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本区航天遥感信息和深部地震剖面、地质、地貌、考古、形变等诸多资料,追朔太湖地区地质演变进程,提出:本区印支期幔源上拱,形成环形柱状地块,燕山期地块受压、伴之岩浆侵入,导致刚性破裂,产生苏锡断裂,西升东降,喜山期地壳振荡,造成诸多断陷盆地。自然营力相对夷平后,环形西块(即太湖所在块体)于全新世近代的短暂沉降,构成太湖雏形。后期由于水体环流对湖岸的长期冲蚀,演变成太湖今日之面貌。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海平面上升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历史资料讨论了两宋年间太湖地区水患的成因、苏北平原以及杭州湾两岸海岸线的后退,认为造成这种环境演变的背景是海平面的上升。北宋年间黄河的濒繁改道及长江口水动力轴线的南移也是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北宋初年(10世纪中叶)至南宋中期(13世纪初)海平面上升的幅度约1.5~2米,最高海面约比现代海面高1米左右。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水灾演变与环境变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新石器时期以来,太湖地区的水灾发生机制和表现形式严格受控于海、地、气系统的能量均衡和转换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遵循由海洋优势性向海面控制基准下陆源洪水的演变过程.愈接近现代,成灾和干扰因素愈趋复杂,逐渐呈现出水灾与环境相互反馈使水灾加深(岗身体系形成并完善,太湖形成并扩张以来),以及人类活动、水灾与环境三者间相互反馈使水灾频度加大等趋势(尤其自南宋以来).提出了相对高海面的水灾控制基面效应和太湖水灾扩张效应等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新生界地层的分布和厚度变化、全新世河道变迁以及地震活动,论述了郯庐断裂带在潍坊平原地段各个时期新构造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多普勒雷达回波在一次大暴雨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常规探空资料和逐小时的自动站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河北省东部平原(以下简称冀东平原)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低层中α尺度切变线的南压、东移及"人"字形辐合线是本次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降水发生前西南暖湿气流和冀东平原近地层偏东风是"人"字形辐合线形成的直接原因;在不稳定层结存续条件下,急流方向上上游雷达站中尺度低空急流的脉动对下游台站的短时暴雨预报具有一定时效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近年地闪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北省电力部门提供的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5年的地闪定位资料,对河北省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地闪高密度区主要位于太行山中南部的迎风坡、燕山东部迎风坡以及平原的局部地区。地闪高密度区的分布,大部分与山脉峡谷地带、山脉迎风坡、地面水源丰富区及铁矿区较为对应;河北省的地闪活动呈现出明显的月季变化和日变化。地闪活动主要发生在4-10月,其中以6-8月最为频繁。地闪的月、季变化与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月季变化密切相关。河北省地闪活动的峰值出现在15-17时,谷值出现在10-11时。  相似文献   

7.
地面沉降是一种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下,由于土层压密下沉,从而造成地面标高降低,引起种种不良后果的环境地质现象。在全国迄今发现地沉现象的城市中,天津、西安、常州三座城市情况比较严重。西安地沉发现于1959年。1979年以后,随着过量开采地下水而逐渐加剧。1981年底平均沉降量已达24.7毫米1983年,沉降面积达181平方公里。1972—1983年,最大累计沉降量777亳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亳米的  相似文献   

8.
