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那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有抒不尽的情怀和仰望.1991年4月23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者——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题写了刊名.早在1988年5月24日他老人家会见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要从全人类的高度来研究发展问题.这深刻地体现了一代伟人小平同志对中国未来发展深邃的战略远见和深切的关注.对中国美好未来的创造,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历史责任.今年是小平同志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题写刊名20周年,也是《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创刊20周年.在这个永远回望的日子,纪念刊的出版既是对他老人家的深切缅怀,又是按照他老人家的殷切期望,把中国的事办好,继续探索与中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领导当代中国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把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全面论述了发展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他始终强调:发展应该是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发展是有性质和方向的,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发展方向和根本原则;发展是必须坚持科学方法的,要把重点论和全面论、阶段论和持续性统一起来,贯彻统筹兼顾的原则,实现全面、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邓小平的科学发展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启示价值: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发展问题,真正把发展看作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始终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科学理解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破除“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原则,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亦是我国对于保护全球环境、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应尽的历史责任。为贯彻推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本刊最近向各省(市)、部委的领导人进行了书面采访,以求结合我国国情,探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载各省(市)、部(委)领导人对上述问题的论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百年小平忆伟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今天,全党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正在为实现第三步发展目标而奋斗。此时,当我们回想起他老人家在晚年关注中国未来发展亲笔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题写刊名时的情景,倍感历史责任的重大。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1991年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题写刊名,体现了他老人家的战略远见和深刻的洞察力,这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的重要精神财富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转型发展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就业与消费方式转变,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文章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和研究内容,讨论了农村转型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经历了1949-1978年制度转型背景下以生产力为重心的农村转型,1979-1993年体制转型背景下以经济为中心的农村波动发展,1994年以后发展理念和经济环境演变下的农村转型发展等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农村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同一阶段内农村发展的研究重点也有所侧重.最后,从农村发展的宏观战略与理论及方法,农村耕地保护、占用补偿和粮食安全,农村工业化、城乡转型与统筹发展及功能区划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特色优势农业培育,新农村建设机制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也是增进农民福祉、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要充分发挥杠杆作用,肩负起支持新农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积极优化信贷结构,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金融支持乏力、担保机构缺位、农业保险缺失、信用环境不佳等诸多困难与问题,尚需研究和解决。本文以平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当前,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于准确把握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各地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抉择,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简而言之就是要形成生态文明新格局。该研究阐释了生态文明新格局的科学内涵,分析了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面临的形势,继而探讨了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的关键路径。分析发现:(1)生态文明新格局的核心要义在于将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和服务于构建新发展格局。(2)生态文明新格局与原有生态文明格局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目标定位、构建思路和主导战略三个方面,即生态文明新格局在目标上更加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构建思路上更加注重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协同、提升生态环境要素配置效率和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促进作用,在主导战略上则以降碳为主、协同推进减污扩绿增长。(3)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已经具备了思想、制度、物质基础、国际影响力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三方面的重大挑战:即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影响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尚不完善。(4)根据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9.
一、江苏省在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 发展方面具有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加速江苏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从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到以高技术、低消耗、集约经营的发展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绿色发展的国际经验,以自然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四大资本为核心,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是以“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为指导原则,分析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并根据西部地区当前经济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数量,通过政府适当干预,如区域规划、区内调整,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的绿色发展.该框架综合考虑了中国西部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特有挑战与机遇,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友好、社会包容和内生增长”的绿色发展目标.最后,本文针对该绿色发展框架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是当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进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中央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和实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同时西部地区政府在省级和地方层面将保护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与区域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大对以提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为目的的各类工程的投入,强化区域绿色基础建设和生态服务供给,缓解西部地区贫困,提升区域绿色发展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开展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以提高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各省发展需求与条件实施以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西部地区重点和限制开发区尤其是贫困集中和区域发展潜力较大地区,鼓励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以引导长期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China's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draf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ng Xiaoping's theory 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further enriched and perfected Deng Xiaoping's theory. An in-depth study of Deng Xiaoping's theory is significant if we are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ou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how to best implement th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着邓小平理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观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全面发展观: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China's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draf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ng Xiaoplng's theory 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further enriched and perfected Deng Xiaoping's theory. An in-depth study of Deng Xiaoplng's theory is significant if we are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ou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how to best implement th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5.
北京申奥宣传中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已经作为一种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共同的追求。北京中奥应集中体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可用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打好三结合这张牌。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与生物技术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终解决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在人口、资源、健康、医疗等方面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必须大力发展与农业、资源、环境、人口、能源密切相关的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在21世纪实现跨越发展,成为世界健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并探索了利用生物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智能运输系统管理规划的需求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城市的特点,提出了制定城市智能运输系统管理规划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并对城市智能运输系统管理规划的总体结构和总体配置,以及实施步骤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已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因而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一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持续发展道路。《中国21世纪议程》阐述了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总体目标和步骤,是我国推行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保证,亦是指导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城乡分隔到城乡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城乡一体化将成为城乡发展的基本趋势。近年来,重庆都市区经济发展较快,城乡联系日趋紧密,因此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已经具备。然而当前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受到经济、政策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约束,迫切需要建构新的模式框架。未来重庆都市区将以经济发展为先导,以城市和产业空间调整为契机,在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两种力量作用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与之相适应,其城乡空间特征将呈现多中心的簇群状格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现城乡经济与空间一体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将成为重庆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20.
人口问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是经济增长不应以损害子孙后代的环境和资源条件为代价。其核心是强调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再生产模式不同 ,使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持续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本文强调指出 ,目前人口问题依然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应重点从人口总量、人口构成与分布、人口质量三个方面解决人口问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