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科技促进宁夏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是推动宁夏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实力、缓解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科技在促进宁夏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与经验,但是在支Ё撑全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环境以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①科技资源布局不合理;②产业工艺落后,能耗偏高:③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成果转化率低;④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弱.文章最后结合宁夏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特点提出了其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及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前,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以洋山深水港为核心、临港新城和崇明三岛为依托、江浙沿江沿海地区为两翼的长三角滨江临海产业带。但现阶段上海海洋科技创新的水平、规模和发展状况与上海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要求还很不适应,对长三角区域海洋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也有待提高。从上海海洋科技创新服务长三角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四方面进行SWOT分析,认为上海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区位、经济优势,但为了更好的引领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上海应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把握国际国内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使自身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处于国内、国际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龙头城市,综合实力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且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应借此优势将其建设成为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在此过程中,青岛要进一步优化蓝色经济的空间布局,并按照“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思路完善产业结构。为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快速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青岛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突破海洋产业化关键技术,实施项目带动策略,加强半岛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并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一体化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探讨区域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提出优化策略,对提升区域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显著;海洋产业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形成了以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和舟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为中心的北部轴线,以台州和温州为中心的南部轴线,所组成的“三角两翼”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资源退化和海洋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于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概念出发,以海洋资源分类为基础,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潜力和海洋环境生态损害造成损失,以较为合理的方法评估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是指海洋资源用于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具体计算时,应为海洋资源总价值扣除生态环境灾害造成损失后的价值。收益还原法是评估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的海洋资源潜力的评估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本文分别核算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以及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同时评估了未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灾害的损失价值。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在199 737.16-320 335.57亿元,平均值为214 150.1亿元。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和主客观赋权法对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分析,采用多主体演化模型模拟海洋经济的四个子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探寻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拟结果表明,未来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经过如下两步走的路径:首先以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为主导,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资源环境修复和保护;其次当海洋资源环境修复到一定程度后,选择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模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实施“强县带动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1年“海上山东”战略实施以来,山东海洋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1993年山东省海洋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比1990年翻了一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1%。但从总体发展水平来看,海洋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辽阔的海域、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实力转化为强大的海洋经济优势,笔者提出“海洋经济强县带动战略”(以下简称“强县战略”),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摘 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其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生态文明建设更为艰巨。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5个子系统构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调节14个控制变量设计5条路径,模拟2018~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协调发展路径更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但该路径模拟结果显示2020年后资源供需平衡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检验得出该路径2018~2030年间人类与自然系统未达到真正协调,需进一步优化路径;(2)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供需间的矛盾,设计了以加快资源开发为主的优化路径Ⅰ和在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的优化路径Ⅱ,其中优化路径Ⅱ耦合度较高,能够更好地帮助该地区摆脱经济发展与内外部资源支撑不足的困境,故将其确定为有效路径。研究发现,该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在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需要适当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保证与其资源环境间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发展多元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党的第十九大强调加快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如何在考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下提高海洋经济效率,成为海洋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基于非期望超效率模型测算了沿海11个省市2004—2015年12年间的海洋环境效率,并结合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海洋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以及分解效率进行分析,最后利用Tobit面板模型分析海洋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沿海各省海洋环境效率大体呈现三个等级分布,粤、沪、津处于第一等级,浙、苏、鲁处于第二等级,冀、辽、闽、琼、桂处于第三等级。(2)Malmquist模型结果显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效率整体较高,环渤海、北部湾地区相对较低,长三角区域围绕上海、珠三角区域围绕广东、环渤海区域围绕天津形成3个海洋经济增长极的总体格局。但考虑环境因素后,北部湾区域与其他区域效率差明显缩小,说明虽然北部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但政府并没有一味地开发海洋资源而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海洋环境效率稳中有升。各省市的海洋环境效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效率的提升,而非技术进步效率。(3)环境规制是促进海洋环境效率的主要因素,海洋产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环境效率呈正向影响。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海洋环境规制,积极转变海洋生产方式,促进海洋环境效率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 8月 16日科技部发布 2 0 0 1~ 2 0 1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 ,针对未来 1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及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 ,提出了 12个重点研究领域 ,即人口数量控制、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水安全保障、油气安全保障、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海洋监测与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防灾减灾、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全球环境问题。其中 ,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方面的研究重点包括 :发展和完善主要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设备 ;烟气脱硫技术与设备 ;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 ;城市污水…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海洋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现代的海洋旅游已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具有先导地位,发展潜力巨大,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本文对我国海洋旅游开发的原则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沿海大国,海洋开发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90年代中国将更加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海洋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能由1.7%提高到3%左右。  相似文献   

13.
