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防止瓦斯积聚,预防瓦斯爆炸事故,从操作行为角度研究煤矿井下局部通风机。首先,划分局部通风机的整个服役周期;其次,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深入分析局部通风机服役期间的人因失误;最后,对局部通风机服役期间出现的不安全动作进行阶段性、结构化划分。分析结果表明:局部通风机服役周期有选型、安设、运行3个关键阶段,各阶段出现的7大类不安全动作是事故发生的主要行为原因。为此,基于PDCA循环理论,制定出局部通风机整个服役周期的操作行为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
一是做好安瓦员在井下两个水平的分配检查工作,严格按照矿井“一通三防”进行安全管理;抓好局部通风机的日常管理。二是局部通风机必须由专人进行管理,其它人员严禁对风机进行改动,并定时对风机进行检查和维护,做好检修记录。三是井下所有用风机供风的地点必须严格按作业规程来进行施工,严禁在瓦斯涌出异常区施工,严禁超长距离掘进作业。  相似文献   

3.
一、矿井停风的危害 矿井主要通风机担负全矿井下供风,主要为井下输送新鲜空气、排除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创造良好作业环境等任务,一旦主要通风机停风,就会造成井下无风、有害气体增加而导致人员窒息,引起瓦斯、煤个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4.
某大型铜矿山通风系统复杂,井下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井下安全生产。为此,对该矿山的通风系统进行全面调查测定,总结矿山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计算机模拟解算优化分析,通风网络结构优化分析、主要通风机性能鉴定优化分析等技术,对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提出了最优的通风系统改造方案。构建了矿井通风系统的可视化模型,此模型能够根据井下通风系统的变化及时更新,进而在第一时间反应井下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维护通风系统的稳定,确保生产作业的安全。现场实施结果表明,有效地解决了井下深部风量不足,风流分配不合理等难题,确保了生产作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简讯     
GKJ67—Z450局部通风机通过鉴定1985年8月13~14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部主持鉴定会,对 GKJ67—Z450局部通风机进行了技术鉴定。该风机由华中工学院运用准三元流理论设计,韶关冶金机械厂试制,委托武汉通风机消声器研究所测试,在凡口铅锌矿、石人嶂钨矿完成了工业性试验。试验表明,该机效率高,噪音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矿井停机切换主要通风机过程中引起的井下风量波动很大,易造成瓦斯积聚等引发的安全问题,提出1种基于智能控制的主通风机稳风切换系统.建立动态风机倒机数学模型,提出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模糊自适应PID的控制方法,并应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控制方法控制效果明显,在系统运行的120 s内,井下风量波动始...  相似文献   

7.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使用安全监测系统对局部通风机进行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为煤矿提供一个对局部通风机加强管理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8.
《江苏劳动保护》2008,(6):53-53
5月5日13时50分,山西省临汾市蒲县克城镇蒲邓煤矿(六证齐全,乡镇小煤矿)井下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死亡30人,重伤1人,受伤22人。直接经济损失1312万元。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组织管理和”一通三防”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矿井南部205工作面的1#掘进头巷深70米没有安装局部通风机,造成瓦斯积聚,达到爆炸浓度界限,作业人员在打眼时,煤电钻127伏动力电缆裸连短路产生火花,引爆瓦斯。而克城煤管站、蒲县煤炭工业管理局、矿产资源管理部门、蒲县公安局克城派出所、蒲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蒲县克城镇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对煤矿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对蒲邓煤矿长期存在的隐患失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局部通风机领域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即对大功率局部通风机的需求日益高涨。据苏联统计,1970~1980年间,巷道断面平均增加了1/3,巷道长度500m以上者占总数的30%,1000m以上者增至总数的10%,平均达450m;采准巷道的瓦斯逸出量增长了40%。现在,掘进工作面新风需要量平均为130m~8/min。为此,就必须增加通风机风量及其驱动功率。例如,现代防爆通风机风量,法国达235m~3/min、英国达  相似文献   

10.
冶金安全技术情报网于1975年11月15日至20日在河北铜矿召开冶金矿山井下空气局部净化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矿山、科研、设计和教学单位的代表,共79人。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河北铜矿井下高压静电除尘装置、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研制的湿式旋流除尘风机、河北铜矿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试验采场的地沟通风等,听取了有关单位的经验介绍,座谈讨论了井下空气局部净化工作的重要性和今后工作的意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井下采矿生产的各个工序都会产生大量粉尘,需要采取局部净  相似文献   

