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通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及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高速扩张,建设与粮食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合理有效使用土地成为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时相遥感卫星影像,结合相关模型,分析和模拟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可以为城市土地合理配置与投放提供依据。利用 1987、1990、1997、2001、2006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建设用地数据,分析了南通近 20年来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和城区扩展特征,并且模拟了其扩展趋势。结果表明:南通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扩展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沿江区域,沿海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热度逐步升温;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显示出城镇组团化发展的趋势,尤其使南通大都市区的轮廓日益明晰。  相似文献   

2.
基于RS与GIS的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加快,使得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中的矛盾日趋紧张。从不同时相的城市及区域土地利用多源遥感信息提取入手,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为主线,对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将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与自然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用地扩展模式反映了城市发育、成长乃至成熟的历程;自然交通、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政策的引导,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方位差异显著,具有较强的向心性,主城区不同时段扩展的主导方向明显,对其周围集镇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它主宰着周围一定范围内集镇用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旺盛用地需求与有限土地供给矛盾的日益尖锐,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展及其驱动力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ARCGIS9.2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扩展速度、扩展强度、分维数相关分析模型,对1990 - 2005年间山东省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特征、形态特征、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建设用地的扩展规律,探讨了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山东省建设用地扩展迅速,但仍低于同期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最快,农村建设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基本相当;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区域差异明显,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亦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农村建设用地扩展程度区域差异最大,城镇建设用地最小;各地市间,滨州市扩展强度最高,东营市最低;全省建设用地稳定性指数较低,并总体形态趋于复杂化,稳定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其中,农村建设用地稳定性指数最高,城镇建设用地最低;期内山东省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因素主要为非农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增加、第二产业增加值等.  相似文献   

4.
重庆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时相的遥感影像为基础,选用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重归一植被指数(RDVI)和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修改后的NDWI),通过阈值分割、掩膜处理提取建设用地信息,结合重庆主城区的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扩展速度指数、扩展强度指数、扩展弹性指数、紧凑度指数、建设用地扩展系数及扩展方向分析研究了不同阶段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动态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因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88~2011年重庆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展了39332 km2,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呈现增大的趋势;扩展弹性系数、建设用地扩展系数波动变化,反映了重庆主城区建设用地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分析表明重庆主城区的城市形态由非紧凑型向紧凑型发展,同时扩展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异性,主要向正北和西北方向扩展;人口增长,尤其是城市人口的增长是重庆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展最主要的驱动因子;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与建设用地的扩展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三峡大坝的修建.三峡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了利用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本文以三峡库区21个县市1995—2005年城镇建设用用地的变化量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1995-2005年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指数与区位商的空间分布变化。采用路径分析建模的方法。奠立了城镇建设用地与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第二产值、第三产值及城镇人口的路径模型.确定了备影响因子对蜮镇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程度。其中第二产值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影响最大.影响力最小的是城镇人口。此项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路径分析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研究中的可行性.同时也为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建设用地急剧扩张。为了研究苏南建设用地扩展类型,基于1980~2010年建设用地数据,利用ArcGIS 93软件识别并提取了3种建设用地扩展类型:填充型、边缘增长型和跳跃型,并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展类型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980~2010年,苏南地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4582%,其中1980~2005年增加了16373%;2005~2010年增加了10696%,常州市建设用地的扩展速率最大,为75286%。1980~2005年,苏南地区边缘增长型占据了7403%,其次是跳跃型与填充型,而2005~2010年,建设用地扩展类型的比重仍与1980~2005时段相一致,但变化更为剧烈。