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2006年10月野外调查数据及1998年的LANDSAT 5卫星影像解译的辽宁省植被类型数据,以辽宁省滨海公路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VIEW3.3、ARCGIS9.0和FRAGSTATS3.3软件研究辽宁省滨海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辽宁省滨海公路跨越2个纬度和5个经度,沿线主要植被类型以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为主。②辽宁省滨海公路的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切割,使景观更加破碎。③辽宁省滨海公路的建设直接破坏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主要为50m缓冲区内),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为25778.39 t/a,损失总生物量199274.2~284380.6t/a。建议采取一些必要的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3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方法,对新建地方铁路内蒙古东胜至乌海线沿线生态环境进行现状评价的基础上,以土地利用、植被类型、野生动物和土壤侵蚀为评价对象,采用类比调查法和定性定量法对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东乌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和保护措施,为铁路工程建设合理设计工程和施工场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原因,也是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论文利用1990与2010年Landsat TM数据,基于V-I-S城市土地覆被模型和决策树分类法,获得乌鲁木齐土地变化时空格局;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检索得到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与植被碳密度,估算了城市土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乌鲁木齐城市不透水地表(impervious surface areas,ISA)以中部南部内部填充与北部扩张的形式约增加62%,主要占用农田(27%)与荒漠(62%)。2)乌鲁木齐市生态系统碳库主体(95%)分布在土壤中,城市土地覆被变化导致约25%的碳库损失,由农田、裸土/残存荒漠以及城市绿地转变为ISA解释了68%的土壤有机碳和63%的植被碳损失量,其空间分布与ISA的扩张相一致。城市植被及其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抵消部分因土地变化而损失的生态系统碳。  相似文献   

4.
肖峻  汪亚峰  时鹏  陈利顶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1):2027-2034
以油气管道经过的乌鲁木齐荒漠草原地区为研究对象,选择施工前、施工期以及恢复期3个不同施工阶段的遥感影像数据,解译地表植被类型,采用象元二分法提取植被覆盖度,通过比较时间上植被覆盖格局和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分析油气管道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范围和特点.研究发现:不同建设时期管道两边荒漠草原区土地利用类型差异较大,草地面积持续降低,共计减少32.53%,灌木林地面积增加到24.61%,建设用地面积在建设期增加,植被恢复期降低.研究区复杂程度提高,原有生态结构发生改变;建设期管道施工作业带及两侧10m范围内植被覆盖度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而管道两侧50~100以及100~200m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无明显差异,但与200~300m范围相比差异显著.管道建设主要影响范围为管道上方施工作业带以及两侧10m的范围内,间接影响范围为施工作业带两侧200m内;恢复期人为措施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影响范围为施工作业带;管道建设改变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是管道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和荒漠草地系统变化的主要推动力;人为恢复措施无法使受影响区域的植被恢复到建设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将青藏铁路格望段所在区域划分为3大类景观生态系统,然后从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两个方向,对项目区的生态完整性进行了现状评价和影响预测。评价结果表明:铁路施工将使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损失比率在0.01%至0.25%之间,影响不大;铁路建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也是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原因,也是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论文利用1990与2010年Landsat TM数据,基于V-I-S城市土地覆被模型和决策树分类法,获得乌鲁木齐土地变化时空格局;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检索得到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与植被碳密度,估算了城市土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乌鲁木齐城市不透水地表(impervious surface areas, ISA)以中部南部内部填充与北部扩张的形式约增加62%,主要占用农田(27%)与荒漠(62%)。2)乌鲁木齐市生态系统碳库主体(95%)分布在土壤中,城市土地覆被变化导致约25%的碳库损失,由农田、裸土/残存荒漠以及城市绿地转变为ISA解释了68%的土壤有机碳和63%的植被碳损失量,其空间分布与ISA的扩张相一致。城市植被及其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抵消部分因土地变化而损失的生态系统碳。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三峡库区坝首秭归县1990、1995、2000、2005、2010、2018年6期TM影像为基础,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不同时期秭归县土地利用信息,探究三峡大坝建设对秭归县土地利用方式转换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1)1990-2018年间主要的土地利用转换方式是耕地、林地、草地转化为水域与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分别减少了502.66、4172.90、195.85 hm~2,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 708.93、1 162.49 hm~2;(2)秭归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W"型波动,由1990年的214.07略微上升至2018年的214.87;(3)研究期内秭归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455 934万元上升至463 396万元,涨幅为1.64%,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下降了334万元、9 870万元、192万元、876万元,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了18 735万元;(4)研究期内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秭归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均超过80%,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值占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值的100%。  相似文献   

