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理解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意义和重点任务,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这一理论。阐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是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只有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中的新疆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其国土面积、资源储备和战略地位都在西部开发中居于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之经济发展滞后,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草场严重退化。正确认识和评价新疆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承载力,制定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方法,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2023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本期邀请生态文学作家、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青松、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卢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利华分别从文学、哲学与历史的角度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人如何对待自然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经济社会协调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标志。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人与自然和谐均与之有关。因此,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无疑是环境保护永匣主题和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6.
李秀东 《青海环境》2023,(4):175-178
生态文明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状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靓丽多彩的部分,传承了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1],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取向,为青海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史春 《环境教育》2012,(12):21-22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二是文明新境界,三是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风水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的基本思想是“天人合一”,它重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崇尚自然,尊重环境。本文旨在通过现代科学的阐述,从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待风水与人的关系,挖掘风水中的科学精髓,让其能更好的为时所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保产业》2023,(3):11-13
<正>3月5日上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2023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开启。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走上“部长通道”,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光明日报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问,您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部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新疆特变电工在“九五”技改中,先后投资250万元对动力设备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同时,投资700多万元对厂区、生活区的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大道中生,和而不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矛盾统一体,由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更高层次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儒、释、道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如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节用养物"思想;释家奉行的"众生平等""依正不二"思想,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见素抱朴"思想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充分利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完善、发展,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向来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作为人们掌握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不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的现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最普遍的困惑,遂已成为当前的一大主题。人与自然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发展,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人对待自然应以真善美为尺度,以实践为中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一、真…  相似文献   

14.
闾野 《绿叶》2012,(5):82-86
森防文化将"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融入森防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中。啄木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很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林业工作中的地位,都有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和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啄木鸟是生态平衡的标志和符号,以"除害、敬业、厚德、求是"为主要内容的"啄木鸟精神"将引领激励森防行业更好地履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这一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一文指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意义。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和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建立这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体系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牟利本性的深刻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如何靠掠夺自然、以自然为代价来为少数人的财产增值服务的。今天的西方经济理论实际上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廖建凯 《青海环境》2005,15(1):28-32,36
文章从阐述深环境伦理和边沁功利思想入手,运用边沁的功利思想对深环境伦理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说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于以教育的方式提高个体对自身利益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17.
《和谐》一文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用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法,以界定它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区别。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最为全面的论述。该文从思想方向、文化基础、战略目标、制度支撑这几个方面全方位地论述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政策及体制,这些论述应该成为我们在这几方面工作的指导思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中国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还应该关注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中国环境之所以出问题与我们的增长方式有关,也就是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了我们的环境。同时,为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应该注重环境产…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在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里面融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在专业思维里树立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且能够推进这些观念在其周围社交人群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不要让低碳经济成为“纸上谈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志胜 《环境教育》2008,(11):71-73
如今全党如火如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今后中长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思想基础、政治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五个统筹”,其中一点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当今自然资源紧张,气候变暖的国际形势下,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面对我国国情,如何更好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 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