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以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思想,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人类与环境之间压力—状态—响应关系为框架的,综合环境监测各要素的,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全国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2010年31个省(市、区)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全国环境质量2001—2010年的发展趋势与变化规律,同时将2010年31个省(市、区)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6个大类、8个小类,并深入分析了各类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环境压力和环境管理方面的区域差异和特征。实证表明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比性,可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较好的推广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中小城市空气质量预报试验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当前中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业务工作。为调研国内中小城市开展空气质量预报的基础条件和业务需求,促进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业务体系建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8个典型中小城市,利用基于数值预报基础的统计模式预报系统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实验工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开展全国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所需的中小城市预报方法、基础条件、人员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专项调研,并对国内中小城市开展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建设和业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困难提出了建议和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作为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趋势,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不久前,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召开,审议通过了《新城市议程》,为未来20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了路线。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新城市议程》,在解决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消除贫困的过程中推进包容的、可持续的新城市化。强调要结合各国和各地区实际,科学地构建相对完整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让城市变得包容、安全、韧性、永续。  相似文献   

4.
由数个监测子站和一个中心站组成的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对于及时、全面、准确了解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大气质量状况以及随时掌握系统本身的运行状况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建立这样的监测系统无疑是可行的。然而这样完整的监测系统耗资大,一般省会城市建成“一对五”系统耗资都在百万元左右,需要一支经过训炼的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维护管理系统的运行,这对于中小城市和企业的环境监测部门筹建这样的监测系统从财力和技术力量上来说,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据新华社电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布的最新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库显示,数据库涵盖的多数城市的室外空气质量超过其设定的健康标准。新数据库覆盖90多个国家的1600个城市,其覆盖范围较2011年版本大幅提高,并首次将众多中小城市空气污染数据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是评价、考核空气质量状况的基本依据。为了保证在不同时空、不同环境状况下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各个国家或组织在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标准状态(温度和压力)进行了定义。但是,由于标准状态定义不同,即使是同一环境状况下的同一实测结果进行标化计算后的污染物浓度也不相同,达不到可比性的基本原则。因此,建议中国在未来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所采用的标准状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评价黄河流域的水质状况及工业企业污染源现状,根据黄河流域2018—2019年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建立了综合反映流域水环境质量和可定量分析排名的城市水质指数;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工业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数据,研究建立了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2018—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优和良等级数量从17个增加到19个,饮用水水源地优等级城市数量从7个增加到11个;但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需要重点加强水污染控制。水质污染主要以点源工业污染为主,COD和氨氮排放量较多,COD和氨氮年日均排放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1.1、3.1 mg/L,工业废水处理率偏低;山西、陕西、河南等"高"风险企业数量较多,分别达到3 047、1 630、1 442家。建议加强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配合,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8.
大气监测点位的设置应具有较好代表性,能反映本地区内大气环境污染的水平和规律,应根据本地区每年的大气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工业能源等经济布局,以城市人口分布为主,结合地形、地理、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考察确定。也要考虑到与历年数据的可比性、工作方便。理想的优化布点,难度较大。大部分城市可利用历年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选出最佳点位,本文即根据这一精神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1 建立多层次数据审核的必要性环境监测试样由于成份复杂多变,在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因而不易准确测量.要使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具有代表性,需要建立一整套质量保证体系,而数据审核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数据审核不仅要审核实验室内的分析数据、质控数据和数据处理这一过程,而且需审核试样采集的现场记录以及现场测定的整个过程.目前大多数基层实验室内部数据审核制度不够健全和规范.复核、审核流于形式,错报、漏报等现象时有发生.至于室外现场数据审核更显得不足.此外,一些基层监测站实验室以外直接影响数据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的质量控制措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对现场操作记录,现场观测记录、现场监数据审核等更欠管理.  相似文献   

