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石灰干化污泥对土壤重金属稳定化处理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采自湖南省嘉禾县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污水处理石灰干化污泥作为稳定剂,对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并采用TCLP和BCR连续提取法对稳定化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石灰干化污泥,TCLP浸出浓度随着干化污泥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干化污泥的质量分数为40%时,稳定化率最大为Zn-98.92%、Cd-99.06%、Pb-96.84%;但是干化污泥的高pH值导致稳定后土壤中As的浸出增加。为了恢复植物生长功能,经过亚铁盐和磷酸调节pH后,石灰干化污泥稳定过的土壤pH有效降低,同时亚铁盐和磷酸有利于促进Pb和Zn的稳定效果;但是对Cd的稳定有负面影响;另外,亚铁盐的加入同时可以减少As的浸出浓度。经处理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由不稳定态转为稳定态,使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明显降低,减少了土壤重金属的浸出毒性。该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干化污泥可以作为资源回收利用,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并能改善稳定后土壤适宜植物生长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硫酸厂废水处理后产生的高浓度含砷(As)污泥,开展氧化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以浸出毒性作为评价指标,探讨次氯酸钙和氧化钙联合使用对污泥中As的稳定化处理效果,结合XPS和XRD表征探讨了稳定化机制。结果表明:原始污泥中As主要以As(Ⅲ)形式存在,次氯酸钙能将As(Ⅲ)氧化成As(Ⅴ);加入氧化钙能同时提高Ca/As摩尔比和pH,Ca与As(Ⅴ)结合形成稳定的砷酸钙盐。依次加入质量比为5%的次氯酸钙和10%的氧化钙,使Ca/As摩尔比达到2.4以上,As的稳定化率达到99%以上,浸出浓度从181 mg·L-1降低至1.5 mg·L-1,且浸出液pH小于12,达到《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要求。 相似文献
3.
石灰调质污泥的燃烧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同步分析仪,在空气气氛下对石灰调制污泥进行燃烧失重实验.通过分析获得的曲线,可以将调质污泥的热反应过程分为4个阶段:自由水和化学结合水析出阶段;易挥发有机质析出和燃烧阶段;难挥发有机质析出分解和燃烧阶段;无机质的分解阶段.添加石灰后,污泥的着火温度小幅上升,综合燃烧特性指数随添加量增加而减小.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挥发分析出和燃烧阶段进行了热反应动力学求解,发现添加量小于30%时,石灰可以减少污泥燃烧的活化能,促进污泥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回灌比例对好氧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化进程的影响,探讨了回灌比例为15%、20%、25%、30%和全回灌(体积分数)时,反应器所产渗滤液及填埋垃圾性质在不同回灌比例下变化的趋势,填埋周期为198 d。结果表明:回灌比例为25%的反应器所产渗滤液中的氨氮于135 d达到GB 16889-2008所规定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氨氮排放浓度限值,较其他反应器提前3~49 d,整个填埋周期所产还原性有机物较其他回灌量低2.11%~20.16%;且有机垃圾降解速度最快,至填埋结束时,沉降率为75.13%,比其他反应器多0.87%~2.63%,总有机质和纤维素含量分别为48.47%和7.39%,较其他回灌比例分别低0.61%~5.52%和0.2%~0.64%,表明25%的回灌比例有利于快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污泥石灰低温干燥特性,分别向脱水污泥中投加0%、3%、5%、7%、10%、12%和15%的石灰,对投加石灰后污泥低温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和干燥速率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干燥后冷凝液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向污泥中投加石灰后,污泥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迅速降低,石灰投加比与混合后污泥初始含水率呈线性关系,与污泥临界含水率呈二次函数关系;投加石灰可以提高污泥的最大干燥速率;用干污泥代替部分石灰对污泥进行干燥,既可降低成本,又不影响干燥效率;污泥石灰低温干燥的冷凝液呈弱碱性,随着石灰投加比的增加,冷凝液中COD和TOC浓度降低,NH4+-N浓度略有升高,但冷凝液中污染物浓度均较低,可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含水率高、体积大、泥质成分复杂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的特点,采用石灰干化后利用水泥工业协同处置是其实现资源化的途径之一。实验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1 400℃、保温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掺加适量的石灰干化污泥有利于提高水泥生料的易烧性,熟料中f-CaO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掺加质量比为12%的石灰干化污泥煅烧所得熟料与空白参比熟料的物相组成基本相同,当石灰干化污泥掺量过大时应根据泥质成分对生料配比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熟料达到水泥生产的质量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水泥工业协同处置城市污泥提供借鉴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8.
南京地区简易生活垃圾堆场的污染现状和稳定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京市废弃简易生活垃圾堆场,通过采集和分析渗滤液以及堆体不同深度固体样品,研究其污染现状和稳定化程度。结果表明,渗滤液COD、NH3-N、TN超标倍数分别为4~6倍、7~10倍和4~10倍;固体样品TOC含量在10%左右,含水率在25%左右,均处于基本稳定的水平;固体样品浸出液COD 39~249 mg/L、NH3-N 0.9~14.88 mg/L、TN 8.82~28.14 mg/L。为了评价稳定化程度,确定了3因子:渗滤液、固体样品、浸出液及6个参数:COD,NH3-N,含水率,TOC,COD,TN作为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表明堆场处于基本稳定到中度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9.