建设用地扩展类型的斑块个数均处于增加趋势,3种扩展类型的形状区域复杂,建设用地扩张景观类型破碎化严重但其链接度仍较高。苏南5市的填充型扩展类型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附近,而跳跃型主要分布于远离城市的区域。苏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房地产投资、外资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都在影响着建设用地的扩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的上海城建用地扩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上海市城镇建设用地的时空扩展过程、特征、规律作了探讨,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上海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985~1995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主要集中于城郊边缘地带,而1995~2000年地区扩展差异则更为明显;上海城市扩展主要侵占的用地类型为耕地,其中以水田为主,同时也占用了较多的农村居民点;上海城镇建设用地在不同方向上扩展程度和规模有较大不同;随着距离城区几何中心点距离的增加,各阶段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都呈现一个大致相同的变化过程,扩展强度指数最高的区域大多位于上海主城区的外围即城乡交替地带;经济发展是上海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决定因素,郊区小城镇及小城镇工业的发展是郊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的动态模式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景观扩张指数、间隙度指数和相关分形维数分析了该地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基本模式、空间形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主要结论:(1)城镇用地扩展基本模式呈现差异,第一阶段以边缘式和飞地式扩展为主,第二、第三阶段以边缘式扩展为主;(2)城镇用地空间形态处于演化变动中,第一阶段城镇用地扩展遵循“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城镇用地分布呈现“均一化”,第二阶段城镇用地扩展显著趋缓,增长空间相互分离,以中心城市的孤立扩展为主,第三阶段城镇用地扩展呈现“首位式”“集中化”趋势,武汉市中心性显著增强,核心-外围差别显著,局部范围的空间融合初露端倪;(3)城镇用地扩展经历了多点“开花式”均匀扩展期、散点“离心式”缓慢扩展期和集聚“首位式”快速扩展期,这种差别化的城镇用地扩展模式与空间形态演化主要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国家发展战略、城市建设方针以及土地管理政策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粗放型利用问题突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专项调查结果,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土地108万亩,空闲土地84万亩,批而未供土地203万亩,三类土地总量为395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据估算,我国城镇土地至少还有40%的潜力,如果集约利用,每年可以节约出近60%的耕地占用数量。我国将采取四项措施,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一是继续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加快修订《划拨用地目录》。二是稳步推进工业用地的招标拍卖挂牌供1应。三是加快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步伐。四是要重视发挥土地储备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南通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南通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及发展历史,但综合经济实力欠缺是造成中心城市规模偏小、城镇空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根本原因。因而完善南通城镇空间结构的策略应该是走多元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城镇建设步伐。通过户籍登记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优化空间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合理、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科学划定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协调人地关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将建成区和生态保护用地作为两类扩展源,通过构建自然、区位、环境和政策4个阻力因子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取各个因子阻力系数,得到两类用地扩展的最小累计阻力值,根据阻力差值划分适宜性分区,并利用Hydrology扩展模块确定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和隔离带。结果表明:(1) 越靠近扩展源,其阻力值越小,建设用地源与生态用地源由于空间分布不一致,各阻力值之间差异较大;(2) 基于MCR模型对两类用地扩展的阻力面差值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划分,可分为重点建设区(65 771.64 km2)、优化建设区(51 103.28 km2)、限制建设区(21 001.54 km2)、禁止建设区(17 150.01 km2)和生态恢复区(11 894.70 km2),不同适宜性分区对土地开发建设的要求不一样;(3) 应用Hydrology扩展模块得到的“谷线”可引导建设用地优化开发,避免盲目的“摊大饼”式蔓延格局; “脊线”可控制建设用地扩展的隔离带,从而打破适宜性区域集中连片的扩展态势。研究结果可为建设用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建议,促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多时相Landsat、TM/E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软件提取泰州市建设用地1988~2008年5个时相的用地信息,运用扩展强度指数、扩展速度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泰州市建设用地扩展时空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泰州建设用地扩展经历了缓慢扩展、中速扩展、缓慢扩展3个阶段,显示了建设用地逐步走向集约利用的趋势;(2)在分析泰州建设用地不同扩展阶段的基础上,发现泰州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正处于从点状扩展向点轴扩展转变阶段,并出现了网络化扩展的端倪;(3)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泰州建设用地扩展热点演化过程,发现扩展热点呈现跳跃迁移的特征,热点区与冷点区出现交替演化,Moran散点图体现了泰州市建设用地扩展处于空间极化的状态,外围城镇受中心城镇增长极带动发展的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城镇用地扩展的时空驱动机制对城市群的科学可续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 Additive Model,GAM),选取社会经济因子、自然因子和邻域因子,解析长江中游城市群1990~2015年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的时空分异特征,挖掘各子城市群的核心驱动力并对其进行功能识别.结果表明:(1)2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驱动因子时空差异显著.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极化效应明显,涓滴效应逐渐显现,但城市群仍未打破行政区划壁垒.(2)三大子城市群的核心驱动因子差异显著.其中,人口和地均GDP对各子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影响最大,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空间溢出效应高于长株潭城市群,且城镇用地扩展模式渐由单核驱动发展为双核驱动.(3)核心驱动因子与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之间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且呈现地域性和阶段性特征.