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阳市乌当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区县级别的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和载体,以西部典型地区-贵阳市乌当区为例,在对该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两个指标分析了该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了目前人口数量的合理性,利用资源经济指标数对该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程度进行了分析,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对该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运行的协调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不同乡镇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能力建设,即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和可持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建国50年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海南岛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演变历程。研究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社会经济数据和资源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将海南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划分为三个不同特点的阶段,并分别阐述了这三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的不同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变化的影响过程。本文对于评价建国50年来海南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变化、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区域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在分析甘肃人口历史发展及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探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动态过程,以及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晰甘肃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影响的历史特征及未来趋势,并提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初步意见,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耕地资源流失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正确协调“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择深圳、东莞、上海、无锡、武汉五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搜集上述城市近20年来耕地资源流失量及人均GDP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流失量最初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当越过某一个阈值后。就开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降低。虽然这样的演化规律受政策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有所波动。出现阶段性变化。但基本上仍吻合库兹涅茨曲线的一般特征;耕地资源流失量下降的阈值受城市经济、消费水平的影响,有所差异,上述五城市的阈值在5192元至17751元之间;相应地,二、三产业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相应所占的份额基本在86%~97%之间变动。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退化之间的一般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寻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退化之间的一般规律,本文分别利用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自然气候条件的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11个省(自治区)的横截面数据和具有相似自然气候条件的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5大牧区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利用典型牧区内蒙古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两者间的回归分析。横向分析与纵向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退化之间的拟合曲线总体上具有倒"U"型特征;中国主要草原区还处于资源依赖性曲线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因此,要实现牧区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使资源依赖性曲线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尽快平稳向右移动直至出现稳定下降。而在相关技术的创新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突破的情况下,加强制度创新、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及其与当地的适应性无疑是一个更有效也更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9月,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地区召开。会议围绕“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一中心议题,展开激烈的学术研讨。现将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一)关于生态经济学 对目前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有学者提出了以下看法:(1)研究生态经济学必须以人的客观需要为中心,否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失去目标。(2)以人的客观需要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福利水平来判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辩证地对待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做法。(3)生态经济学判断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标准应是生态经济效益或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并以此来取代单纯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作为判断标准。在生产实践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的优化是不可能兼容的。但生态经济效益最  相似文献   

7.
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是我国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核心和关键.利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仍然为我国资源环境绩效水平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综合绩效指数由2000年的212.8逐步下降为2006年的148.1,资源综合绩效虽有提高,但仍然处于全国(西藏除外)第27位.建设用地占用强度明显下降,COD排放强度逐步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有所增加,用水强度降幅明显,能源消耗总量显著提高,用水总量略有上升.建设用地总量先降后升.SO2总体绩效均高于西部平均水平,SO2排放绩效指数呈现"S"型曲线.COD排放绩效指数下降不够明显,基本保持88.44的均值水平.绩效高于2000-2006年西部平均水平和2000-2003年中部平均水平,但远低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提高新疆资源环境综合绩效任重而道远.资源环境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而且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新疆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超越现有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区情,但是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度以及采用综合配套措施完全有可能缩短目前能源、资源密集型的发展阶段,提升新疆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演变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存量和质量。东部沿海地区具有突出的经济优势,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及强度达到了空前水平,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系,指出,该地区资源供给及资源再生能力不足,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粗放和浪费,而且,伴随着经济增长也日益出现环境恶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提出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一种定量方法: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该方法设计了一个0~100尺度的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作为量度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大小。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由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RIn)和环境污染分指数(EPI)来计算。根据ESI数值和RECI与EPI的关系。可以判断生态环境压力的变化和主要来源。该方法被成功地应用于评价中国工韭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现状和长期趋势。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较高的可靠性,较好的直观性。同时原理筒单。计算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当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发展概况。介绍了当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总结了当代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经验和特点,提出了今后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合理确定资源税税额,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本文从计征资源税的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现行资源税体系的不足之处,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税法规定。通过资源价值评价方法,提出了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适当提高资源税税率(主要矿产资源10%以上)、调整资源税的计征方法、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权限等建议和构想。  相似文献   

