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谢一 《安全与健康》2006,(12):37-37
自行车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交通工具,但是,随着汽车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自行车被锁在家中。理由是,骑自行车届得“太没身份”了。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前,中国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自行车王国。不论大小城市,是首都北京还是我们的省城福州,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自行车。自行车清脆悦耳的铃声,不亚于夏蝉蛞噪的鸣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区各地都出现了大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汽油机助力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以下分别简称为口头常说的助力车和电动车)它们的发现给道路交通管理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经调查,全区不仅大城市,而且各个县城都有相当数量的超标助力车和电动自行车。仅宜州市区有13家商铺出售超标助力车和电动自行车,每月出售车辆超过150辆,  相似文献   

4.
孙芹荐 《安全与健康》2006,(7):53-53,45
欧洲富国荷兰自称是世界上唯一自行车比人多的国家,上自女王,下至学生,都骑自行车,自行车已融入每一户家庭,每一个人,荷兰人口1620万,但全国自行车拥有量达1700万辆,人均拥有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荷兰,自行车不仅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同时又成为锻炼,休闲,娱乐的工具,并形成了特色的自行车文化。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全城约有40%的交通是自行车承担,30%以上的旅行是靠骑自行车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安全与健康》2005,(10):53-53
自行车“温柔革命”,遍及法国城镇。政府大力提倡人们用自行车代替汽车,骑自行车的人正在成为街道的主角。骑自行车上学、上班或购物的法国人已经接近200万。有一半法国人认为自行车将成为未来数年内发展最快的城市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6.
科技前沿     
现在每年在自行车上度过14天假期的德国人已经超过250万。有700万德国人经常骑自行车,3000万德国人偶尔骑自行车:有650万德国人计划在未来3年中作一次自行车休假旅行。  相似文献   

7.
谢一 《安全与健康》2006,(10):41-41
据报载,英国政府决定未来3年内投入3000万英镑,一方面对10万名孩子进行自行车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将扩展通往中小学校的自行车通道。同时,也将制订新的、更加严格的自行车技能考试标准,中小学生要通过这样的考试才能骑车上路。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从去年11月起,在全市范围内禁行电动自行车。无独有偶,海口市接着也作出类似的决定。广州、海口出台禁令的主要理由是电动自行车“安全性差,污染严重,给交通造成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9.
欧洲:骑自行车成时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不少家庭都有私家车,但在欧洲,自行车市场依然被看好,原因是自行车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在欧洲人眼里,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而且也是一种灵活的健身器械,骑自行车“一日游”成为欧洲时尚的运动方式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这是好几年前的一件事,我在东京丢了一辆二手自行车。 通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偷我的这辆自行车。这是一辆最普通的车子,而且每蹬一圈它都会发出刺耳的声响——很可能是因为我从来都任由它在露天里风吹日晒淋雨,车子已经锈迹斑斑,而且它还没有配备日本法律所规定的夜灯。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一些小城镇,电动自行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特别是私自改装的电动机、后三轮自行车给交通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由于这些车都不按标准改装,私自加大动力,提高车速,加之驾驶者缺乏交通安全常识,时时酿成车毁人亡的事故。  相似文献   

12.
近从福州电视台看到一则新闻:一的哥开车路经一个路段,见两人抬着一辆自行车行走,形迹可疑,的哥遂不做生意,缓缓开车跟踪,最后见这两人把自行车抬进一店内,闭门不出,于是,的哥报“110”,警察赶到,的哥引路,获店内三赃车,两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  相似文献   

13.
职业健康     
20世纪90年代初,卡斯特罗就青睐中国的自行车,并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4.
福州自行车零售店比过去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电动自行车一条街。短短两个月内福州电动自行车己增加到lO万辆左右。一位改卖电动车的老板说,自《道路交通法》把电动自行车归到非机动车类别后,前来购买电动车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很多原来卖自行车的店都改卖电动车了。  相似文献   

15.
在经历4年之久的争议之后,北京对电动自行车的禁令已被废止,从2006年起,所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可以堂皇上路了。应该说,这是社会法治化的一种进步表现 。  相似文献   

16.
《安全与健康》2007,(2):52-52
在肯尼亚第三大城市基苏木,大街小巷上到处可见自行车,可称为“自行车王国”了。这些自行车要么停靠在人群熙攘的路口;要么飞快地行驶在路边,后车座上载着身穿正装、刚下班的职员,或是怀抱小孩、采购归来的妇女。这就是基苏木的自行车出租车——“包达-包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在通往莆田迎宾大道站上几个小时。你就会发现:有一类“改装”的动力自行车或三轮自行车,不时从乡下拉着疏菜瓜果、鸡鸭蛋品等往城里送,又有同类的自行车,载满着从城里买到的饭店酒家的泔水、厂家生产的饲料、批发店里的百货用品往乡下各地赶。看起来煞是热闹。但作为城市道路交通。这是一个不协调的景象,也成为城乡交通道路上的一股暗流。  相似文献   

18.
《安全与健康》2006,(5):50-50
1.昔日滚滚的自行车流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汽车“长龙”。自行车是否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车把式”是啥东西?说白了就是如今耍自行车玩的人,这不过是街坊老李头的一个“戏说”。 退休赋闲在家的老李头,某一天在街上溜达时发现,有几个骑自行车的,竟结伴从大街的机动车道上大大咧咧地迎面骑来。他远远就看见这几个骑车的年青人,彼此间在眉飞色舞地“说”话。老李头知道他们“在说话”,是因为他们的姿势。他们的手不是在车把上,而是在不断比划着一种手势。起初老李头很纳闷,后来还是旁边的人让他回过神来——那是一群哑吧在打“手语”。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关于自行车交通发展的政策是最具争议性的。上世纪80年代西方提倡控制个体交通,鼓励公共交通,那时我们没有像今天这么多小汽车,对个体交通的控制就转变为对自行车的控制,希望通过对自行车使用的控制让人们转移到使用公共交通上来。90年代自行车被认为是落伍的交通工具,是引起交通拥挤的罪魁祸首,因而也是交通环境整治的主要对象。尽管如此,由于自行车交通与我们城市的空间结构、生活韵律高度吻合,自行车交通仍然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交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例如在上海,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70发展成90年代中的75:256。对城市自行车的限制既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不利于体现社会的公正性,更不利于建立网络化、多元共存的城市社会结构。值得关注的是,在经过多年对机动车交通“提速”的策略失效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制定了专门的“自行车交通规划”,鼓励自行车出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