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微生物之间协同关系的微生态理论筛选、组合获得一种由6株功能菌组成的除臭复合菌剂,该复合菌剂对粪便原位除臭效果良好,对综合恶臭的平均去除率为54.97%,最大去除率为72.95%。通过16 S r DNA、18S r DNA和26S r DNA D1/D2区序列同源性分析,菌剂中的6种微生物为罗伦隐球酵母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Bacillus safens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鉴定结果表明,复合菌剂中有酵母菌、芽孢杆菌、霉菌、乳酸菌及光合菌,这些功能菌属于当前生物除臭复合菌剂中的主流菌群。  相似文献   

2.
低温型复合发酵菌剂接种鸡粪堆肥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鸡粪为主要材料,进行了低温启动型复合发酵菌剂在低温环境下的堆肥发酵试验,研究分析了发酵过程堆肥的温度、水分、pH值、C/N、灰分、NH4+-N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5℃条件下,研制的发酵菌剂可使鸡粪堆肥在24 h内启动发酵,提早启动2 d以上,堆温达到50℃以上的时间提前5 d左右,维持55℃以上高温达到14 d,低温启动效果明显,且堆温较高;可加快堆肥物料水分的挥发,降低C/N比,发酵15 d后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0.4%,比对照提前12 d,发酵进程显著加快;虽然堆肥有机质的损失率略高于对照,但全氮的损失率却低于对照,堆肥铵态氮的含量提高70.2%,保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畜禽粪便中包含很多有害成份在自然条件下分解速率慢、效率低。以发酵产物的蛋白酶活、对吲哚和粪臭素降解能力为评价指标,采用混料试验设计优化4株优良菌种的复配条件并建立数学回归方程,通过软件拟合优化和实验验证,最后得到发酵床使用的菌剂最优配比为放线菌G10%、光合细菌H40%、光合细菌L23%和枯草芽孢杆菌Y27%;根据此配比得到的发酵菌剂其蛋白酶酶活、吲哚和粪臭素降解率分别为11.3 u/g、61.8%和41.3%。  相似文献   

4.
针对厨余垃圾的短程自由发酵过程,考察了不同初始固体浓度在60 h内对发酵过程和发酵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短程自由发酵是一种不完全的水解酸化过程,初始固体浓度为(13±0.5)%时有机酸(以COD计)产量最高(16.56 g·L-1)。短程发酵液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同时也包含了乳酸、乙酸、蛋白质和丁酸等的混合物碳源。发酵液的反硝化性能通过硝酸盐利用速率(NUR)实验来验证,结果表明COD/N=6是最优条件,该条件下的反硝化速率vDN=12.89 mg·(g·h)-1(以VSS计)和反硝化能力PDN=0.174 g·g-1(以COD计),同时短程发酵液中快速降解有机物组分为58.35%。  相似文献   

5.
厨余发酵液中含有丰富的VFA、乳酸等快速降解有机物,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慢速降解的有机物,利用厨余发酵液作为外增碳源强化生物脱氮的可行性。首先利用SBR处理投加厨余发酵液后的低C/N污水,经过40 d的培养,最终TN去除率稳定在85%左右,出水COD低于40 mg/L,说明厨余发酵液具有强化生物脱氮的能力;然后利用批式实验研究其在不同C/N条件下的反硝化规律,发现当C/N≤5.1时,出水出现了NO-2-N积累现象,C/N升高到最佳的6.5时,NO-2-N积累现象消失,反硝化速率为3.77 mg NO-3-N/(g VSS·h)。  相似文献   

6.
湿热法处理实现厨余垃圾饲料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湿热法工艺处理厨余垃圾并将其饲料化的可行性。实验表明,湿热法处理可以在满足消毒杀菌的同时,降低厨余原料中的高油脂含量和高含盐量,调节营养成分,实现物化性状的均一。经湿热法处理后的厨余垃圾的饲用价值得到明显改善,可作为良好的饲料原料,同时可回收利用油脂。总之,湿热法工艺可实现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对于消除环境污染、缓解我国饲料原料紧张及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厌氧发酵4阶段动力学实验、产甲烷抑制实验及单一VFA的产甲烷动力学实验,探明了厨余和污泥共发酵过程中,典型组分对其潜在的酸积累类型以及甲烷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组分在厌氧发酵过程中的VFA组成比例以及单一VFA的产甲烷化动力学特性,对其产甲烷潜能及速率有着决定性影响。乙酸的甲烷化速率高达44.80 mL·d-1,丁酸略慢于乙酸,而丙酸和戊酸的甲烷化速率不足乙酸的1/2,其中丙酸的延滞期长达1.76 d。因此,产酸类型以乙酸为主的污泥、菜类在产甲烷阶段不存在延滞期;而蛋肉类及油的产甲烷速率受到丙酸、戊酸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相对较慢。通过调整共发酵基质配比不仅能够提高发酵潜能,还能够优化VFA组成比例,实现较高的甲烷产率及甲烷化速率。  相似文献   