海洋经济已跨入以高新技术引领的新时代,以海洋高新技术为首要特征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本文在界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其在公众认识、政策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资金投入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通过提高公众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促进其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开发区;加大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的有效的投融资体制以及着力培养和引进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生力军等措施促进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借以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为海湾地理空间尺度,引入泰尔指数和变差系数、灰色关联法研究三大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差异,运用多种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十年三大海湾间地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的差异。结果显示:三大海湾空间地区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7年后呈现协调优化发展趋势;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分别对应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大经济区的拉动效应较大,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重要优势海洋产业;据模型预测结果分析,到2015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经济比重将分别达到34%、21%、25%;莱州湾、渤海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分别平均以2%和1%的速度递增,而辽东湾则平均以0.1%的速度递减,到2020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将分别为36%、29%、46%。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高地,长三角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构建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单要素对比分析与全要素综合量化评价的方法及指标体系,以2008~2010年度海洋统计数据从竞争力要素层和省域综合评判了江浙沪海洋产业竞争力,从不同侧面揭示江浙沪海洋产业竞争力优、劣势与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要素层面,上海除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外均位于江浙沪首位,而江浙两省的4要素差异较小;省域层面综合测度呈现上海处于长三角龙头地位,江浙两省虽有梯度但初现两翼格局。单要素竞争力格局与综合竞争力区域分异,既表明长三角海洋产业竞争力在要素层存在同构,又隐喻了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海洋产业的区域合作与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强烈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海洋经济发展进程的生态环境演化模型,建立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响应度模型定量分析2004至201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构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测算发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由2004年的0.135提升至2014年的0.850,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海洋生态环境发展综合评价值先由2004年的0.647降至2012年的0.335,后又缓慢回升至2014年的0.374,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水平虽在2012至2014年间略有好转,但总体仍呈波动下降趋势。(2)通过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进行测算发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由2004年的-0.073下降至2012年的-0.576,而后又增大至2014年的-0.297,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产生了"胁迫"影响,总体呈现出由"弱胁迫"向"强胁迫"变化的态势,但胁迫程度在2012至2014年间有所缓和。(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与海洋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偏回归系数较高的3个自变量分别为海洋科技课题成果应用数量、海域利用效率、单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且海域利用效率的回归系数最高为0.749。表明海域利用效率是影响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响应演变的主要因素,此外,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海洋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等因素也对胁迫程度的减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陆海联动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维,也是解决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发展和环境矛盾的一个有效措施,而流域是陆域上最接近海洋的部分,实施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是实现陆海统筹发展的前提;促进流域 海洋联动发展、将内陆 流域 海洋互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是实现陆海联动的最佳途径。在分析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背景、意义、基础、效应等的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刻画了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联程度,指出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联度、海洋第三产业与流域第三产业关联度以及海洋主要产业与基本流域第二产业关联度等都非常高。最后从规划编制、建立流域 海洋互动产业网、发展海洋科技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marine oil spills have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threatening the marine ecological safety of China. In the event of oil spill, other than taking the necessary emergent measures aiming specifically at the damage to the marin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using legal means to assure that the damage liabilities are borne by the responsible persons to protect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re also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advances five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system for ecological legal compensation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legislation and execution of the laws on compensation of oil spill polluting marine ecosystem. These five recommendations includ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atus of juristic action in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determination of plaintiff of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determination of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in the legal actions of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determination of assessment technical standard of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scope of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