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河岸芦苇、茭白和香蒲植物带处理受污染河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38,自引:7,他引:31  
利用中试规模的河岸植物带(芦苇、茭白、香蒲)及无植物空白带对受污染河水进行处理,并对它们处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植物均能强化污染物的去除.其中芦苇带效果最好,它在整个运行期间对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分别为43.7%、79.5%和75.2%.对出水溶解氧与水温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植物带水体的溶解氧变化比无植物带小,水温比无植物带低.其中,芦苇带水的溶解氧最高,香蒲带水温和溶解氧最低.芦苇、茭白、香蒲带对河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和改善水环境条件等方面表现了不同的特点,在河岸带修复时应尽可能保证水生植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某些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河道中自净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入河流的可降解有机物按其对水质的影响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具有生物毒害的单一有机物,例如酚、氰及其它一些有毒有机物;(二)能改变河水中溶解氧状况的耗氧有机物,这就是通常以BOD为指标所代表的一大类有机污染物。这两类污染物的来源十分广泛,对于它们进入河流后的变化及影响、河流在不同条件下对这些污染物的容纳能力等问题,国外已有广泛的研究,国内文献大多限于一般原理介绍。  相似文献   

3.
水生植物组合后根际微生物及水净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多集中于用单一生态型的水生植物或通过水生植物配置进行,而把多种不同生态型的水生植物镶嵌组合使用还少见报道,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的关系也有类似情况。实验选择了三种不同生态型的水生植物镶嵌组合(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挺水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漂浮植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沉水植物)后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研究,结果表明:(1)水生植物镶嵌组合后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TN和TP去除效果明显,并且能够长期维持此净化效果;(2)植物根际细菌与TN的变化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真菌、放细菌与TN的去除关系不大;(3)TP的去除与微生物的相关性不高,TP的去除主要是水生植物的作用;(4)被净化水体中的细菌数量一直维持一个低水平状态,说明水质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排放大量含氮污染物到城市河流中,造成水质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河流水生植物已被广泛用于水体氮污染的评价和去除,但目前水生植物氮利用的过程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这阻碍了利用水生植物的氮素地球化学指标去评价河流水体氮污染状态.本研究采集西南地区流经贵阳市区的南明河河水和水生植物样本,通过分析氮浓度和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5.
黄河耗氧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泥沙对其参数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黄河干流1980,1992~1999年耗氧性有机物污染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与泥沙含量监测数据间的相关分析和模拟实验研究,探讨了泥沙对CODMn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泥沙中腐殖质的成分之一富里酸能溶解于酸,在水样加酸处理过程中将进入水相,且富里酸能被化学氧化剂所氧化,但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发生生物氧化和消耗水体的溶解氧,因此,由于泥沙的影响,CODMn夸大了耗氧性有机物的污染;(2)黄河干流河水的生化需氧量(BOD5)从上游至下游存在增加的趋势;(3)1992年干流河水的BOD5显著大于1980年的BOD5,在1992~1999年间,河水BOD5的年均值存在上升的趋势,枯水期均值存在上升的趋势,而丰水期均值的增长趋势不明显,由此表明,耗氧性有机污染物的点源排放在增加,而面源排放的增长趋势不明显,甚至存在降低的趋势;(4)黄河干流的耗氧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点源排放,BOD5的点源与面源负荷的多年均值之比为2 81.  相似文献   