(4)GAM模型能够解释城镇用地扩展过程中各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较Logistic和Nonliner-Logistic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和验证精度,表明了其探索非线性驱动力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应用传统统计学和空间统计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扩展速度、强度、分维数和空间自相关指数对1990~2005年浙江省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特征、形态特征、结构特征和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建设用地扩展的规律,探讨了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建设用地发生了剧烈变化,各类建设用地扩展迅速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分布特点和区域分异性,中、高速扩展类型占建设用地扩展类型的主流。受工业化和区域城镇化加速的影响,1990~2005年,浙江省各类建设用地分维数均在1.6以上, 呈不断增高的变化趋势, 其形态越来越不稳定。扩展速度和强度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和集聚分布趋势,其高值聚集中心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分布,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也呈现较强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资源约束理论,构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水资源约束模型,并测算2002-2013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中的水资源约束强度。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受到水资源的明显约束,区域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比没有水资源约束时年均下降0.35%;水资源约束强度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形成了以"苏州—杭州—宁波"、"南京—苏州"为中心地区向江苏北部和浙江南部区域逐步衰减的空间变化特征;水资源约束与城市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等级紧密相关,总体上城市经济总量大,规模等级高,建设用地扩展受水资源的约束越大。依据水资源约束强度大小将长三角地区城市归为强约束、中约束、低约束和无约束四类,发现不同类型城市在劳动力增长率、水资源供给增长率、经济产出对建设用地扩展的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还表明,即使在河网密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用地扩展也受到水资源的约束,其他地区务必重视水资源重要性,严格遵循"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管理政策,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市场机制引入是否可以提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优化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体系是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实施"地票"交易政策,尝试引入市场机制配置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重庆市为典型区域,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通过构建以Logit模型为基础的"地票"指标流转模型,利用重庆市2008—2012年38个区县的"地票"交易数据,定量分析"地票"指标市场化流转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从而探究市场机制引入对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城镇建设用地边际产出与区域"地票"指标的流入行为存在正向的作用关系,而与"地票"指标的流出行为存在负向的作用关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市场上的"地票"指标主要由城镇建设用地边际产出较低的区域提供,而"地票"指标最终流入了城镇建设用地边际产出相对较高的区域,从而拉平了区域之间城镇建设用地边际产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为此,认为伴随着"地票"交易政策的实施,重庆市逐步形成了一种计划配置为主、市场配置为辅的混合型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体系,这种配置体系极大地增加了指标供给的弹性并优化了指标的配置效率。因此,我国应积极尝试在现有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地方政府从"增量"、"计划"的用地理念逐步向"存量"和"市场"的用地理念过渡,最终形成以区域资源禀赋和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镇用地扩张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推动城镇用地扩张的重要力量。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促进了城镇本身功能的完善、经济实力的提高,带动了周围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城镇用地大量、快速向外扩张也给城镇本身及其周围农村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迅速增长,从而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在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所预测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与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情况有较大出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行的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的不尽完善之处。所以,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对城镇建设用地做出更加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预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以张家界市为例,提出并验证了一种适宜的建设用地预测方法一改进后的双因素预测模型。最后运用此预测方法对永定区2020年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科学预测,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发区的设置同城市扩展紧密相联,1985年以来掀起了办开发区热。通过遥感信息的解译,获取了城镇扩展和开发区的设置的数据,至1993年下半年,经过调整,开发区走上了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经济发展的“窗口”与“示范”。  相似文献   

20.
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向前推进,我国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日益膨胀,而农村建设用地变化违背理论预期;因此,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现实与理论预期存在矛盾和偏差.本文将脱钩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土地管理领域,提出我豳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脱钩形态.在计算其临界值及构建脱钩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定量界定出脱钩程度的八种状态,筛选出考核指标后,对临港新城城乡建设用地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三点结论:其一,2000年以前无锡城乡建设用地的变化出现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和弱脱钩的非理想状态.近年呈现强脱钩的理想状态;其二,土地宏观政策是调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手段:其三,开展土地整理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