太湖周边地区处于华北与华南二个不同构造单元的过渡地段,发育四套盖层,历次运动导致四组构造叠加。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造间相关活动,形成构造组合活动模式,经过受压—平衡—加压—破裂发震四个阶段,发生常熟—太仓Ms5.1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众多预测地铁隧道开挖引起地表位移的经验方法中,Peck提出的高斯方程是最简便,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由于这一公式的提出是基于有限地区的实测资料,在应用前应先进行基于当地实测资料的验证工作。根据长沙市地铁开挖的实际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引入两个修正系数,即地表最大沉降修正系数和沉降槽宽度修正系数,对Peck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出了适用于长沙地区的Peck公式。工程实践表明,修正的Peck公式对长沙地区隧道施工地表沉降预测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面沉降是一种地壳表层土体在自然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被压缩,导致地表标高区域性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常规数学模型难以对地面沉降的危险性做出准确预测。为分析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潇河现代产业区的沉降发展趋势,开展了沉降量预测和危险性划分的工作。基于研究区2016年7月-2018年12月的InSAR地表沉降监测数据构造训练样本,建立Elman模型,预测了2019年2月~3月共3次的沉降量,并与实际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根据建立好的模型预测2020年的年平均沉降量,并进行危险性划分工作。结果表明:Elman模型的沉降量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预测精度较高,划分结果偏安全,能够为研究区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北平原的地面沉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陈绍绪  王川华 《灾害学》1994,9(1):48-53
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的水准测量资料,揭示了河北平原的地面沉降情况。整个河北平原都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在大范围的下降背景上,又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沉降中心。这些沉降区多数都是以城市为中心,互相连成一片,下沉速度有逐渐加快的趋势。河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原因,除少数有构造运动的因素以外,绝大多数都是集中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旱涝史料及现代观测资料,运用旱涝等级评定法和农田水分平衡法,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1470~1980年逐年的旱涝状况进行了评定,重建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1470~1980年近500a的旱涝等级序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旱涝发生的基本规律。运用山地─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的观点,探讨了山地─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与旱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黑龙江省水稻的生长发育期,以全省77个台站1961-2009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霜冻历史灾情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及作物生育期资料为基础,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灾害风险评估数学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初霜冻灾害的灾情特征,并根据霜冻灾害的形成机制,分别计算水稻生育期初霜冻发生概率及偏早初霜冻发生概率,进而确定了致灾因子,对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水稻初霜冻灾害发生的概率随纬度的增加大致呈增大的分布形势,大兴安岭、孙吴、逊克、嘉荫、伊春、嫩江、克山、拜泉、海伦等市县为高危险区,黑河大部、齐齐哈尔东部、绥化北部、尚志、穆棱、富锦为次高危险区,松嫩平原南部、三江平原大部、牡丹江南部为次低及低危险区。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是我国特大暴雨洪水发生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鲁烽 《灾害学》1991,6(3):25-30
本文用大量资料,论述了我国七个江河历史首位洪水均发生在19世纪。而且,洪水泛滥使得平原地区的水系迁移、湖泊淤缩极为严重。同时,存洪水年前后,伴随着一系列寒冷、干旱的气候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以湖南鼎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农业旱灾的形成是降水不足、不均与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性的高低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灾情的作用.本文以湖南鼎城区为例,通过分析该区旱灾致灾因子的特点,确定旱年年型的划分标准及对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发现该区干旱的季节性特点是秋旱比夏旱多、比夏旱严重.在此基础上,分析轻旱、中重旱、极重旱不同干旱程度下灾情形成过程及其与承灾体脆弱性的关系,构建了不同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不同干旱程度的旱年为实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鼎城区承灾体脆弱性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其脆弱度高低排序为西北山岗地区、南部低山及丘陵区、中部平原及山岗地区、东北部河湖及平原区,与实际灾情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分析不同干旱程度下各区脆弱度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降低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南京河西地区岩土体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河西地区是南京市重点开发的新市区,该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相似,主要为长江高河漫滩地质地貌单元。本文选取该地区47个典型钻孔的岩土体剪切波速资料,采用三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回归分析,运用相关系数R(或测定系数R2)检验Vs—H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并根据计算的SD值选择较优的数学模型。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类岩土体的Vs—H线性相关关系显著,说明采用上述数学模型进行Vs—H回归是可行的。对两个工程场地进行剪切波速预测,并对场地类别作出划分,检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类岩土体的Vs—H经验关系是可靠的,符合当地岩土特征,在样本深度范围内有足够的工程应用精度,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2004-2005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冻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天津、菏泽、驻马店、商丘、阜阳6个站点为代表,分析了黄淮海平原2004-2005年冬季冬小麦的冻害成因.研究表明,冬小麦冻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从小麦播种至当年12月20日积温过高,造成部分麦田在入冬前就完成了6-8片叶的生长,甚至进入了拔节期,再加上从当年12月20日至次年2月底黄淮海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偏低1.3℃左右,且冷暖交替突变,麦苗抗寒锻炼不足,春性品种过多和播种量过大等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暖与中国旱涝灾害大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旱涝灾害受气候变化的制约,还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用历史类比方法研究近500年我国历史冷朝时期的旱涝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分析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发展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最后将两者叠加,勾划出全球变化和未来社会经济形势下我国旱涝灾害分布大势。结果显示:在未来稳定暖的时期,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及嘉陵江上游地区易涝,其中以东南沿海为甚;黄淮、华北、环渤海湾地区易旱,其中以黄淮为甚。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市沙尘暴发生规律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哈尔滨市1954-2003年沙尘暴、大风及降水等气象观测资料的分析认为,哈尔滨市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年代变化明显,沙尘暴的发生与大风风速、风向与降水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与大气稳定度有关,也受下垫面性质的影响.通过对沙粒尺度的分析,认为哈尔滨市沙尘暴的远距离沙源为内蒙古境内沙地、科尔沁沙地,近距离沙源在松嫩平原和哈尔滨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