所对应的实际载重量CAP=3670kg。已知轿厢最大自重W1=2900kg,  相似文献   

9.
5.1.3 钢材弯曲试验 5.1.3.1 试样的制备 (1)板材和型材弯曲的厚度a应等于原来材料的厚度,宽度b=2a±2mm,但不得小于10mm,试样长度l=5a±l50mm。 试样应在常温下用锯、铣、刨方法制备,尖锐棱边应锉圆,但圆半径不得大于2mm,加工方向应平行于试样纵轴。 (2)钢筋试样不经车削,长度L=5a+150mm,a为试样的计算直径(mm)。 (3)试样中央三分之一的范围内,不允许有錾子、冲子及中心锥等工具所造成的任何伤痕以及由于锤击造成的压痕。 5.1.3.2 试验仪器设备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燃气爆炸对碳纤维复合加固板的行为响应,运用实验的方法,构建碳纤维复合加固板模型,改变碳纤维加固方式、碳纤维布的粘贴布层数和碳纤维筋间距等参数,分析碳纤维复合加固板的抗爆性能和参数。结果表明:Z-CZ-JG型碳纤维复合加固方式对提高板的抗爆性能效果最好;碳纤维布的粘贴层数在考虑安全性与经济性时,粘贴2层碳纤维布加固效果最好;改变碳纤维筋间距能影响碳纤维复合加固板的抗爆性能,但是在配筋率不变的情况下,减小碳纤维筋间距可以提高板的抗爆性能,但提高幅度较小。在燃气荷载作用下碳纤维复合加固板整体呈弯曲破坏,粘贴碳纤维布和内嵌碳纤维筋能够提高钢筋混凝土板的整体性和抗弯刚度,遏制加固板上裂缝的扩展,提高加固板的抗爆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热力管加热桥面抗冰融冰对于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制作了尺寸为600 mm×600 mm×380 mm的桥梁试件,在人工环境室对热力管融冰进行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试件上表面温升速率和融冰时间取决于热力管间距、隔热层、风速、环境温度和热力管外表面温度。在相同工况条件下,100 mm间距的热力管融冰能力要大于150 mm间距的热力管,无隔热层时,10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13.4%,融冰时间为211 min;15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18.3%,融冰时间为271 min。在热力管层下面铺设厚度为2 mm、导热系数为0.062 W/(m· K)的隔热材料后,10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46.9%,融冰时间为175 min;15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51.9%,融冰时间为161 min。热力管层铺设隔热材料可有效阻止热量向下传递,从而缩短融冰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探究瓦斯爆炸压力的传播特性,搭建拱形60°单分岔管道瓦斯爆炸试验平台.在支管道内分别增加阻塞率为20%、40%、60%的拱形环状阻塞板,阻塞率为40%的矩形和圆形通道阻塞板.监测不同位置处测点的压力变化,研究瓦斯爆炸时拱形单分叉管道内测点的压力峰值变化特性,定性分析阻塞板对分叉前管道内不同测点最大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距离增加,管道内的测点最大压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没有阻塞板的条件下,传播管道内瓦斯爆炸的最大压力出现在8 250 mm处,且大于增加拱形环状阻塞板条件下8 250 mm处的压力峰值;随拱形环状阻塞板阻塞率增加,8 250 mm处的最大压力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阻塞率为20%~40%时,8 250 mm处测得的压力峰值变化较小;对比阻塞率60%时与没有阻塞板条件下最大压力,4号测点压力减小40%以上;在支管增加阻塞板,阻碍了管道泄压,在管道11 250 mm、12 200 mm处的压力峰值均大于没有阻塞板条件下压力峰值;圆形通道阻塞板和矩形阻塞板条件下管道内最大压力出现在6 750 mm处;阻塞率为40%时,矩形阻塞板对瓦斯爆炸管道内最大压力的减小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撬棍是石油化工企业各装置设备日常检修常用的一种工具。由于装置平台多为篦子板铺设,有的还分上下多层,且篦子板孔的间距规格大都在100mm×28mm,部分为50 mm×28 mm。检修人员在篦子板平台(或在搭设的脚手架)上作业时,常常会使用撬棍拆卸零部件,有时撬棍放置不当、振动或者意外碰撞,都会使其从篦子板空隙穿过坠落,直插地面。这种情况在检修当中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4.
根据邵新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按照概率积分法和<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预测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和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结果表明,邵新煤矿西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6.498 mm/m,曲率k=0.006×10-3~1.081×10-3 m-1,水平变形ε=0.729~15.183 mm/m;东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2.473 mm/m,曲率k=0.006×10-3~1.011×10-3 m-1,水平变形ε=0.729~12.878 mm/m;冒落带高度为3.118~3.274 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8.76~20.91 m.受深部煤层采动的影响,矿山开采后地面建筑物破坏等级为I~IV级,结构处理为简单维修~大修;受近距离煤层采动的影响,K21煤层露头线2侧附近居民建筑破坏等级可能达到IV级,结构处理为大修.导水裂隙带最高达到K21煤层以上19.27 m,花石水库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矿井开采不会导致水库漏失,但会对须家河组第2段T3xj2、第4段T3xj4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产生疏降作用.煤矿开采会导致邵新煤矿采空区内煤层浅部坡耕地出现细小地裂缝,但不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5.
电凝聚法处理造纸黑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凝聚是根据电化学原理,以可溶性金属作电极,在电源作用下处理废水的一种水处理技术。电凝聚法具有凝聚、吸附、气浮、氧化还原等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多种污染物。研究电凝聚法处理造纸黑液的各种工艺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3.2mA/cm^2,NaCl投加量1.4g,pH=6,极板间距12mm,通电时间35min时,该法处理使COD、SS和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60%、73.59%和71.56%。  相似文献   

