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利用粉煤灰处理采油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电厂粉煤灰及灰场氧化塘对现河首站采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和生化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具有类似活性炭的结构和比表面积,对废水中的石油类、COD、氨氮、挥发酚等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沉降和过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田采油废水污染现状及达标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油田采油外排污水的污染现状,并对油田主要的采油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评价。调研结果表明:油田采油污水的外排量较大,处理达标率很低,环境污染严重;目前采用的大部分采油外排污水处理技术已不能适应油田生产的需求,必须研究开发新的采油外排污水处理技术。利用氧化塘技术处理桩西联采油废水和利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孤岛采油废水的工程实验获得成功,废水最终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3.
高含氯采油废水生物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SBR活性污泥法,选用从海水、采油废水及长期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的耐盐有机物优势降解菌来处理高含氯采油废水。现场中试试验证明:在氯离子浓度小于10000 mg/L时,用该法可使处理后的高含氯采油废水达标排放。研究表明,解决高含氯采油废水生物治理的前提是驯化具有良好有机物降解性能的耐盐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五水分流"清洁生产技术、铬液灰液循环利用技术、制革高氨氮废水稳定达标排放技术、MicrowaterTM环境治理微生物技术体系、四相废水深度达标治理专利技术、膜处理回用技术、含铬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制革行业污染治理集成技术的概况;通过分析应用实例,指出该技术体系在达标治理的前提下,通过清洁生产、高效处理、中水回用、铬泥资源化利用等手段,可有效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因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固液分离效果好、污泥产生量少等优点而广泛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文章简要介绍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起源,发展过程,制备材料和方法,特点和优点;对其高效降解油田废水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高盐采油废水、稠油废水、舍聚废水、石油污染地表水等油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油田废水降解效率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油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采油废水常用的处理方法。结合处理技术在我国部分油田的应用实例,探讨了采油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国内采油废水处理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晓宇  何红梅  赵立志 《环境技术》2003,21(5):15-17,14
从水污染的定义出发,依次介绍了采油废水的组成及特点、处理采油废水的难点及传统物化方法和生物法处理采油废水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油田采油废水的可生化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实验,采用BOD动力学方程原理对胜利油田王岗、桩西联采油废水的可生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油废水的生化氧化速度常数k值较小 ,生化氧化速度m值也不高 ,说明用生化法处理采油废水时生化处理速度慢 ,反应时间长 ;BOD5/COD大于0.3 ,CODnb/COD小于0.5,说明采油废水的可生化性尚好 ,氧化深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制浆造纸行业中成熟的黑液蒸发浓缩污染防治技术,应用到棉浆粕黑液的处理中,将高浓度COD的黑液转变成固态的碱木质素,在末端治理的前端解决了高浓度COD的污染问题,降低了中段废水COD负荷,减轻了处理难度,是棉浆粕生产废水《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达标的有效保证,是棉浆粕行业污染防治的最佳可行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文、水质和污染源资料,建立了汤水河流域一维水环境数学模型。利用控制断面达标法计算得到汤水河水环境容量,根据水文水质同步监测资料进行了后桥头路桥考核断面污染溯源分析,进而制定出近远期水质达标方案,为汤水河乃至秦淮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2020年后桥头路桥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时,汤水河COD、氨氮、总磷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97.39t/a、18.50t/a、2.22t/a。后桥头路桥断面污染主要源自于句容市和淳化街道,建议两地协作配合,共同促进汤水河的水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1.
乐安油田是通过蒸汽吞吐减轻原油粘度进行开采的稠油油田。针对其特点,借鉴美国、加拿大污水回用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建成投产了国内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油井采出水回用于湿蒸汽发生器的大型泵站 ── 乐安污水深度处理站。文章详细介绍了污水深度处理系统以及运行2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证明油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于湿蒸汽发生器技术是完全可行并易于操作的。  相似文献   

12.
采油废水气浮-生物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采油废水外排水质超标现象,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在室内试验和现场小试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直接投加菌液方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方法对孤岛采油废水进行了现场中试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去除了采油废水中的超标污染物,处理后的水质指标全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类水质标准。相比较生物接触氧化法工序运行稳定,易于实施。  相似文献   

13.
CX170-1井钻井废水及废钻井液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CX170-1井位于川西平原,周围良田环绕。文章就川西地区钻井作业现状提出了比较可行的钻井废水及废钻井液无害化处理工艺技术。针对钻井废水,详细介绍了轻度污染废水;严重污染废水和特殊作业废水的处理工艺及处理效果。对于废钻井液,该井主要采用了固化处理。结果表明:经固化处理的废钻井液干结后具有一定强度,失去了水敏性,不再具有返浆性。浸泡实验表明,有害物得到了比较彻底的固定,经检测,各种污染指标大都低于国家一级标准,自然条件下外排的废钻井液不再对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氧化铝行业生产用水及排污特点,结合某氧化铝生产企业生产废水的处理实践,推荐采用逆向洗涤赤泥和氢氧化铝,节约用水量;综合利用赤泥洗液和含碱废水;对生产用水设置循环水系统和二次利用水系统;设置生产废水处理站,氧化铝系统和热电厂的生产系统排水、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以及化验等废水全部排入生产废水处理站处理,废水经处理后作为二次利用供水返回生产系统使用,通过综合利用生产废水,可以实现厂区废水的零排放,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化学氧化—混凝沉淀法对油田作业废液进行处理,筛选出最佳的混凝条件及氧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与产出水混合处理后可使原水的悬浮物从500~1000 mg/L降至<3 mg/L、总铁<0.5 mg/L。处理后的污水由处理前的黑浆状变为清澈透明,淡黄色,基本达到了注水水质标准。该方法具有投资小、净化效果好、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江苏油田黄珏污水站原水中油珠粒径分布,为合理选择和设计污水处理工艺与装置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实验测定江苏油田黄珏污水站原水含油量为62.3 mg/L。该站的三相分离器具有较好的油水分离能力。原水中浮油(粒径≥99.4μm)占8.3%,粒径≥28.4μm的分散油占14.3%,而粒径≤28.4μm的分散油、浮化油等约占77.4%。单纯采用重力沉降法可除去原水中22.6%的含油量。同时对油珠粒径分布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新方法减少了水样含油量的测定工作量,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7.
固液分离法处理废钻井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废钻井液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塔里木油田的地质情况,使用固液分离法对部分废钻井液样品进行了实验研究工作。固液分离法采用两次处理工艺流程。即先经一级初步絮凝处理和强化离心分离,使大部分固相去除,然后对脱出的废液进行第二级絮凝处理后即可达到排放要求。实验结果表明:固液分离法能够将废钻井液分离成固-液两相,其液相能够达到排放要求,固相残渣对环境污染程度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污染;若将此处理法同其它方法相结合,如坑内密封法、固化法等相结合会得到更满意的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在石油和天然气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及污泥,为避免含油污泥处理不当而影响油田生产和污染环境,中原油田有关技术人员结合本地特点,针对污泥的产生、特性、浓缩、脱水及最终处置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实践表明: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中原油田各污水站先后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污泥处理的稳定运行,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污水处理设施的排污问题,保障了注水水质稳定达标,同时避免了污泥外排引起污染,有效地保护了油区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大庆油田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含油污染滤料,经过含油污染滤料再生工艺化学清洗、烘干、分筛、磁浮选等程序处理后,各种再生滤料重复使用于油田污水处理系统,清洗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自然沉降、旋流除砂、重力式过滤、杀菌和有机物降解处理后循环使用。减少油田含油污染滤料带来的环境污染,为油田节约了新滤料采购费用、废旧滤料集中堆放和处置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