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绯 《干旱环境监测》2001,15(2):115-116
通过对冷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汞的实验条件的探讨,指出水样在采集,保存,所用实验容器,实验试剂,实验预处理,仪器使用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测定—改进的Saltzman法王玉平,陈涛,玉娟,杜萍萍,王惠芝,趋万年,杜宏,张晓燕,金谷平(辽宁沈阳市环境监测站等)改进的Saltzman法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的测定大气中二氧化氮的方法。本文通过大量的条件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较...  相似文献   

3.
氨气检测管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条件优化试验,研制出氨气检测管,检测管显色长度与氨气浓度呈线性相关,对氨气标气7次测定的变异系数为11.9%,平均相对误差为7.2%,小于15%,一次测定最大相对误差为22%,小于25%,符合国家标准GB730-87的要求,与化学法比较,2种方法测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检测管检测范围为70-500mg/m^3,有机胺产生正干扰,酸性气产生负干扰,检测管寿命为1a。  相似文献   

4.
优化污水处理的一项实用新技术──曝气池溶解氧的自动监测仪器的改进鹿利中,王光华,刘斌,窦雪梅,迟连光,李洪来(济南炼油厂仪表车间)谷春荣,李百灵,田宝丰(吉林田平市分析仪器厂136000)1.曝气池溶解氧自动监测和适量控制的重要意义由于各种原因,国内...  相似文献   

5.
环境监测适应市场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指出环境监测站应加快体制调整步伐,适应市场需要;实施人才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投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全面引入科学管理机制,优势行业联合,组建联合舰队,引入市场经营理念,调整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国外有计划,系统地将环境普及教育融入幼儿,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及职工教育之中,以环境常识教育,法律道德教育,环境保护行为技能教育入手,从儿童,青少年教育抓起,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7.
城镇是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发展立足点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的形成格局,在跨入新世纪之际,强调城镇的生态建设十分必要,将关系到城镇的生存环境质量和城市化进程的良性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当前水资源贫乏、农业缺水、大城市供水不足,水资源严重污染,地下水超采、水质矿化,土地沙化、植被退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污染处理技术落后,水资源管理混乱等问题,提出了水资源持续发展的优化对策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环境监测站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人性化管理模式,介绍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思想及人性化管理模式下的人员特性,指出环境监测站实行人性化管理,应转变观念,确定目标,重视监测人员培训,加强与监测人员的沟通,增强团队意识,着力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兰州地区大气溶血菌的污染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兰州地区采集761份样品中、分离出297株溶血菌,分为9个属。其菌数分布,以省建职工医院,街心花园和兰医二院较高,甘肃农业学林较低;春,冬较高,夏,秋较低;一年内3,4和元月分较高,7,8月份较低,一日内20时,8时和10时较高,凌晨4时,2时和深夜6时及下年16时较低,不同高度溶血菌的变化,以24m处为最高,12m处为最低。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重点区域及周边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省内9类不同重点区域及周边表层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测,测定重金属镉、汞、砷、铅、铬、铜、镍、锌含量水平,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9类不同重点区域及周边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未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监测点位比例为68.2%~92.6%,轻度污染的点位比例为5.8%~20.4%,中度污染为0.0%~8.6%,重度污染为0.0%~9.1%;污染企业周边、油田采矿区周边、固废处置场地周边、工业遗留遗弃场地及周边4类重点区域受重金属污染相对较严重,影响其土壤环境质量的重金属主要是镉、砷、铜、铅;9类不同重点区域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以轻微、中度为主,对应的监测点位比例分别为36.4%~80.5%、18.1%~47.7%,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强度、很强、极强的监测点位比例总和为1.4%~15.9%,主要分布在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监测区域。  相似文献   