16.
在原地将1套300 MW机组配备的双列双室3电场侧部挠臂锤振打式电除尘器(ESP),改造为双列双室4电场顶部电磁锤振打式ESP时,先将其竖井式进气烟箱的前半部改为结构紧凑的下部进气烟箱,以便在各室增加1个电场。受场地制约,第1、第2层气流均布板设置在壳体之内,导致两板的间距、第2层板与第1电场的间距均小于800 mm。加之取消壳体的进口下端板,因而显著地影响第1电场内的气流分布均匀性。在模型上适当调整导流板和气流均布板的结构之后,第1电场内的气流分布均匀性、粉尘浓度分布均匀性都获得了改善,且ESP内的气体流动形式已成为有利于收尘的上斜式流动。  相似文献   

17.
系统地研究了电晕放电等离子体杀菌的效果.首先对正负电晕杀菌效果的差异进行对比;然后选择电晕放电电压范围更大的负电晕,进行杀菌参数对杀菌效果的影响研究.在其他放电条件相同时,正电晕的杀菌效果优于负电晕.研究发现,在负电晕条件下,杀灭率随着放电电压的升高、放电时间的延长、电极间距的减小而升高,另外杀菌效果与细菌种类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分解法将SnO_2掺杂于RuO_2-TiO_2涂层中,制得性能高效的Ti/RuO_2-SnO_2-TiO_2阳极氧化电极。以该自制电极为阳极、钛板为阴极构成电催化氧化体系,对模拟苯酚废水进行电催化氧化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探讨了苯酚废水溶液在该体系中的电催化氧化反应历程,并推断出氧化降解途径。采用SEM和XRD表征电极涂层结构和形貌,循环伏安法测试电极电化学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时间、电流密度(CD)、电极间距、Na_2SO_4电解质浓度、苯酚质量浓度、pH值五个因素对电催化氧化试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240 min、电流密度为102.6 mA/cm~2、电极间距为1.5 cm、电解质浓度为0.5 mol/L、苯酚质量浓度为300 mg/L、pH=5的最佳试验条件下,苯酚的降解率达到98%以上,COD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挡气板对综合管廊燃气舱爆炸冲击波传播影响规律,采用Fluent模拟软件,研究三维燃气舱模型中不同挡气板间距下燃气爆炸后超压变化规律,探究不同间距挡气板对抑制燃气舱内爆炸冲击波传播效果.结果表明:挡气板对燃气舱中部超压影响较小,对顶部超压变化影响较大,导致燃气舱顶部挡气板处超压峰值激增;当气体填充区长20 m,挡气...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卸压钻孔安全参数,保障孤岛工作面安全回采,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得出在忻州窑矿8939工作面地质条件下不同孔径卸压钻孔的卸压半径范围;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应力及能量角度出发,分析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确定现场测试方案;在井下应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BOTDR)测定钻孔卸压半径及间距。结果表明:卸压钻孔孔径越大卸压效果越好,同时对煤体扰动越大,孔径过大可能诱发冲击地压;卸压钻孔间距存在临界值,钻孔间距小于临界值时,2孔间煤体破坏变形程度较大,卸压效果良好;孔间距大于临界值时,2孔间煤体破坏程度较弱,卸压效果较差。在忻州窑矿8939工作面地质条件下,确定卸压钻孔孔径108 mm,钻孔间距0. 7 m;研究成果保障了8939工作面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