8.
天山北坡典型荒漠草地退化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天山北坡典型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点-线-面"的方法,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以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市和农业为主要研究点,设置横竖样带分析典型荒漠草地19 a间的动态变化,进而从自然社会因子角度探讨荒漠草地退化成因。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研究区域荒漠草地面积急剧下降,而农业及其它用地面积增加。同时,荒漠草地覆盖度也明显下降,特别是中覆盖度和高覆盖度草地植被变化较大。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角度分析草地退化原因,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的活动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导致草地面积减少、覆盖度降低。因此,通过对天山北坡草地退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的研究,以期为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天然草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景观视觉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铁路建设需要设置取(弃)土场、砂石料点、施工营地等工程场地,这些工程场地如果设计不合理,必将对沿线景观造成破坏,进而对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该文参考美国林务局的“视觉管理系统(VisualManagementSystem,VMS)”和美国土地管理局的“视觉管理(VisualResourcesMana-gement,VRM)”,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新建青藏铁路沿线景观特点和工程场地的位置、面积、所处的坡度、相对于铁路的距离、沿铁路方向的长度以及相对于本底景观的对比度,建立了新建青藏铁路沿线的景观视觉管理系统,定量分析和评价了铁路建设工程可能对高原景观带来的冲击,并为修改和重新设计工程场地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已成为人们出行广为采用的交通工具,铁路沿线景观也成为环境生态恢复的研究热点,其中景观评价在提升资源价值、挖掘景观潜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以汉冶萍铁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沿线景观资源的调查与构成要素分类,结合其沿线周边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特性、铁路发展史等铁路工业遗产的相关资料,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汉冶萍铁路沿线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景观视觉美学、景观生态环境、景观人文环境和景观功能四个方面,利用GIS技术对汉冶萍铁路沿线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研究区景观综合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可为衡量汉冶萍铁路沿线景观的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具有特殊性、敏感性、脆弱性和区域差异性等特征,因此,在青藏铁路的设计和建设中采取了多种有效的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在中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2.
拟建的新街-恩格阿娄铁路穿过水土流失强度大的鄂尔多斯剥蚀丘陵区和毛乌素沙漠区,铁路建设的施工过程会增大沿线的水土流失量。本研究采用模式预测法对施工期内不同的施工单元和地类的水土流失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工程建设区域内原地貌背景水土流失量为3.79×10^4t,在施工期间如果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7.47×10^4t,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为3.69×10^4t,主体工程新增的水土流失量最大,达到2.4×10^4t,占可能新增的水土流失总量的65%左右,取土场次之,占28%左右,施工场地及营地新增的水土流失量最小,不到新增水土流失总量的1%。在水土流失防治上,重点防治区段是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和临时堆土区,本文对不同的施工单元提出了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在内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新建铁路穿越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工程为例,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采用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方法,通过对环境中各斑块类型的优势度计算及对比,预测工程建设将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余艳红 《云南环境科学》2010,29(2):82-85,108
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为例,选取了随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变化的可预测性强的景观格局指数,分别反映景观面积、密度、邻近度、多样性和聚散性,对研究区生态系统结构及铁路建设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的景观格局指数能够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结构状况及其变化,能够保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的特点,探讨了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冻融侵蚀、植被、冻土上限、沙漠化以及野生动物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铁路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环境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帷幕注浆施工方法处理宜万铁路某隧道溶腔,根据现场地质条件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方案、工艺要点及施工方法,并对注浆参数、注浆工艺流程、注浆材料、注浆设备、注浆施工过程和注浆控制标准等  相似文献   

17.
以青藏铁路格望段为例,分析了具有线型特征的建设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生态评价的方法.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了减缓生态影响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