6.
水生植物净化中微生物变化及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生植物是污水净化的主要执行者,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是保证人工湿地净化功能的重要保障。实验选择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水生植物: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大薸(Pistia stratiote)、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水生植物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总氮(TN)的最大去除率慈姑为91.73%、大薸96.00%、穗状狐尾藻89.87%;对总磷(TP)的最大去除率慈姑为94.76%、大薸99.73%、穗状狐尾藻76.21%;(2)根际细菌的数量变化与TN的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关系,TN的去除是微生物与水生植物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净化过程中,供试水体中细菌的数量变化与TN呈负相关关系,与TP的相关性较低,供试水体细菌数量的减少表明水质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7.
溶解氧测定仪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在测量过程中,氧电极附近的氧经过选择性透膜扩散进入氧电极而被电极反应所消耗.溶液本体的氧不能及时扩散到电极簿膜附近,致使通常溶解氧电极不能使测定结果稳定、准确、可靠.有人采取加强搅拌的补救措施,却又容易使空气中的氧进入溶液,影响测定结果.我们采用喷射流氧电极,大大提高了溶解氧测定仪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河水-地下水交互带是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换和混合的区域,在河流、地下水生态和水质的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河水-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地球化学特征,以重庆市马鞍溪为研究对象,对河水及交互带的水温、溶解氧(DO)、pH值、电导率(EC)进行自动监测,结合对水样离子浓度和交互带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马鞍溪侧向交互带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监测期间交互带受河水入渗影响为主,交互带的缓冲作用使其温度、DO、pH值、EC等指标变异系数较河水低.随距河岸距离的增加,马鞍溪侧向交互带在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迅速进入缺氧状态的氧化还原环境,以及pH值先降低后升高的酸碱环境.在其影响下,K~+、NH_4~+-N、NO_3~-、SO_4~(2-)呈下降趋势,全Mn、EC、Na~+、Ca~(2+)、Mg~(2+)、Sr~(2+)等先上升后下降,全Fe、Al~(3+)等呈上升趋势.受河水、地下水长期交互影响,在距河岸约30 cm处的交互带沉积物中元素含量较高,形成独特的水化学梯度.据此可推断出马鞍溪侧向交互带边界可能在距河岸30~50 cm处,其中浅层交互带的边界可能在距河岸10 cm左右的位置.在河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河水-地下水侧向交互带对净化水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概述在胶合板生产过程中,为改善木材的加工性能,需将原木进行蒸煮,以除去其油脂和色素等物质。随着胶合板产量的增加,原木蒸煮的废水量也相应增多。这类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质,排入江河后,这些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将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河水发黑、变臭,使鱼类窒息、死亡,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危及人民身体健康。所以,原木蒸煮废水的治理和控制,是木材行业中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选取辽河盘锦段至河口近岸海域区域进行研究水体中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溶解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中氮素含量高于海水,且氨氮表现尤为突出,可能与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和微生物环境、海水的稀释和迁移有很大关系;河水中氮素与溶解氧的呈显著负相关,而海水中氮素与溶解氧的关系不明显。这可能与海水的质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水生植物群落特征是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为了解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水生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的分布特点,探析水质与植物群落间的关系,对其5个典型断面水域中的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考察了各断面水域中水生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分布规律、生物量和主要优势种;分析了水环境的温度、pH值、透明度、溶解氧和主要生源要素等理化因子;采用多元统计方法,探讨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对各断面水体的营养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典型断面的水生植物多样性主要取决于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共观察鉴定了35属的藻类,其中优势群落为硅藻门的明盘藻属(Hyalodiscus Ehrenberg)与直链藻属(Melosira Agardh);从对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的影响来看,在现有的6个环境因子中,溶解氧、透明度、水温理化因子均对浮游植物的分布产生明显影响,而pH值的影响最大;就水质营养化程度而言,塘栖大桥和卖鱼桥相对污染程度较轻,义桥、顾家桥和拱宸桥污染程度较高,而义桥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滏阳河水系沉积物硝化速率分布及溶解氧的限制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超  单保庆  赵钰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6):1735-1740
滏阳河水系低溶氧、高氨氮污染特征突出,本研究通过硝化速率分析,揭示了高度氧亏条件下溶解氧对河流硝化过程的限制效应,并测定了滏阳河水系表层沉积物潜在硝化速率和表面硝化速率.结果发现,滏阳河水系表层沉积物潜在硝化速率在0.001~0.038μmol·h-1·g-1之间,表面硝化速率在3~143μmol·h-1·m-2之间,高值样点均出现在汪洋沟及洨河下游区域,低值样点均出现在汪洋沟上游、邢台牛尾河和滏阳河衡水段.滏阳河水系沉积物潜在硝化速率水平较高,中值高达0.103μmol·h-1·g-1,高于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结果;但表面硝化速率处于较低水平,中值仅为38μmol·h-1·m-2,低于大部分文献报道结果.表面硝化速率与潜在硝化速率水平的显著差异表明,滏阳河水系的低氧问题导致沉积物硝化潜力难以充分发挥,沉积物硝化过程受到溶解氧的限制.研究表明,提高水体复氧能力,增加河流溶解氧含量是滏阳河氨氮污染控制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凤眼莲、轮叶黑藻、香根草和水蕹菜四种水生植物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效果,跟踪比较了一个月之内它们处理污水时,水体氮、磷、化学需氧量、pH值和溶解氧的变化,并对实验前后植物鲜重做了比较。结果表明:(1)4种植物均能强化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去除,但各有特点;(2)理论上凤眼莲和轮叶黑藻可在处理废水时相互搭配弥补不足,维持水体中性和较高的DO;(3)植物对废水经过2~3周的处理后,水质明显变好,而植物生长开始减退,应及时收割补种;(4)夏季用水生蕹菜处理废水,不仅改善了水质还能收菜创经济效益。研究结果为探索广东地区在构建人工湿地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时植物的选择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溶解氧对生物海绵铁体系海绵铁溶出的影响,将海绵铁介入活性污泥中形成生物海绵铁体系,通过模拟实际反应器中海绵铁的腐蚀状态,测量生物海绵铁体系中总Fe(TFe)含量,研究了溶解氧对海绵铁溶出量的影响,并将海绵铁制作成工作电极介入活性污泥中,利用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溶解氧对生物海绵铁体系中海绵铁腐蚀速率及极化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物海绵铁体系中,海绵铁的TFe溶出量与反应体系的DO浓度呈正相关,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溶解氧的增加,腐蚀电位负移,腐蚀电流正移,腐蚀倾向加大,腐蚀效果变强。通过极化曲线及其参数分析得出不同溶解氧浓度下海绵铁极化电阻排序为(6.5±0.5) mg/L<(3.5±0.2) mg/L<(0.5±0.2) mg/L,缺氧条件下,腐蚀阻力较大,溶解氧能够减小极化电阻,促进海绵铁填料的腐蚀。  相似文献   