污泥施用对根际和非根际石灰性土壤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污泥施用对石灰性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在连续2年种植夏玉米大田系统中,施用不同量的腐熟污泥,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进行16S rDNA-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污泥施用对石灰性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功能基因在代谢途径的影响,同时对细菌群落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泥用量分别在3.5~37.5 t·hm−2和3.5~7.5 t·hm−2有利于非根际和根际土壤OTU数量增加;但污泥在75 t·hm−2过量施用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Ace,Chao丰富度指数显著降低。主成分和门水平物种丰度分析表明:污泥施用量不同会造成根际和非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并且当污泥施用量为75 t·hm−2时,明显降低了非根际土壤放线菌门的丰度;污泥施用量在3.75~37.5 t·hm−2时,非根际土壤中拟杆菌门丰度会明显增加。与对照相比,当污泥用量为75 t·hm−2时,根际土壤拟杆菌门有明显的增加,增加丰度达1.45倍,但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降低了49.74%和80.57%。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TN、Cd、Cu、TP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最主要的因素,其中TN、Cd、Cu和细菌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现显著相关性(P< 0.05)。由此可见,连续过量施入污泥会对根际和非根际石灰性土壤中细菌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上述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可作为污泥合理施用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稳定化修复是广泛应用的土壤修复技术之一,然而目前对该项技术修复效果的评价方法并不完善。鉴于此,提出分层原位取样的淋溶实验及外源污染的截留柱实验作为评价方法,分别评价稳定化修复过程中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风险和稳定化修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稳定化修复后5cm深度土壤浸出液中As和Pb浓度分别降低了92.6%和98.4%;而稳定剂对于25cm深度土壤中的Pb、As截留效果不同,稳定化修复后的As污染土壤对Cd有较好的截留效果,而稳定化修复后的Pb污染土壤对于Cd的截留能力低于对照组。基于淋溶实验和截留柱实验的评价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过量生石灰对污泥含水率和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生石灰(氧化钙,CaO)处理活性污泥对污泥含水率和有机物含量的影响,通过向南京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出厂污泥投加过量CaO进行脱水实验,测定投加CaO后污泥的含水率;烘干后的脱水污泥进行热重实验,研究CaO投加量对污泥中有机组分含量的影响.脱水实验表明:随着CaO与污泥质量比的增大,污泥含水率迅速减小,当质量比达到1.5时,污泥达到完全脱水;投加过量CaO的脱水污泥呈干燥的粉末状,粒度均匀,可作为水泥生产的辅料。热重实验表明:投加CaO后单位干泥失重百分比随CaO与污泥质量比增大而逐渐减小,向污泥中投加CaO有利于污泥中有机组分的释放和去除,实现污泥的稳定化。 相似文献
12.
13.
在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SB)内,接种好氧活性污泥,以甲醇为碳源,NO-3为电子受体,经过40多d培养,得到良好的反硝化颗粒污泥,粒径2~3 mm,MLSS为36 g/L,氮去除速率和COD去除速率分别在0.15 g NO3-N/(g VSS·d)和0.8 g COD/(g VSS·d)。当负荷提高至6.44 g NO3-N/(L·d)继续运行1周后,观察到反应器内颗粒污泥出现上浮,浓度降低,颗粒粒径多数在3~5 mm,外观呈乳白色。为恢复反应器稳定运行,当负荷降至3.86 g NO3-N/(L·d)时,上浮现象减轻,当负荷降至2.57 g NO3-N/(L·d)时,上浮现象消失,颗粒污泥密度由不稳定时的1.0018 g/cm3提高到1.0126 g/cm3,颗粒粘连现象基本消失,污泥氮去除速率在0.19 g NO3-N/(g VSS·d),连续运行30 d,系统保持稳定。分析认为,颗粒污泥表面微生物生长速度过快是导致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较长的泥龄有利于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4.
针对好氧颗粒污泥运行过程中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在3个C/N比条件下,通过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培养,分析了不同时期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粒径变化、进出水水质中有机物、胞外聚合物组分及含量变化,探讨了C/N比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N比分别为10、15和25的条件下,均能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C/N比为15时,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最优,此时好氧颗粒26 d内成熟,其SVI值为16.98 mL·g−1,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0.2~0.6 mm,对COD、$ {\rm{N}}{{\rm{H}}_4^ +}$-N和TP的去除率可达93%、75%和91%,松散型EPS和紧密型EPS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4.97 mg·g−1和54.20 mg·g−1。在采用不同C/N比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中,C/N比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其中松散型EPS与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不同填充率对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产泥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填充率下(10%~70%)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生物膜特征和处理效果,以及填充率与污泥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填充率的增加,填料上生物膜厚度逐渐减少,反应器中附着微生物浓度逐渐增加;污泥产率因填充率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同一个反应器内污泥产率随填充率的增加而减少;在进水COD为400 mg/L、NH+4-N为4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条件下,不同填充率下COD去除率均可达到94%以上,NH+4-N去除率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17.
污泥厌氧消化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若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会对附近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消化液中Mg^2+和Ca^2+的含量很低,严重影响了氮磷的回收效果。把造纸白泥和粉煤灰引入到污泥厌氧消化液氮磷的回收当中,可以明显地提升消化液pH和提高PO4^3-P和NH3-N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当造纸白泥添加量为4g/(L·h)时,曝气12h后,pH可达10.19,此时PO4^3-P和NH3-N回收率分别达到64%和45%;而当粉煤灰添加量为4g/(L·h)时,曝气12h后,pH达到9.63,PO4^3-P和NH3-N回收率分别为46%和41%。但仅用曝气方式处理,12h后,pH值仅为8.52,PO4^3-P和NH3-N回收率分别只有20%和18%。实验结果还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越大,pH上升速度越快,幅度越大,氮磷的回收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