12.
现有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入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代价逐渐降低时,经济增长质量都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经济转型期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在经济增长数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改进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代价,要实现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追求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常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来描述。典型的EKC一般量倒U形。本文选取1988-2002年的山东省环境与经济数据.建立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横型和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对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与分析。通过单位GDP污染负荷模型分析发现。单位GDP的污染负荷量下降态势。这说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已产生明显成效。通过人均GDP污染排放量模型发现.山东省的EKC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呈显着的三次曲线特点。其中,工业废水曲线为“U+倒U”形.两个转折点的理论计算值分别为3416元和9975元。废气与固废曲线近似于倒U形EKC的左半部分.尚来到达转折点。由此可见.环境质量的改善并非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自动发生。除了收入因素。影响山东省EKC的因素还有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政策、工业化进程等。  相似文献   

14.
在介绍国家和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山东省构建可持续发展试验带的必要性。利用区位论的基本原理,结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经验,综合考虑城市间的距离、经济聚集规模及对资源依赖程度等因素,分析了山东省17个市的相互作用潜力.计算出淄博、济南、烟台、青岛、潍坊、威海、泰安、东营、济宁、滨州、临沂等11个城市具有划入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带的潜力.为规划山东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山东各地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山东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环境。采用《2003山东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及专家打分资料进行因子分析,得出由地市经济运行环境、地市社会发展环境、地市制度政策环境、地市自然环境和地市资源环境五部分构成的地市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得分。将山东各地市划分为3个梯度:(1)青岛、济南得分在0.7以上,为第一梯度,有良好的地市经济发展环境;(2)淄博、东营、烟台、威海、潍坊得分在0分以上。为第二梯度,经济发展环境较好;(3)其他地市为第三梯度。经济发展环境较差。文章最后分别对各梯度地市提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以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IPAT方程出发,发现了环境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或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环境影响强度的倒U型曲线、人均环境影响的倒U型曲线和环境影响总量的倒U型曲线。根据此规律,可以将该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前阶段、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到人均环境影响量高峰阶段、人均环境影响量高峰到环境影响总量高峰阶段以及环境影响总量稳定下降阶段。在环境演变的不同阶段,主要驱动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前阶段,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增长更多地由资源或污染密集型技术进步驱动;在资源消耗或污染物强度高峰到人均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高峰阶段,主要由经济增长驱动;而在人均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高峰到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高峰阶段以及总量高峰以后的发展阶段,则主要由节约高效技术或污染减排技术进步来驱动。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环境与发展关系基本上处于经济增长主要驱动的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向人均环境影响高峰过渡阶段,这同时意味着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人均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总量高峰的跨越是异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17.
In the first, the paper gav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improving resource & environment efficiency, the paper designe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ic growth, which consists of the goal, object and technical line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Given tha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riterion for choosing the assessment index, the approaches of index's weighing determination, the means of data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reference system of assessment index value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of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the paper mad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s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from temporal change, Jiangsu Province's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had different stages;from the spatial comparison, there is variance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varianc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aggregative index number. There was a remark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GDP or the 2nd industry GDP.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相似文献   

18.
In the first, the paper gav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improving resource & environment efficiency, the paper designe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ic growth, which consists of the goal, object and technical line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Given tha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criterion for choosing the assessment index, the approaches of index's weighing determination, the means of data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reference system of assessment index value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of regional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he paper mad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Jiangsu Province's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from temporal change, Jiangsu Province's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had different stages; from the spatial comparison, there is variance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varianc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aggregative index number. There was a remark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circular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GDP or the 2nd industry GDP. Finally, the ?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rcular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技资源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也迫切需要将农业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了分析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作者选取中国1990-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了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农业技术人员及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会偏离长期均衡.当偏离均衡时,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为59.8%;存在从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农业技术人员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但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增加农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The process of evalua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environment or resources is a complex research field involving environment science,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This essay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from the sociological view and proposes the related paradigm. The possible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were pointed out: acceptor/donor may make an immoderate price by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the specialty of the environment/resources, us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or colluding with middleman; may cause behavioral transformation; may lead to unexpected results when the policy was not effectively making and evaluating; may result in insufficient supply of products with positive externalities being lack of enough physical or symbolic inspiration. The following methods might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supervising system,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encher evaluating organizations,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ncourag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etting up the effective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