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垃圾填埋场渗沥液中重金属的去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尚属初步应用阶段,对其渗沥液的处理技术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渗沥液中BOD_5/COD之比较高(随填埋场的“年龄”而异),因而可用生物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但由于渗沥液中不仅含有高浓度的COD,NH_4~+-N,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因而在进行生物处理之前,必须进行预处理以防治过量的重金属离子对生物处理过程的抑制作用,保证处理过程的正常运行.一、实验部份1.水质情况渗沥液水样取自杭州市天子岭垃圾填埋场集水池.其水质情况如表1所列.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声辐照技术去除垃圾渗沥液中的有机污染物。研究了输入电功率、初始浓度、初始pH、曝气对垃圾渗沥液中COD的超声去除效果影响,探讨了垃圾渗沥液中有机物的超声去除主要是通过羟自由基的氧化反应,高温热解反应虽然存在,但贡献相对很小。超声去除垃圾渗沥液中COD的动力学模式不能简单用动力学原理来解释,一方面由于超声降解有机物的机理和垃圾渗沥液中有机物的种类都很复杂,另一方面由于基于K2Cr2O7法测定出的COD指标不能完全表征超声去除垃圾渗沥液中有机污染物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垃圾焚烧项目的不断增加,其渗沥液的处理技术受到国内外环保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生活垃圾渗沥液成分与国外区别较大,故国外成熟的渗沥液处理技术不太适合我国国情,通过介绍几种新型的处理方法,以期得到运行稳定、投资节省的渗沥液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排放标准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来源,性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情况和国内对渗沥液的处理技术分析,根据目前处理渗沥液的技术水平,建议制定适当当前保护环境需要的行业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渗沥液的产生、水质特征.根据国内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现状及渗沥液处理采用的工艺,对生物法处理渗沥液和反渗透(RO)处理渗沥液两种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反渗透法作为渗沥液处理主体工艺的优势.得出反渗透法可用性更高,处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垃圾渗沥液调节池的出水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调节所需的容积,垃圾渗沥液调节池一般占地面积和池深均较大,如何将调节池内的渗沥液输送至渗沥液处理设施是工程实践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本文在对各种垃圾渗沥液调节池出水工艺进行介绍、分析和对比的基础上,对渗沥液调节池的出水工艺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以碟管式反渗透法处理渗沥液的原理、处理系统组成、处理工艺流程、处理效果,同时与其它工艺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碟管式反渗透法处理渗沥液是一种适合北方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调节渗沥液pH回灌对厌氧填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娟  詹爱平  冯斌 《环境科学》2010,31(10):2450-2506
通过2组模拟厌氧填埋试验,研究了经过40d模拟降雨后将原渗沥液直接回灌和将原渗沥液pH值调节为7.5后进行回灌对填埋气、渗沥液生化指标、渗沥液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降雨阶段,垃圾迅速酸化,出流渗沥液pH值迅速降低为5.21.将原渗沥液直接回灌,填埋层内酸化环境进一步恶化.调节渗沥液pH值为7.5后回灌,垃圾迅速进入产CH4阶段,第80d时CH4含量达到64.8%并形成良好的甲烷氛围,同时对有机物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至170d时渗沥液BOD5、COD去除率分别为93.5%、89.1%,但回灌后期出流渗沥液可生化性变差.同时随着回灌的进行,渗沥液的生物毒性大大降低,四膜虫24h半致死渗沥液浓度由0.24%增长为3.27%.  相似文献   

9.
Fenton氧化法预处理并提高垃圾渗沥液可生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沥液进行预处理.基于响应面法研究了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效能,考察了初始pH值、H_2O_2投加量和[H_2O_2]/[Fe~(2+)]摩尔比对TOC去除率的影响,并拟合了TOC去除率与三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同时,通过三维荧光和凝胶色谱比较了Fenton处理前后渗沥液的可生化性.结果发现,渗沥液中类富里酸等难降解有机物得到有效去除,B/C比从0.1左右升至0.25.研究表明,Fenton氧化法可有效改善垃圾渗沥液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物处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的工艺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单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汤渗沥液的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渗沥液处理工艺。讨论了硝化,反硝化等工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