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含义极广,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并存的、互相补充的系统概念。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的定义是:“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若干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NRPTC系统的数据量大,数据关系、数据项和小系统繁多,程序量大(各类源程序及命令过程约有36万条),功能面广,为了利于该系统的开发研制和维护管理、整个NRPTC系统共建立了3套功能系统,在下面3节将简单介绍这3套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目前使用的污染源申报系统和远程监测系统的技术优缺点分析,提出了采用基于Internet的信息申报系统和环境远程监测系统方式,进一步探讨了两系统的集成方法及其优点,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及关键性的程序代码。  相似文献   

4.
固体废弃物的推马化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固体废弃物已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堆肥化处理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方式,已逐渐被国内外所重视。本文综述了现有的三种堆肥化系统,条式系统、通气静态垛式系统和发酵仓式系统,介绍了三种系统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构建3个不同沙土配比的生物蓄水过滤系统,对人工系统滞留雨水时间和净化雨水的功效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自然降雨特点将雨水地表径流按照不同水量与进水时间引入系统,然后测定系统出水水量、时间、水质以及土壤湿度,比较植物层和整个系统滞留雨水径流的效果以及系统过滤雨水的功效。结果表明,(1)人工生物蓄水过滤系统有显著的滞留雨水的作用。其中植物层滞留雨水时间4.72~11.50 h,整个系统滞留雨水时间为5.17~13.80 h,人工系统比植物层滞留雨水时间显著延长,且进水量越大,差异越显著。(2)系统出水流速平缓,蒸发与植物蒸腾耗水量比例低于6%;壤土含量越高,滞留雨水时间越长。(3)经系统过滤,系统出水酸碱度平均增加0.81,氨氮含量平均降低0.42 mg/L。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在加压溶气浮上法水处理工艺中,溶气水的制取通常采用水泵、空气压缩机系统。射流加压溶气系统(JDF—Ⅰ型)是一种新型的溶气系统。该系统主要依据高效射流器所具有的自吸气、溶气及加压等特性研制的。内循环式射流加压溶气系统(JDF—Ⅱ型)是在JDF—Ⅰ型的基础上研究出的一种溶气系统。它不仅保持了JDF—Ⅰ系统的所有优点,而且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稳定性,溶气水量可以自由调节以及操作运行更为简单等性能。在能耗上,该系统比JDF—Ⅰ型可节省30%以上。本文论述了系统的基本理论,两个系统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中的SND机理以及DO、pH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工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向系统中输送大量的DO,并为系统中的微生物提供栖息地,使得系统中连续同时发生硝化和反硝化(SND)反应。DO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工湿地系统SND的效果,根据SND的发生机理,可采用复合植物床(系统前端栽种泌氧能力强、后端泌氧能力稍弱的水生植物)和间歇运行的的方式来改善整个系统的脱氮能力。pH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人工湿地系统的SND作用,最适宜值为7.0,据此可以选择适当pH的湿地填料来提高系统的SND作用。  相似文献   

