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近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与福建省省长唐登杰分别代表中国地震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新时代福建防震减灾能力现代化建设协议。协议签署将进一步提升福建省防震减灾能力,加快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在福建的实施,增强防震减灾在公共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基本实现新时代福建省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现代化、业  相似文献   

2.
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水共处是我国行蓄洪区无可回避的现实,实现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防洪安全建设和区内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行蓄洪区现状及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进一步从实施洪水保险,鼓励移民、产业结构高速等方面搪塞了保障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6、2002和2005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4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科学体系等进行了探讨.在前4篇文章的基础上,就当前国际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趋势、应对巨灾行动,以及防范巨灾风险和加强综合减灾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对"区域灾害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划分类型与多级区划体系"本质的认识;区分了"多灾种叠加"与"灾害链"损失评估的差异;论证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功能,及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构建了由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已成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20,(2)
近年来城市雨洪灾害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为降低雨洪灾害损失,同时实现雨洪的资源化,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雨洪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此,该文首先分析了雨洪灾害的形成机理;接着,总结和归纳了雨洪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并指出了各种方法存在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形;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雨洪风险管理技术和措施的分析,构建了雨洪灾害管理框架。最后,根据城市雨洪管理评估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从大数据智慧城市、自然水生态可持续发展和雨洪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城市雨洪的风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选取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各项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型,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属于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且2001~2004年协调发展值逐年下降,可持续发展情况呈下降趋势。说明成都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加环保投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还应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区域规划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工业、生态社会、生态服务业等的建设,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环境、经济的"双赢",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2005年1月17日-22日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的基本内容,并着重论述了当前国际减灾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就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证,提出了我国减灾领域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世界减灾大会的各项议程和各类论坛可以看出,未来世界减灾的战略可以概括如下:加强减灾能力建设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社区减灾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未来10年减灾目标的关键任务;建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经济与社会体系,必须把减灾与区域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求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接受一定风险水平的安全社区体系;重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城镇化等自然与人文过程引发或孕育的新的灾害风险;建立满足区域减灾目标需要的预警系统,加强减灾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减灾资源.针对国际减灾发展趋向,提出了中国减灾战略调整的建议,即实施"区域减灾"、"综合减灾"、"科教减灾"、"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和"加强减灾科技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体育与生态共生,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奥运场馆设计建设的创新方向,也是人类迈向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如是说. "双奥"主场馆设计师李兴钢见证了"鸟巢"平地而起于城市,也亲历了冬奥场馆营造于自然山林之间.2002-2008年,李兴钢担任北京2008年奥运会"鸟巢"项目的中方设计主...  相似文献   

8.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号召,配合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本刊连载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科教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解说词(本刊略有删节)。我们将这些世界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和先进理念奉献给广大读者,以引起公众对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号召,配合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本刊连载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科教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解说词(本刊略有删节)。我们将这些世界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和先进理念奉献给广大读者,以引起公众对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本刊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号召,配合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本期开始连载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科教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解说词(本刊略有删节)。我们将这些世界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和先进理念奉献给广大读者,以引起公众对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7月22日至26日,中俄两国继"和平使命-2005"和"和平使命-2007"演习后,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举行了又一次大规模反恐演习。中俄两军以联合演习的方式实现了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和两军的友谊与合作。"和平使命-2009"联合反恐军  相似文献   

12.
本刊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号召.配合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从本期开始连载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科教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解说词(本刊略有删节)我们将这些世界最前沿研究成果和先进理念奉献给广大读者,以引起公众对生态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的关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废弃混凝土总体利用效率很低,再生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再生骨料混凝土,而对于废弃混凝土中成本最高的"精华"部分——水泥石再生利用的研究较少;而利用废弃混凝土生产再生水泥是实现我国建筑业和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高速路"。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在硬化水泥石高温分解、脱水水泥石的再水化以及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水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硬化水泥石生产再生水泥的两种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废弃混凝土研制再生水泥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民防苑》2014,(6)
正为进一步增强市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上海市于5月10日至16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由市应急委会同市民政局、民防办共同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城镇化与减灾"的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活动。5月11日上午9时,在民防大厦5楼举行了"2014年上海市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周启动仪式"。副市长时光辉出席并讲话。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熊新光主持仪式。市民政局局长施小琳通报  相似文献   

15.
《防灾博览》2015,(2):10-11
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唤起全民族的预防和忧患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防灾减灾文化活动,需要全面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中国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暨2015防灾文化电影季新闻发布会于3月24目在北京举行。中国地震局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防御灾害的历史,它随城市化进程而愈发突出,大量的减灾实践证明,安全减灾应与人口、资源、环境共同构成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  相似文献   

17.
《灾害学》2020,(3)
山洪灾害是自然灾害致人伤亡最为严重的灾种之一,由于多发生于偏远山区和突发迅速的特点,需要受灾的社区第一时间主动应对、防灾避险。该文在凝练多年来多地山洪灾害防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山洪灾害风险管理"八爪鱼"分散决策机制,进一步创建了易为社区群众认知和理解的基层决策"领头羊"、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前沿感知"放哨员"、就近处置"领航员"、抢险救援"钢绞线"等基本要件,丰富和发展了社区韧性防灾减灾理论。  相似文献   

18.
数字消防--消防信息化的开放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当前消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开放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开放的建设模式--数字消防.在探讨数字消防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数字消防的功能需求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实践中出现的"由总队主导的数字消防模式"和"由民防主导的数字消防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最后,针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水系规划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针对苏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洪水期间极易造成上游洪水、当地暴雨、潮汐"三碰头"的现象,提出了适于当地农村水系规划的防洪安全校核计算方法,建立了河网水动力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将该模型应用于张家港市乐余片区新农村水系规划,计算不同规划条件下的河网洪水位,计算结果可为制定满足苏南地区防洪安全要求的新农村水系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安徽沿江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准确了解区域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利用安徽沿江地区1990年和2007年的气象、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价了其洪涝灾害风险,绘制了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图和风险等级图,分析了洪涝灾害风险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990-2007年间研究区的洪涝灾害风险在时空分布格局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的面积减小,而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面积在增大;风险整体在增大,区域内部差异减小,但不同地区风险增减不一;风险景观形状指数减小,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和分离度均增大,人为活动影响在逐步增强。该研究可为沿江地区制定规划及灾害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