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环境监测在使用了ISO/IEC17025:199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之后,环境监测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而环境监测的合同评审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首要和重要环节,标准化管理对环境监测的合同评审提出了很高要求,其特点是把环境监测工作从被动上升为主动,深圳市宝安区环境监测站(简称宝安区站)于2003年9月获得了国家认可实验室,环境监测合同评审工作经历了几年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深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具体做法。指出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 ,规范样品管理 ,实施文件控制 ,严格环境监测设备 (标准物质 )管理 ,保证量值溯源准确 ,全面规范环境监测记录和环境监测报告等 ,是实施实验室认可的重要工作 ;领导重视 ,专人负责 ,全员参与是实验室认可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 ,加强人员培训 ,切实掌握ISO/IEC导则 2 5的要求是开展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3.
实验室认可后环境监测站的内部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室认可在我国很多实验室都得到了大力推行,《全国环境监测工作"十五"计划纲要(讨论稿)》中也提出要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实行实验室认可,这也是适应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适应环境监测站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水平的需要.实验室认可前后,环境监测站内部管理的重点、手段、程序和方法都有了一定的改变,通过认可后仍然要在工作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这也是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提出的要求[1].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监管的调研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中国约50%的省级环保部门针对社会化监测机构的监管实践,研究了英、美等7个国际认可组织在实验室认可过程中针对环境监测的管理措施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有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探索引入实验室认可等监督途径,有针对性地补充和完善现有环境监测机构管理体系,将有助于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环境监测,规范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行为,促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认可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家实验室认可机构的确立、资质以及国家实验室认可准则的依据等情况,阐述了环境监测站开展实验室认可是适应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适应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需要,提出了实验室认可的理念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总站在站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总局中心工作,在为国家环境决策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各项工作在总局直属单位中是走在前面的,得到了总局的认可和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承认,应予充分肯定。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监测系统的任务更加繁重,加强总站的领导班子,就是希望总站带好头、抓好总,继续做好各项工作,把总局布置的重点工作一件一件地落实好。  相似文献   

7.
环境监测中大量原始数据是通过实验室测定取得的,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分析人员的技术素质直接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为了促进基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正规化管理,推动实验室常规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南京市自1988年起,在全市各监测站开展创“优秀实验室”活动,并在1988年底进行了首次优秀实验室评比。 评比工作由市环保局、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有关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抽调市站和部分区、县站技术骨干组成评定委员会,对全市十个区、五个县站进行定量考评。  相似文献   

8.
环境监测实验室认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环境监测站开展实验室认可的意义及实验室认可的理念。指出开展实验室认可是适应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适应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水平的需要。提出实验室认可的理念是:服务客户,赢得市场;领导作用,制胜关键;全员参与,共同提高;按章行事,减忧增效;建立机制,培育人才;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认可与环境监测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哈尔滨市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认可工作体会,分析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开展实验室认可的意义,着重探讨了实验室认可对提高监测站监测管理水平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通过了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农残检测项目的临时认可,获得了水果、蔬菜、粮食中P}】、Cd、Cr、Hg、六六六、D亡rr、毒死蜱、敌敌畏、对硫磷、乐果、马拉硫磷、甲醇、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等14个项目的检测资质。此次农残检测临时认可的通过,对提高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监测技术工作上新高,扩大社会影响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信息简报》2003年第l、2期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通过农残检测临时认可~~  相似文献   

11.
尚广萍  于爱敏  曹勇 《干旱环境监测》2005,19(2):118-120,F004
根据计量认证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工作中对授权签字人能力的考核以及通过认证/认可的实验室对授权签字人赋予的职责和权利,针对目前环境管理、环境执法以及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不断增长的需要,结合监测数据报告审核的体会,探讨了授权签字人在环境监测数据报告审核中应采取的审核程序与方法及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核查是实验室满足认证/认可准则的检查活动,是实验室体系满足要求的证明性过程。文章主要从人员、仪器设备、现场采样到样品保存和运输、实验室内部质量核查等方面简述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核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能力验证是近几年来开展的一项新的技术活动,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环境监测系统实验室的能力验证来确定实验室的能力并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测水平,也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的必要措施.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大型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仪器是环境监测单位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简述了仪器设备绩效评估研究现状,尝试构建大型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仪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最终计算绩效评估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对某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的部分大型实验室分析仪器进行分析,提出,需合理配置仪器、加强日常维护管理以及开放共享等建议,为提高大型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仪器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认可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浦东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的经验,提出了实验室认可的工作重点: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申报的项目应真正具备检测能力;加强技术练兵,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记录规范,信息完整;认真实施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证明审;整改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国际准则 ,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新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 /审查认可 (验收 )评审准则》 ,其内容更全面、更具体、更规范 ,它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各检测机构有了更高的要求。克拉玛依市环境科研监测中心站全体人员按照新《评审准则》的要求认真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于 2 0 0 2年 1 2月底顺利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 /审查认可 (验收 )委组织的现场评审 ,2 0 0 3年 4月 1 4日获得了计量认证 /审查认可 (验收 )资格证。在该项工作中 ,克拉玛依市环境科研监测中心站走在了全疆环境监测系统的前列 ,使该站实…  相似文献   

17.
取得实验室认可证书后如何保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环境监测系统掀起一股实验室认可热潮,不少监测站已经取得认可证书.笔者围绕取得认可证书后如何保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近20a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现有各类环境监测机构4000余家,从业人员达7万余人。环境监测机构在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行使环境保护技术性监测和执法性监督职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环境监测机构认可制度,不仅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环境监测机构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其中第22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结合日常质量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对如何做好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环境监测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加入WTO后我国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指出为适应开放式的环境监测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认可工作 ,加强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 ,提高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水平 ,提升环境监测站的社会形象 ,以环境监测站雄厚的整体实力占领环境监测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