8.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污泥堆肥的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了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污泥堆肥的作用效果,以消化污泥、锯末和回流堆肥为原料,接种不同剂量(0、0.2%、0.5%)的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室外露天堆肥,分析了温度、含水率、pH值、全碳(TC)、全氮(TN)、种子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堆体温度保持在50℃以上的时间均超过7 d,满足堆肥卫生标准;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堆体升温速率和温度最高值均大于未接种堆体,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有利于增加堆体水分散失量,加快堆体有机质降解速度,降低堆体氮的损失量,提高GI值;其中微生物菌剂接种量为0.5%的堆体,接种处理对水分散失、氮损失的控制和GI值的增加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活性污泥的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酸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厨余垃圾和活性污泥为原料,考察了不同接种比例对厌氧发酵产物的挥发性脂肪酸产量、pH值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厨余垃圾和活性污泥接种比例为4∶1时,挥发性脂肪酸产量在第3天达到最大值为42.7 g/L,产率提高了40%,COD去除率达到了35.6%,pH值没有发生较大的差异,其变化幅度在4~6之间.  相似文献   

10.
实验中采用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低有机负荷校园生活污水,但是碳源不足严重制约了该工艺的生物脱氮除磷效果,故以厨余厌氧发酵产物作为外加碳源,考察投加碳源对MBR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厨余发酵液的投加对COD、NH4+-N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出水浓度分别在20 mg/L、1 mg/L以下;外加碳源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去除,TN的出水平均浓度由18.7 mg/L降至7.6 mg/L,TP的出水平均浓度由1.8 mg/L降至0.9 mg/L。同时污泥混合液中MLVSS/MLSS由54%提高至65%,污泥沉降性能提升,EPS含量减少,污泥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将蛋白类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用作强化生物除磷过程中的碳源,实现其资源化利用,考察了在35 ℃条件下,pH的改变对其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起始pH调节为碱性,VFAs的产量显著高于酸性,且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VFAs的产量也逐渐增加,在pH=10,第8天时达到最高值36 193 mg?L-1,此时是初始值的28倍。其中,乙酸占50.3%,其次为丙酸30.9%。同时发现,pH调节为碱性也有利于溶解性COD(SCOD)、溶解性蛋白质(SPN)和溶解性碳水化合物(SPS)的溶出;在pH=10,第3天时SCOD和SPN分别达到最大值135 680 mg?L-1和44 188 mg?L-1,此时是对照组的17倍和8倍。只有在强碱性条件下,SPN产量才明显提高。酸碱调节对SPS的溶出影响并不是太大,其在较短时间1 d内达到最大,然后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通过分析可知,起始pH调节为强碱性有利于蛋白类餐厨垃圾的发酵产酸及有机质溶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含盐量对餐厨垃圾干式厌氧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温(35℃)和高温(5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含盐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1%、2%、3%、4%、5%)对餐厨垃圾干式厌氧发酵过程中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沼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温和高温条件下,当含盐量为3%(质量分数)时累积产气量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 244、1 419mL。此时,TS、VS的去除率也最高,中温时的去除率分别为43.2%、45.6%,高温时的去除率分别为48.3%、50.9%。餐厨垃圾干式厌氧发酵过程中沼气的甲烷含量逐渐升高,第28天时达到最高;含盐量为3%时中温和高温厌氧发酵条件下甲烷含量最高,分别为78.7%(体积分数,下同)、90.0%。  相似文献   

13.
餐厨垃圾的高温厌氧消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55℃条件下,研究了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pH、VFA、总磷、产气量以及COD、TS和VS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消化过程中pH先下降后上升,总VFA浓度增大,而其中游离态VFA浓度先增大后减少。消化过程总产气量为43 211 mL,整个过程消耗TS的平均产气率为158.98 mL/g TS,COD去除率为38.76%,总磷去除率达到98.87%,底物TS和VS去除率分别31.71%和50.24%。经过厌氧消化处理,沼渣中不含对人体和许多动物有害的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粪大肠杆菌,而富含有机质、氮、磷和钾等的营养物质和芽孢杆菌、防线菌等有益菌种。  相似文献   