10.
近岸海域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现阶段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现状的基于水、沉积物和生物三大介质污染状况的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综合状况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评价及等级分级标准的确定、评价流程的确定等内容。用所建立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锦州湾海域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锦州湾海域总体状况较差,受到了严重污染,与锦州湾海域的实际污染状况相符,验证结果表明了该综合评价体系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字政府”统一框架,设计并建立了基于大数据智能技术的空气质量综合分析系统,集空气质量大数据集成、数据审核、监控报警、综合分析、达标管理、污染溯源功能于一体,建立城市空气质量综合监管数学模型,实现空气质量大数据快速分析及可视化、空气质量预测及评价,可以全方位提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测与分析能力,及时、迅速地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异常状况作出应对,为环境空气污染精准治理及确保空气站监测数据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建立温室气体监测量值传递与质量控制体系,对于保障温室气体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计量溯源性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气象组织于1989年组建了全球大气观测网络,欧洲、美国也分别建立了区域、城市温室气体监测系统。相比之下,我国温室气体监测起步较晚。因此,亟需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温室气体监测量值传递与质量控制体系,为准确核验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通过总结国际温室气体监测量值溯源与传递体系、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等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温室气体监测提出以下建议:设立满足排放量准确评估要求的数据质量目标;研制独立自主、国际等效的高准确度基准标气;加快构建量值传递与质量控制体系,并建立健全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探索研究其他温室气体监测量值溯源与传递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现行的国家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研究建立了综合反映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城市水质指数CWQI。方法具有普适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可用于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应用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的相关城市进行排名测算,3个经济圈的城市水质指数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总体来说长三角经济圈的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优于珠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统计资料,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系统对安徽省"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十二五"末安徽省各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的有4个市,为"良"的有12个市;"十二五"期间,各市等级均保持不变;"十二五"始末相比,有8个市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为"略有变好"等级,生态环境状况波动度为"波动"级别,其余8个市的变化度为"无明显变化"等级,波动度为"稳定"级别;省域EI增加了0.76,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地区滨海湿地中的天津宁河七里海湿地为例,以PSR模型作为评价基础框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科学理论,结合社会经济资料收集、地面数据的采集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在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利用T L Saaty的标度法,构建了华北地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体系由压力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响应子系统构成,共筛选出三大类共计19项综合指标,其中压力指标6项、状态指标9项、响应指标4项。通过实际验证,该评价体系能客观地反映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可为环境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以及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可供其他滨海地区湿地评价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环境空气质量新旧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的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际监测数据说明评价体系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NO2和PM10的年平均二级浓度限值收严,用新标准评价全国325个地级以上城市2012年的达标情况,将有164个城市由达标变为不达标;参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评价2012年度地级以上城市的达标情况,达标率由91.4%降为41.8%;不同时段O3的1 h平均浓度值对计算其8 h滑动平均浓度值的贡献不同,可能引起8 h滑动平均浓度值计算结果的差异;由于在计算实时空气质量指数时PM10和PM2.5使用24 h滑动平均浓度值,当空气质量突变时会出现评价结果与实际污染状况不符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宁波市城市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宁波市城市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在建立城市生态系统质量指数(UEQI)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首先由不同等级指标值线性拟合得到的标准化函数进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然后根据变异系数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对宁波市9个评价区的城市生态系统质量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表明,2006年宁波市城市生态系统质量属于一般水平(UEQI=64),其中宁海县城市生态系统质量最高(UEQI=70),其次为余姚市(UEQI=69)、奉化市(UEQI=68)、主城区(UEQI=67)、北仑区(UEQI=65)、镇海区(UEQI=62)、慈溪市(UEQI=61)和象山市(UEQI=59),而鄞州区的城市生态系统质量最差(UEQI=53)。  相似文献   

18.
沿海地区中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两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沿海地区气象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并结合沿海地区气候特征及污染现状对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了适合于沿海地区中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其预报准确率高。对沿海地区中小城市今后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城市生态环境正逐步恶化。徐州作为老矿业城市,情况尤其不为乐观,以徐州市区为例作生态评价分析。按照代表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可比性和方便性原则,选取了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水网密度、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环境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来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根据评价指标,选用1994年、2000年和2007年三个时相徐州市TM影像,对土地利用、河流水库、植被、人均绿地等方面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然后对该地区13年来生态环境演变做了定量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徐州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由1994年的良好水平退化为一般水平,且有逐年下降恶化趋势,这与该区城市化进程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近岸海域水质考核要求,根据目前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考核范围、评价方法、目标分解、计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以一致性、可比性和适应性为原则,提出的考核评价方法以单因子评价法和点位评价法为基础,在未达标情况下,按照水质目标完成比例计分;达标情况下,在达标分值基础上按水质的保持和改善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通过实例研究分析能够适应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变化的考核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