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框架及其投资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国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论述了中国环境政策框架的演变和完善过程 ,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投资重点。  相似文献   

2.
环境政策边缘化现实与改革方向辨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现行环境政策的设计、执行和实施不能有效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决策过程的主流。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因而呈规出边缘化特征,表现在环境政策的末端管理特征、尚未建立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公平与效率准则未纳入政策设计过程、缺乏综合绩效评估、环境投资总量不足与低效率等。从政策的设计、作用环境、作用对象、作用范围的变化分析了边缘化的产生原因以及所导致的中国环境保护的误区和问题.包括技术、经济.生态、社会效率的分离.环境资源的区域配置低效率、近动式管理以及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目标的偏离等。本文提出改变现存问题的突破点在于构建基于环境权益以及全成本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并分析了需要解决和突破的关键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回顾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环境政策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当前中国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环境政策,如何有效执行环境政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也不同。因此.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政策制定需要与区域发晨实际相结合。选取上海、德州和固原三个地区作为中国发达、发展中和欠发达地区的代表.选择可操作和可比性强的指标.基子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对比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环境发展的状态、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以下结论:近20年来.虽然中国总体环境保护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污染物排放压力持续增长.环境质量普遍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上海、德州和固原环境可持续性趋势系数分别为0.82、0.55和0.45.发达地区环境可持续性最强.发展中地区一般.欠发达地区量差;目前我国环境政策领域往往注重经济发展的“两极”:高度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面积占全国67%、人口占全国40%的发展中地区环境问题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中国环境政策的演变与政策工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把握我国环境政策历史脉络,了解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政策离实现政策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需要运用新的政策工具以改善环境、实现环境政策目标。而逐步兴起的自愿性环境政策和经济型环境管制政策将会是我国环境政策发展的趋势,对这些新型政策手段的分析将为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能源利用的环境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障能源利用条件下的国家环境安全。通过比较环境安全评价和传统环境评价,提出环境安全度这一环境安全的定量指标。建立中国能源利用的环境安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无论是二氧化硫还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在2010年和2020年都是不安全的。因而.必须制定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安全战略。制定相应的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削减能源环境污染。动用经济手段促进能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国家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保护和政策框架及其投资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环境面临的严重挑战,论述了中国环境框架的演变和完善过程,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的投资重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贸易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兰大引擎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对我国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研究表明。我国贸易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因此,应高度关注我国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运用贸易手段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为此.建议我国在进出口环境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投资等贸易环节增加环保“阀门”。具体政策建议:①扩大出口关税征收范围.加征高污染产品出口环境关税;②设计和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③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准入门槛。引导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④健全进口废物贸易政策,有效防范废物贸易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吸引FDI的环境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强度的不断提升,环境政策成为中国吸引FDI、地方政府吸引FDI时经常使用的工具。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放松环境管制的标准或增加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从而降低企业污染治理的投入成本,增加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吸引力。本文构建包含环境政策因素的企业区位选择模型,使用1990-2007年中国省份之间的面板数据,发现除了传统的市场规模、公共设施配套和劳动力成本等影响因素之外,环境政策对FDI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环境管制强度的增加对FDI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政府加大环境投资则对FDI具有吸引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放松环境管制标准的环境政策能在短期内吸引到外资,但却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而增加环境投资在短期和长期都对外资企业产生吸引力,且有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政府应该通过增加环境投资而不是放松环境管制的环境政策来吸引FDI。  相似文献   