11.
矿井主通风机叶轮磨损失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井主通风机叶轮严重磨损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 ,研究主通风机叶轮磨损和正确地评价叶轮的磨损失效 ,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应用气—固两相流动理论分析了主通风机叶轮的磨损部位 ,结论与现场叶轮的实际磨损相吻合。提出了叶轮磨损过程的 3个阶段。利用材料磨损理论分析了主通风机叶轮磨损机理 ,得出了叶轮磨损是以气体动力学磨料的冲蚀磨损为主 ,低应力擦伤型磨料磨损、腐蚀磨损为辅的结论。依据国家标准 ,结合矿井主通风机工作特点 ,从安全角度提出了矿井主通风机叶轮磨损永久失效的判据 ,并给出了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2.
湘潭锰矿水砂充填采矿法使用的充填原料,通过直径7000×700反击式破碎机破碎后,送到井下采空区,破碎机房和运输线路上粉尘浓度很高。曾在破碎机房安装了两台通风机,尽管如此仍远远超过国家卫生标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煤矿井下人员身份识别率,在局部保持投影(LPP)算法的基础上,提出监督局部映射(SLP)算法。该方法充分利用数据的局部和非局部信息及类别信息,对数据进行维数约简,使特征空间同类数据间的距离更小,不同类数据间的距离更大。该方法能够克服煤矿井下艰苦、空间受限环境中人脸、虹膜和指纹识别率不高的问题。在真实步态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步态的煤矿井下人员身份鉴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矿山井下凿岩、爆破、通风、运输等各项作业,都有强大的噪音产生。一般来说,噪音最大、作用时间较长的是凿岩机和通风机,其次是爆破、耙矿、装载、倒矿、二次破碎、铺轨钉道、支护,甚至压气管道阀门漏气,都会产生令人讨厌,尖锐刺耳的噪音。这些噪音的声级,绝大部分在95~110分贝(A)之间,有的超过110分贝(A)。其噪音频谱特性,多为高、中频。矿山井下几种主要机器噪音如表1。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双风机并联机站进口、出口风流相互影响的机站局部阻力特性,构建机站通风局部阻力计算的数学模型,同时运用相似原理建立双风机并联通风机站实验模型,并佐以数值模拟对比验证,分析计算不同风机间距的无量纲数A、不同扩散器结构参数条件下的综合影响系数Kc。结果表明:A与Kc具有二次函数关系,且存在较优的A,使得Kc值最小;Kc值随着L/Df增加而线性减小。研究结果有利于Kc的选取,为高效率通风机站结构设计提供技术及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煤矿井下热源对巷道局部风流温度的影响,通过搭建实验平台以及建立数值模型,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井下固定和移动热源对巷道局部风流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实验和数值模拟固定热源对巷道局部风流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总体温度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井下热源移动速度不同时,顺风移动速度越大,对巷道局部温度影响越大,且巷道局部温度相对升高;逆风移动速度越大,对巷道局部温度影响越小,且巷道局部温度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7.
正在矿山日常安全生产过程中,井下电机车作业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因为它既要确保井下采场各溜井矿石正常溜放,又要保证井下矿石正常向地面提升,是井下安全生产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电机车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如果当班不及时排除,则容易造成车辆伤害、物体打击、触电伤害和其他伤害等。所以,在日常驾  相似文献   

18.
井下防尘措施,可大致分为减少或抑制粉尘的产生、粉尘的局部净化和通风排尘等三个方面。随着采矿工业的发展,大型采掘设备在井下采用,高效率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方法的推广应用,初破碎机下井等,使井下产尘强度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单纯采用通风排尘措施,无论在技术上和经济上越来越不合理。  相似文献   

19.
祁南煤矿通风系统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笔者在祁南煤矿通风技术测定的基础上 ,对该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性、通风阻力分布情况和主要通风机工作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该矿井生产实际和计算机模拟结果 ,指出祁南煤矿通风系统优化的首要任务是在中央风井系统迅速果断地采取有效的降阻措施 ,以实现主要通风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从相对长远的观点考虑 ,对通风系统优化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作了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煤矿安全规程明确规定,生产矿井必须安装2套同等能力的主要通风机装置,其中一套作备用,备用风机必须能在10min内开动。这就需要解决主备用风机切换问题,一般的习惯性做法是采用在风硐内设置切换风门,通过人工开、闭风门来切换主备用道实现切换主备用通风机。这种方式虽然已经用了较长时间,但明显存在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