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微生物处理生物难降解有机物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几种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微生物处理技术的进展和这些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以及用遗传与基因工程技术创建高效菌株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强化处理环境污染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技术在生物强化处理环境污染物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通过分子生物技术育种、筛选、构建高效降解污染物微生物菌株;提供更科学、快捷、准确多样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技术手段;探索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有关基因定位,相关主要技术有:核酸探针检测、DNA-DNA杂交,rRNA和rRNA基因序列分析。质粒指纹图谱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低分子量PNA分布图及由PCR技术发展而带动的基因多态性技术,如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等。  相似文献   

3.
污染物的原位生物处理—生物清消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生物汪消技术是一种迅速发展的污染物处理的生物技术,用于处理分散在土壤,地下水,海洋和湖泊中的污染物。生物清消技术通过向环境供给营养物,共作基质和供氧,并依靠有机污染物自身的碳源促进天然微生物群体的生长繁殖。也可进一步向污染环境中补充在实验中筛选和增殖珠微生物(强化技术)稳定和加速生物降解过程。本文介绍了生物清消的几种方法:生物促进法,生物耕作法,固相清消法,土壤堆制法,生物泥浆法,还介绍了强化技术  相似文献   

4.
酚类是一种原生质的高毒物质,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含酚废水来源广泛、水质复杂、总量较大,因此必须对含酚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微生物以其高效、快速、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降解酚类污染物的首选对象。对微生物降解酚类的生理生化机制和关键酶,高效降酚菌株的分离筛选、降解特性以及利用细胞固定化技术、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等技术手段处理酚类污染物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与一般生物处理法相比具有微生物密度高、反应速度快、耐毒害能力强、微生物流失少、产物分离容易、处理设备小型化等优点。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微生物的固定化方法(包埋法、吸附法、共价结合法和交联法)、固定化载体的性能(压缩强度、耐曝气强度、扩散系数、耐生物分解性、对生物毒性、固定的难易、成本)及固定化技术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废水,含氨氮、重金属、农药、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电芬顿-生物泥浆法联合修复芘污染土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芘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种电芬顿与生物泥浆法联合的修复(EF-BIO)处理方法.通过对2种修复技术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显现出的不同降解特性以及所需环境因素的区别与变化的分析和研究,构建一种高效的联合的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方法.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目标污染物去除率与降解速率,羟基自由基(·OH)生成量与微生物数量,以及污泥pH值等参数的变化分析得出联合修复方法的联合顺序;第二部分通过不同联结时间点目标污染物去除率与降解速率,微生物数量变化以及中间产物变化等的研究分析,确定最佳的EF-BIO联合修复方法.结果显示:当EF先进行6h,EF-BIO联合修复法仍然在72h内对芘的去除率高达91.02%,比单独使用两种方法的去除率提高50%以上.  相似文献   