15.
溶解氧对厌氧颗粒污泥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血清瓶培养法,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中接种的厌氧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了溶解氧(DO)对其产甲烷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溶解氧的升高会致使厌氧颗粒污泥的活性降低.常温22℃下,当溶解氧浓度从000mg/L上升到700mg/L时,其最大比产甲烷速率(SMA)值先后两次分别由75.9 mL·(g·d)-1, 91.1  mL·(g·d)-1下降到47.6  mL·(g·d)-1,71.4 mL·(g·d)-1.但温度的升高可以显著提高其活性并削弱这种变化趋势.与第1次产气实验结果相比,恒温28℃与35℃时,SMA值分别平均提高了54.0%和114.4%.进水中溶解氧的存在并不会对处理系统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厌氧颗粒污泥对溶解氧有较强的耐受性和适应能力.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可以不考虑溶解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市感潮河段受径流、潮汐动力及流域排污等多重影响,易引发河道缺氧现象.通过建立潭江(开平段)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采用拉格朗日粒子示踪、情景分析等手段,研究水流输运、生化反应过程对溶解氧的影响,进而探索提升关键断面溶解氧浓度的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潭江干流上游水团输送比支流镇海水更快,且同等增量下,潭江干流流量变化对下游影响更大;但对潭江干流开平市区下游新美断面污染贡献中,镇海水对其总磷(TP)污染贡献较大,而新昌水对其总氮(TN)污染贡献较大;(2)新美断面、镇海水的娄冈断面及新昌水的公义断面均为耗氧断面;水体有机物耗氧是本区域溶解氧消耗的主要过程,占总消耗的64.4%,其次为底泥耗氧,占总消耗的32.5%;水体中氧气的主要来源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占比约64.6%;(3)增加上游流量、下移城区排口位置或削减上游临近城区污染源均可提高下游溶解氧浓度;与镇海水相比,提高潭江干流流量的效果更为明显;下移城区排口位置虽有效果但可操作性较弱.  相似文献   

17.
从海河天津段至河口海域选取20个采样点,研究了水体中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溶解氧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河天津段及河口海域水体氮素以氨氮含量最高,均超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Ⅴ类水质标准, 与海河两岸排放的工业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有关;海河内陆水体的氮素含量远高于河口海域,且亚硝酸盐氮的含量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能与水体溶解氧水平和微生物环境有着很大关系;海域的氮素含量因受水体均质化的影响,与溶解氧含量的关系不明显,而河水的氮素组成受溶解氧含量的影响波动很大;除6,7号样点溶解氧含量较高以外,河水的溶解氧含量均偏低,位于河口处的10号样点的溶解氧含量最低,该站点3种形态的氮含量都相对较高,且亚硝酸盐氮的含量最高,可能是由于该样点处于相对厌氧状态,部分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还原为亚硝酸盐所致.   相似文献   

18.
固体发酵提高水生植物发酵产物蛋白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微生物固体发酵技术对伊乐藻(Elodea nuttalli)、苦草(Vallinmeria spiralis)和喜旱莲子草(Alterranthera philoxerides)3种高等水生植物进行单细胞蛋白生产的研究,分析单一菌种和混合菌种发酵过程中水生植物粗蛋白含量和纤维素酶活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霉菌发酵相比,利用霉菌与酵母混合发酵,可明显提高发酵产物粗蛋白产量,其中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与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混合发酵苦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产物中粗蛋白含量最高可达39.88%,粗蛋白增加率为84.2%,使其有可能成为鱼、家禽和家畜的蛋白饲料来源.因此,利用固体发酵处理水生植物可以实现水生植物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与植物在河道模型中的黑臭水治理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我国河道黑臭现象严重的现实问题,为了给黑臭河道的治理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依据,试验在大型自然河道模型中,比较了2种微生物菌株(投加剂量为:光合细菌P9,8.0×105个/mL;根际杆菌No.2,2.0×104个/mL)和3种水生植物(投加剂量为美人蕉30棵,水葫芦40棵及浮萍2 m2)对30 t流动的模拟黑臭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微生物和联合使用微生物及水生植物均能取得相似的结果,至第8天时,COD、黑度、臭度的去除率均超过55%,BOD的去除率超过40%,氨氮的去除率超过30%,溶解氧提高至超过3.5 mg/L。上述结果说明,相对于水生植物而言,微生物处理黑臭水效果更为明显:微生物菌株能够通过加速黑臭水中有机物的降解,从而提高溶解氧浓度,并大幅度改善水体黑臭状态。  相似文献   

20.
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以水生植物为主体的水污染控制技术 ,利用植物及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分解、吸收或吸附作用 ,使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利用水生植物对水污染的控制过程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净化污水的同时 ,也为野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 ,使退化的水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