10.
环境产业兴起与我国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讨论“环境产业”的概念,概述了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的特征及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发展中国环境产业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建了包括监管的立法、组织体系、监管权力配置、监管工具与程序、问责机制、监管能力等要素在内的环境监管体制分析框架,从污染物排放趋势、国家制度建设等角度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环境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目标和思路。"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完善环境监管制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严重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挑战,在此期间加快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提高环境监管有效性是切实实现治污减排的根本保证。完善环境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手段是建立治污减排长效机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中国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按照合法性、独立性、透明性、可问责性、专业性和执法能力、可信性等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环境监管体制,为此必须从专门立法、组织结构、权力分配、问责机制、监管程序与工具、监管能力建设等各方面推进改革。本文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路及若干建议,主要包括:加快修订环保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推进环境司法常态化、规范化和专门化,进一步提升环境监管法治化水平;从纵向、横向上优化环境监管组织结构,强化区域层级的监管与督查功能,强化中央层级环境监管机构对环境信息的获取能力;优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机构设置以及相关职能,建立并完善内部机构的协调机制;完善环境监管的内外部问责机制,把做实对监管者的监管机制作为优化环境监管体制的抓手;强化对监管工具的顶层设计,做实监管程序中关键环节,建立环境监管影响评估制度;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环境监管制度队伍职业化发展,保障各级环境监管机构具有充分履职的能力。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社区“自组织”载体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社区"自组织"的载体是居委会,已经得到法律与行政层面的认可.本文认为,社区"自组织"的载体不能仅仅局限于村委会,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村委会都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不能完全代表村民利益共同体.合作组织具有很多优势,应当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社区"自组织"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前,合作组织载体作用的发挥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如何处理与村委会的关系、如何保证合法性等等.为此,我们认为,当前必需把合作组织自身建设与政府支持以及规范相互结合起来,合作组织自身建设的重点在于规章制度等环节,政府支持的重点在于人力资源培训以及保证合法性等环节,政府规范的重点在于立法、监督以及矫正等环节.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合作组织网络、综合性合作组织以及跨村域合作组织的建设,形成利益嵌套格局,以真正发挥合作组织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备受世界关注,新形势下低碳发展成为中国发展路径的新选择,而高速铁路是长距离运输低碳化的具体体现。基于运营阶段的行车碳排放换算,综合考虑多种交通工具的实际运载能力、标准运行速度等指标,分析中国高速铁路行车运营的减碳效果及经济环境互馈影响。研究发现:(1)以单位运输能耗量及该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计算,中国高速铁路行车与其余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具有显著减碳效果,其百公里人均碳排放量约为航空运输的1/5和高速公路运输的1/3,且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逐步优化,减碳效果将会愈发凸显。(2)结合中国旅客周转量比例进行折算,自2008年至2015年高速铁路运输累计减碳2 610万t,从空间上看,省域差距明显,高速铁路运输繁忙的京沪线及京广线沿线地区,成为2015年高速铁路行车运营减碳效果的高值区,亦由此呈现出带状聚邻的正空间自相关性。(3)高速铁路运营产生经济环境的良性互馈影响,一方面环境优化具有潜在经济效益,2008—2015年的减碳效果相当于降低碳交易成本逾10亿元,其绿色设计及应用也益于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高速铁路运营经济收益具有潜在环境补偿能力,2008—2015年累计对区域节能环保支出贡献逾30亿元,其中高值区以中国中部地区为主,空间分布呈斜T字型结构,其成因与地区节能环保支出占比、出行结构等因素相关。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合理增强高速铁路运输效能、继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等优化对策,以期从出行视角为中国低碳发展提供交通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注意力代表着政府决策者对特定事务的关注,注意力的变化是政府决策选择变化的直接原因。环境治理注意力是环境治理进入议程设置,进而出台政策、实施治理的前提。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与精力投入的指挥棒,也是"政府将重视什么、哪些领域得到更多投入资源"的通知书和承诺书,它是政府注意力分配或者变化的重要载体。本文收集了30个省市地方政府自2006年到2015年共300份工作报告,通过文本分析方法,试图发现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呈现:1从时间轴上看,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环境的注意力强度逐渐增加;2从地域轴上看,东、中、西部政府生态环境注意力差距并不明显,相比而言,中部处于一个稍低的位次;3从生态环境的范畴看,具体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中央与地方对环境具体事务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注意力的变化与决策环境和中央宏观政策有重要相关关系。尽管在某些时间点,某些地域存在离散点,但总体而言,在中央政府强调经济发展需要与当地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将注意力大幅转向民生事务和生态环境。鉴于地方领导人任期以及注意力本身的"易变性",要保持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注意力的强度和持续性,1增加制度供给,使环境治理成为法治常项;2将环境治理在公共事务治理的排序中前置,将环境治理放在突出位置;3提升环境事件的信息强度,向地方政府传导积极的环境治理压力。  相似文献   

15.
火电燃料消费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要燃料的火电生产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定量评估火电燃料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估算火电燃料燃烧及运输、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基础上,利用成分法计算相应的生态足迹,定量评估火电燃料消费过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1 kW〖DK〗·h火电的燃料消费过程中排放的CO2、CH4、NOx、SO2、烟尘分别为107 kg、993×10-3 kg、646×10-3 kg、260×10-3 kg、202×10-2 kg;全国火电燃料消费占用的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50 67444万hm2,增加到2007年的123 84208万hm2,年均增长1362%;CO2和NOx的生态足迹平均比重高达836%,是影响资源环境的主要因子,SO2、烟尘与CH4三者合计仅164%,对资源环境的冲击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Sand-dust storms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grated influences of climate, geography, society and human factor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built to explain the coherence of population growth, agricultur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sand-dust storm in terms of human factors, a discussion will be given to show that these factors are intern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fter that, it will look at China's Agenda 21 and try to find relevant measures to reduce such large sand-dust storms happening in Northwest China and eventually make this area develop sustainably.  相似文献   

17.
China's WTO accession will hav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This article aims at providing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based on its final offer for WTO accession and a 53-sector, recursive dynamic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of China. We try to provide some empirical evidences for policy maker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hina's WTO accession from environmental prospective.  相似文献   

18.
我国境内石油行业总体呈现原油开采量上升的态势,为之付出的经济和生态成本也越来越大。开展我国境内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对于摸清我国石油资源的家底、评估我国石油资源开采的经济—资源—环境综合成本、探讨我国石油开采战略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框架,构建了集"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三位于一体的"生态负债"账户。其次,收集并整理了重要的污染物处理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成果,构建了价值化因子数据表。最后,基于2012年数据尝试编制了目前我国的第一份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果显示,(1)2012年末,我国石油资源的资产总额为1.47×109万元,负债总额为9.03×107万元,所有者权益为1.38×109万元;(2)石油资源资产总额占到当年政府资产总额的14.43%,占政府资源性资产比重达31.12%;(3)石油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15%,负债权益比达到了6.56%;(4)"生态系统服务"构成了负债的最大比重,达到了98.16%。总的来说,我国石油开采行业整体处于"高资产、高负债、强生态压力和弱可持续性"的状态。从这份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境内石油开采的生态成本不容忽视。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石油开采的边际生态成本只会越来越大,因此,能指向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综合成本应该取代账面成本成为政府进行石油资源开发的决策依据之一。此外,要落实石油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于生态保护的实际指导意义,我们建议应该将石油资源开采的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等指标纳入官员的绩效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回顾中国环境外交和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揭示了中国环境外交同国内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互动模式,指出了这种互动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互动模式的不同,以及随着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推动而发生的演变。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经验数据验证了中国环境外交和国内环境保护工作互动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