7.
聚合酶链式反应一变形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作为一种分子指纹图谱能够较准确地反应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而广泛应用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中。PCR—DGGE技术不仅能对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种群演替进行分析,还能用于污水处理中优势菌群的分离与鉴定,克服了传统方法费时费力、培养条件苛刻等局限性,进而运用该技术构建高效的污染物降解工程菌,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调节实际工艺参数,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生物强化技术的基础与分类、应用、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等方面讨论了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情况。生物强化技术以生物修复工程为技术支撑,利用高效的降解微生物治理目标污染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与其它处理技术相比,废气生物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成本低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废气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是废气中的污染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的物质,其中微生物起关键作用。文章从与废气生物处理相关的主要微生物种类、污染物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筛选与应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综述了废气生物处理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并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在环境中残留期长且能够长距离迁移的高生物毒性化合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微生物降解因其绿色环保、价格低廉、获取容易等优点,成为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有效途径。其中,白腐真菌作为一类能够高效降解多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白腐真菌对典型POPs(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的生物降解过程/机制及土壤生物修复应用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应用白腐真菌修复实际污染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土壤室内培养,气相色谱仪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毒虫畏和倍硫磷2种有机磷杀虫剂的复合污染物在红壤中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在复合污染下,倍硫磷的降解显著快于其在单一污染下的降解;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倍硫磷的降解与对照差异不大,而毒虫畏的降解量在加入农药后的前21d比对照高33.3%~1 250%;在土壤干旱条件下,倍硫磷的降解量比对照略有降低,而毒虫畏的降解量在前期则比对照显著增加;施用氮肥能促进复合污染物的降解;在去除有机质的红壤矿物中,倍硫磷的化学降解量比对照降低22.4%~30.8%,而在加入农药后的前21d,毒虫畏的化学降解量比对照增加42.1%~2 370%,随后又下降.因此,复合与单一农药的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是不同的,复合污染的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采集某炼油厂废水处理车间的回流污泥,以十四烷作为唯一碳源筛选分离到一株高效十四烷降解菌。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鉴定为布兰汉氏球菌(Branhamella sp.)。对其降解十四烷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适降解条件为接种量0.5%,温度35℃,初始pH=7,碳氮摩尔比为0.4:1,在最佳条件下,当十四烷的初始浓度约为50mg/L时,在12h内降解率高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3.
2008~2011年度瑞丽江姐告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瑞丽江姐告断面水体以生物、有机类污染物为主,无机、金属类污染物次之;水体总体污染变化呈下降趋势,下降趋势显著。对瑞丽江姐告断面水质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完成对活性污泥驯化的基础上,分离、纯化出XJ9,XJ30,XJ2,XJ21,XJ28,XJ25等6株油烟污染物降解细菌,研究其生长条件及降解性能,筛选出一株优势菌株并进行菌落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实验结果表明:6株细菌最适生长温度在35℃左右、最适pH在68之间、最佳摇床转速介于808之间、最佳摇床转速介于80160 r/min之间,各菌株最佳降解时间均为36 h,对油烟污染物的降解率介于12%160 r/min之间,各菌株最佳降解时间均为36 h,对油烟污染物的降解率介于12%60%之间,其中XJ25最高可达到60%左右,可确定XJ25为油烟污染物降解优势菌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XJ25为干燥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xerosis)。所获得的油烟污染物降解菌对于应用生物法降解餐饮油烟污染物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氯代有机物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氯代有机物的降解机理、降解影响的因素和目前国内外研究较为活跃的几种生物降解新技术:化学、物理与生物联合处理技术、利用共代谢降解氯代有机物、基因工程菌技术、细胞固定化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16.
氯代吡啶类除草剂的大量生产及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在废水、饮用水等环境中被不断检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氯代吡啶类农药残留及其高效去除与转化技术,是水环境污染控制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结构上看,碳氯键断裂是实现氯代吡啶类化合物降解的关键所在。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此类污染物的去除转化技术,从污染物吸附、高级氧化处理、催化氢化及耦合联用技术等角度,系统阐述了污染物去除转化的关键因素、相关工艺作用机制及现存技术挑战。在现有技术中,吸附法仍面临新型吸附材料研发、吸附剂再生等问题;高级氧化技术污染物矿化率高,但氧化效率低、运营成本高;催化氢化法定向选择催化降解污染物,但存在污染物降解不完全的问题;生物处理技术经济有效,但对污染物的去除转化率仍有待提高。研究表明:由于氯代吡啶类污染物的难降解特性及各工艺的局限性,单一的处理技术难以实现污染物矿化,多种处理方法联用是实现污染物高效去除的可行策略。开展环境中氯代吡啶类污染物的转化技术与机制研究,可为实现风险性污染物高效脱毒、降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电池生产含铅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针对电池生产废水含铅、含氟、含磷、高酸性的特点,采用物化加生化的混凝气浮-化学反应-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工艺,去除废水中的氟、铅及部分磷酸盐,同时充分吸收、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降解有机污染物、减少污水中BOD5、COD的含量,从而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最终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8.
石油降解菌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以渤海湾油污区采集的水样,油样,水油泥混合样为材料富集分离石油降解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GC-MS测定烷烃、环烃、芳香烃等石油烃组分的变化。其中3株菌具有较高石油烃降解能力,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该3株菌均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有99%序列相似性,可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3株菌的石油烃降解能力依次为Tust-DM21>Tust-DC12>Tust-DW04,对原油成分的降解效果依次为烷烃>芳香烃>环烃。其中菌株Tust-DM21为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28℃于富集培养基培养10 d后,对烷烃(C10~C30)的降解率可达98%,对芳香烃和环烃的降解率达88%。研究表明,Tust-DM21菌株对烷烃,环烃,芳香烃都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是一株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石油降解菌。  相似文献   

19.
PTA高效降解菌制备与PTA废水生物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俊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10):75-76,108
筛选出了4株对苯二甲酸(TA)的高效降解菌,利用诱变技术,使菌种的DNA结构发生突变,提高了菌种降解性能,并对优化后的菌种进行固定化包埋,形成高效菌对苯二甲酸(PTA)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处理负荷达到5kgCOD/m3·d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