14.
以校园餐厨垃圾为原料,利用根霉和枯草芽胞杆菌进行糖化预处理,再接种啤酒酵母发酵产乙醇。通过单因素实验,以乙醇产量为响应值,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乙醇产量最佳的发酵条件为:当底料含水率为22.79%,啤酒酵母接种量为15%,30℃培养条件下,经过5 d发酵,乙醇产量最高可达到6.67%。选用餐厨垃圾丰富了燃料乙醇的取材途径,实现了原材料的多元化,采用微生物预降解原材料为实现高产乙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盐度对模拟餐厨垃圾发酵液产聚羟基脂肪酸酯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餐厨垃圾发酵液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可以在废物处理的同时实现有价资源回收。为探究发酵液中盐分对产PHA菌群富集过程的影响,以模拟餐厨垃圾发酵液为底物,研究了盐度存在下污泥理化性质、富集过程主要指标及菌群PHA合成能力等变化。结果表明,未经盐度富集的菌群易受到盐度抑制,在15 g·L−1的盐度条件下,污泥PHA最大合成量可降至39.9%。富集过程中盐度的增加有利于污泥沉降性的提升,低盐度(5 g·L−1)下菌群分泌胞外聚合物量最多,达49.8 mg·g−1(以VSS计),对菌群保护能力最强。不同盐度条件下的富集系统皆能保持较好的生态选择压力,但盐度对微生物生长的抑制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经过盐度存在下长期富集后的污泥,在高盐度(10、15 g·L−1)底物条件下,仍能获得较高的PHA最大合成能力,但其较低的生长活性不利于最终PHA产量的提升,短期富集下,高盐度会抑制PHA的合成;而低盐度(5 g·L−1)有助于提高PHA合成能力,最高达50.5%。  相似文献   

16.
将米曲霉接种到餐厨垃圾中生产水解酶,并利用此生物酶强化污泥厌氧消化。对比分析了富含水解酶的餐厨垃圾(实验组)、中温灭活富含水解酶的餐厨垃圾(对照组A)和未发酵餐厨垃圾(对照组B)分别与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情况;考察了实验组对污泥厌氧体系的促进效果;并运用3种模型对反应体系中底物的产甲烷潜力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实验组甲烷含量最高可达71.51%;挥发性固体单位累计甲烷产量为(308.46±19.47) mL·g-1,相比对照组A和对照组B显著提高(P<0.05),分别是对照组A和对照组B的1.56倍和1.31倍。修正的 Gompertz模型优于一级动力学模型和Cone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厌氧消化体系的最大甲烷产量,更适宜于拟合富酶餐厨与剩余污泥厌氧共消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21、37和47 d产甲烷物料代替新鲜污泥接种于污泥与餐厨垃圾联合厌氧发酵产氢余物的厌氧发酵产甲烷情况,发现接种47 d产甲烷物料的消化系统在最佳接种量50%条件下的产甲烷效能显著优于接种新鲜污泥的消化系统,不仅提高了产甲烷率,还大大缩短了消化时间。并且3种消化系统产甲烷率和比产甲烷率均为47 d37 d21 d,分别为3.78、3.88、6.15 mL/g和0.172、0.277、0.559 mL/(g·d),完成产甲烷过程的消化时间为47 d37 d21 d。在一定的消化时间范围内,产甲烷菌被驯化时间越长,接种于产氢余物中的产甲烷效能越好。  相似文献   

18.
接种比例和温度对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的甲烷转化率和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分别在35℃和55℃条件下,采用批式发酵工艺,考察了接种物与底物的挥发性固体量之比对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挥发性固体甲烷产率、挥发性固体降解率、液相末端产物组成和pH值等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接种比例共同决定厌氧发酵停留阶段,在35℃发酵时接种比例大于50∶50的处理和55℃发酵时接种比例大于30∶70的处理以产甲烷发酵为主,其余以酸化发酵为主;游离氨抑制导致高温组的甲烷含量、挥发性固体甲烷产率和甲烷转化率均低于中温组;发生酸化处理组底物的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均低于40%,产甲烷发酵处理组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均高于80%。  相似文献   

19.
餐厨垃圾高温厌氧消化产沼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了温度、含固率、pH及接种率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沼量的影响,并设计L9(34)正交试验进行厌氧发酵工艺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5℃、含固率为8%(质量分数)、pH为7.00、接种率为90%(质量分数)时,厌氧发酵累积产沼量为809.0mL/g(以挥发性固体计);各影响因素对产沼量的影响大小为温度pH接种率含固率。  相似文献   

20.
国内成功运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臭气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目前国内成功运营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为采样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该厂的主要工段,如卸料室、破碎室、湿热反应器出气口、好氧发酵仓、厌氧发酵区以及厂界的臭气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6个采样点共检测出包括芳香烃、硫化物、卤代物、烯烃、烷烃、醇、醛、酮和酯在内的9类66种物质,各采样点臭气总浓度分别为:11.738、18.390、30.917、25.097、4.737和2.635mg/m3。其中湿热反应器出气口处恶臭气体浓度最高,其芳香烃、硫化物、卤代物、烯烃、烷烃、酮及酯类物质均高于其他检测点,需对该工段进行重点监测和控制。恶臭排放特征分析表明,各点的H2S浓度均超过嗅觉阈值,除厂界外甲硫醇和二甲二硫检测值均超过嗅觉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