12.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cluster analysis (CA), discriminant analysis (DA)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water quality dataset including 13 parameters at 18 sites of the Daliao River Basin from 2003-2005 (8424 observations) to obtain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and to identify potential pollution sources. Using Hierarchical CA it is classified 12 months into three periods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eriod) and the 18 sampling sites into three groups (groups A, B and C). Six significant parameters (temperature, pH, DO, BOD(5), volatile phenol and E. coli) were identified by DA for distinguishing temporal or spatial groups, with close to 84.5% correct assignment for temporal variation analysis, while five parameters (DO, NH(4)(+)-N, Hg, volatile phenol and E. coli) were discovered to correctly assign about 73.61% for the spatial variation analysis. PCA is useful in identifying five latent pollution sources for group B and C (oxygen consuming organic pollution, toxic organic pollution, heavy metal pollution, fecal pollution and oil pollution).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sites received more oxygen consuming organic pollution, toxic organic pollution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wo periods. For group B, sites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oxygen consuming organic pollution and toxic organic pollution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The level of pollution in the second period was between the other two periods. For group C, sites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oil pollution during the first period and oxygen consuming organic pollution during the third period. Furthermore,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each period for group B and group C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seasonal pollution. Sites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fecal pollution in the third period for group B, indicating the character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addition, all the sites were also affected by physical-chemistry pollution.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period for group B and second period for group C sites were also affected by natural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区域排污规模与污染治理的协调性,构建了排污规模与污染治理协调度模型,并以2006、2013年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约排污规模和污染治理协调性的主要矛盾是污染治理能力的落后,全国70%以上地区污染治理能力均滞后于污染物产生规模;国内治理能力在研究期间不断提高,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治理能力过度滞后的省份由14个减少到2个;除江苏外2013年其余各地区均有1项或多项污染物的治理能力滞后,其中生活废水治理能力滞后的区域最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协调性的重要因素,2013年协调度与地区人均GDP基本呈线性关系。模型实证计算结果与主观判断也较为吻合,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州市玻璃幕墙建筑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光环境影响的监测,分析影响玻璃幕墙建筑光污染的重要因素,评价了玻璃幕墙建筑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造成光污染的危害,估算玻璃幕墙建筑的光环境污染程度及范围,提出了玻璃幕墙建筑光污染的防控建议,以期为城市玻璃建筑光污染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平原感潮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严重,由于具有交叉污染等特性,造成了整个平原河网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问题。构建了大尺度非点源污染负荷匡算模型,对南通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匡算。根据不同的产污方式,将非点源污染分为城镇降雨径流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田降雨径流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等5种类型,分别计算其流失过程。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大气重污染应急预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比较多地省级及城市的大气重污染预案和分析浙江省大气重污染预警工作情况及一次大气重污染预警案例来研究省级大气重污染应急。结果表明,省级应急预案在机构组织和职责、预警分级以及应急措施3个方面有需完善的地方,并且在区域应急联动方面的内容相对缺乏。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建议可以通过构建畅通应急信息交流渠道、设定符合地区污染特征的预警分级以及科学安排多城市应急联动减排等方式来进一步完善省级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城市砷污染的现状及不同区域砷污染的空间差异性,以吉林市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交通干道的绿化带和磨盘山保护区采集35个土壤样本,进行pH、有机质及砷含量的测定。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污染累计指数法等对土壤砷污染进行评价,并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区域的砷污染进行了差异比较。研究表明:吉林市街道砷含量为26.43 mg/kg,为磨盘山自然土壤砷含量的4.08倍,为吉林市砷土壤背景值7.26倍;吉林市砷总体超标率12.9%。江北工业区、吉林大街和解放大路的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1.34、0.95、0.87,整体达到轻微污染水平。江北工业区和吉林大街、解放大路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依次为0.13、0.11、0.17。土壤砷的污染累积指数为3.21,且由北向南递减,因此,砷污染主要来自于江北工业区的工业"三废"污染。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中国环境保护多项业务中污染源代码现状,其污染源编码都是根据当时的环境管理工作需要,独立确定的一套编码规则,这些不同的标识方式,在污染源的编码格式上不具有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利于污染源基础信息的共享,形成多个信息孤岛。提出了基于组织机构代码的污染源编码规则,确定了编码结构及表示形式,使新污染源编码规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标识的唯一性以及结构的规范性。基于污染源代码,可以有效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形成污染源档案,为环境监管提供全面的、详实的数据支撑。根据当前环境管理业务信息系统的实际,提出了今后实施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杭州主城区大气臭氧对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利用2004年至2007年空气污染监测数据,比较现行API指数和修正后API指数的差异,分析修正后O3污染的变化状况,研究O3污染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O3作为一种新的空气污染指标,对修正后API指数的影响很大。与现行API指数相比,4年来修正后API指数的污染率大幅度增加,并且各季节的污染率越来越接近,2007年污染率在25%左右。2007年各季节修正后API指数污染天数中O3污染天数所占百分比分别是春季为52%、夏季91.6%、秋季20.8%、冬季O3,未出现污染。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市重污染天气与气象因素变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黄忠 《干旱环境监测》2005,19(3):154-157
利用乌鲁木齐市近年来的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乌鲁木齐市重污染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从气象特点、局地因子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污染严重的成因,进一步研究造成重污染的物理机制,为今后乌鲁木齐市空气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