8.
固体废弃物的堆肥化处理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固体废弃物已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堆肥化处理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方式,已逐渐被国内外所重视.本文综述了现有的三种堆肥化系统:条垛式系统、通气静态垛式系统和发酵仓式系统,介绍了三种系统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寻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除磷效率和机制,并优化CRI系统除磷效率和促成CRI系统进一步推广应用,以铁粉和传统CRI常用基质——天然砂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相同运行条件下,构筑人工试验土柱(以下简称模型柱)模拟CRI系统,通过监测普通模型柱和加强除磷模型柱中出水TP,分析CRI系统的除磷机制和效率。结果表明:采用天然砂作为滤料主要组分的CRI系统的除磷效率较差,出水TP不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1mg/L),在CRI系统中添加适量铁粉构建的CRI系统对TP的去除率有较大的提高,平均去除率为84.2%,比普通CRI系统高出39.5百分点;CRI系统在滤料层初始段TP去除率最高,随着系统深度的增加,CRI系统对TP的总去除率逐渐升高,但去除速率随着系统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堵塞-恢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干湿交替间歇进水的运行方式,以不同粒径的河砂为填料构建3组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研究CRI系统的堵塞-恢复规律,填料粒径与系统出水COD、水力负荷和纳污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温度对系统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RI系统堵塞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期即可以自然恢复活性。细砂CRI系统的稳定性最好,出水COD最稳定,抗冲击能力和纳污量强于混砂和粗砂CRI系统。当温度在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范围内波动时,对系统处理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实际工程应建造多级系统或并行系统解决堵塞问题,以保证系统的水力负荷和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
微絮凝-超滤-膜系统深度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二级处理后达标排放的印染废水,采用微絮凝-超滤-膜系统组合工艺深度处理,研究了超滤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后续膜系统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滤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浊度,去除率高达98.5%,对COD、色度和总溶解固体(TDS)也有一定的去除率,分别为17%、10%以下和5%;超滤的运用可以大大延长后续膜系统的化学清洗周期,间接提升膜系统产水总量,产水水质符合印染生产要求,成本仅为1.8元/t,整套工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自然循环式污水处理系统及应用实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循环污水处理系统(naturalcirculationsystem,NC)是日本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的污水人工渗滤处理系统,该技术将落叶、木屑、木炭和石头等自然材料作为填料,并通过各处理单元的有效组合,使该装置内的生物净化功能达到最佳效果。在江苏省宜兴市建立的示范工程显示:NC系统对污水中几个代表性水质指标有较好的去除,CODCr、BOD5、TP和NH+4N等指标基本去除率分别为4951%~9513%、50%~80%、3560%~7813%和7198%~9844%。  相似文献   

13.
3种载体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载体(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复合载体),分别将小球藻和栅藻与活性污泥固定成菌藻共生系统,制成菌藻凝胶小球,单独菌、单独藻的凝胶小球,用于处理人工污水。结果表明,(1)复合载体固定的菌藻共生系统氮磷去除效果最好,PVA载体的脱氮除磷效果次于复合载体优于海藻酸钠;(2)固定化菌藻共生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固定菌和单独固定藻,固定菌的效果较差;(3)3种载体包埋下的固定化小球藻的脱氮除磷效果均较相同载体固定化的栅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根据“首次不罚制”在环境执法中推行的初步实践,指出了该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制度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克服这些瓶颈因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废电子电器回收处理体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废电子电器回收处理体系模式,并对国家对废电子电器回收处理体系的支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AFB-MFC)除碳脱氮产电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AFB-MFC对NH4+-N的去除不起作用。电压下降主要是由于进水有机基质浓度下降造成。(2)不添加NO3--N时,在满足AFB-MFC脱氮所需的电子供体条件下增加进水COD/TN有利于AFB-MFC产电。(3)3种无机氮共存下,AFB-MFC在进水有机碳与无机氮质量比(C/N)不低于1.37时,对COD、NO2--N和NO3--N具有理想的去除效果。AFB-MFB在一定进水C/N范围内(1.37~2.50),能得到稳定的输出电压及功率密度。(4)固定进水C/N时,AFB-MFC在高碳氮负荷下仍能得到较理想的NO2--N、NO3--N、COD去除效果,AFB-MFC对NH4+-N去除效果不明显;增加碳氮负荷,AFB-MFC输出电压及功率密度没有明显的改变。(5)有机基质浓度不变下,AFB-MFC中充足的电子供体可保证较高的NO3--N、COD去除率。AFB-MFC输出电压及功率密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先增加至稳定值后下降。  相似文献   

17.
18.
输煤皮带负压吸尘设备及系统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输煤皮带负压吸尘设备及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详细介绍了对该系统的改进措施和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运行试验,研究了内、外循环EGSB反应器酸碱特征及其调控能力。结果表明,内、外循环厌氧反应器内部的pH值分布规律相似,较低有机负荷时pH值梯度变化较小,较高负荷时随循环比变化pH值分布有所差别,但2种条件下循环比为3时反应器内pH值均可达到较均衡的分布。相同原水pH值条件下外循环体系pH值要高于内循环体系pH值,2种条件下体系pH值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二者平均差值在0.5个单位左右。循环厌氧反应器系统pH值维持在6.3—6.8可以较好地保障系统正常运行,为了保证此条件,外循环运行方式对原水pH值的极限调节范围是4.5—6.8,内循环运行方式对原水pH值的极限调节范围是5.3—7.2。该成果对于研究和应用内外循环EGSB反应器具有理论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