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择科尔沁沙地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样地,研究沙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密度、组成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退化沙地恢复过程中,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的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以单位面积有效种子数量表示,ind·m~(-2))分别为814、3 125和16 294 ind·m~(-2)。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多年生植物和灌木类所占的比例小。(2)地上定植群落与土壤种子库的变化趋势一致,地上定植群落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8、242和673 plant·m~(-2)。地上定植群落物种组成也以一年生植物为主,但所占比例较土壤种子库有所下降。(3)不管是土壤种子库还是地上定植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均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地上植被。(4)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组成上的相似性系数在0.333~0.739之间,相似性系数较高。地上定植群落与土壤种子库密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地地上植被密度分别有36%、52%、60%的变异可归结为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变异。科尔沁沙地土壤种子库是地上植被自然恢复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壤种子库中的大量种子,在植被自然恢复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南亚热带典型火烧草坡迹地和人工造桉林后的退化草坡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取样调查,采用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了这些不同处理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处理对土壤种子库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种子库储量减小、物种种类减少、优势种组成单一、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地上植被相似性系数低、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差异显著;(2)种植桉树对土壤种子库储量、物种生活型分布、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差异均没有影响,但能增加草本物种种类;(3)火烧并种植桉树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与火烧处理结果一致,能使土壤种子库中优势物种种子密度增加,但不能增加草本种类在种子库中的密度.该研究表明采用火烧处理有利于南亚热带退化草坡植被恢复;采用种桉树的方法短期内植被恢复的效果不明显;退化草坡的植被恢复需要适度的人为干预与调控.  相似文献   

3.
岷江干旱河谷生境恶劣,植物种群呈斑块状单物种聚集分布,研究植物斑块及斑块下土壤种子库的特征,有利于指导植被的自然恢复更新工作。选择岷江干旱河谷广泛存在的10种植物斑块,进行植物斑块特征的调查及斑块内土壤种子库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金花蚤草(Pulicaria chrysantha)、矮探春(Jasminum humile)、川甘亚菊(Ajania potaninii)、小叶杭子梢(Campylotropis wilsonii)斑块有一定的土壤种子库库容量,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在(890.0±282.233)/m2以上,而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斑块和裸斑的种子库库容量较小,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分别为(437.5±260.615)/m2、(145.0±45.917)/m2、(172.5±69.567)/m2和(105.0±40.104)/m2;各植物斑块及土壤种子库中地面芽和高位芽生活型的植物占的比例较大,以禾本科(Poaceae)、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植物较多;各植物斑块瞬时种子库物种比例较大,在干旱河谷的大环境下,各植物斑块内的种子在土壤种子库中留存的时间可能均较短;马鞍羊蹄甲、芦苇和竹叶草斑块土壤种子库与相应地上植被物种组成的较低相似性(Sorensen相似性指数低于0.369)、极显著负相关性,以及较低的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意味着这3种植物斑块依靠土壤种子库进行自然恢复更新的潜力可能比其他植物斑块更低。此外,裸斑的土壤种子库中存在一定量的种子且长期持续种子库的比例较大(占56%),裸斑具有一定的依靠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的潜力。针对具体的斑块特征,充分利用土壤种子库作为种源,促进现有种子的萌发,改善幼苗的定居环境是今后该区域植被恢复更新工作应更多关注的一种途径。另外,对马鞍羊蹄甲、芦苇、竹叶草斑块辅以适当的人为补充种源等措施也是值得考虑的植被恢复更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森林资源清查调查相关植被指标(Simpson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方法,对湘北红壤坡地恢复区和退化区近20年来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演变,生物生产力及碳平衡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恢复区植被在20年间经历了缓慢恢复、快速恢复和物种逐渐减少3个阶段,物种由32种增加至73种;退化区物种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再急剧减少3个阶段,物种由43种减少至27种。(2)恢复区草本的Simpson指数持续减少,灌木草本无明显规律,草本和灌木的物种均匀度呈降低态势,乔木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退化区草本各项多样性指标无明显变化趋势,灌木各项多样性指数均在稳步提高。(3)恢复区生物量和碳量稳步提高,2003─2012年间植被含碳量增加到原来的1.48倍;退化区生物量和含碳量总体下降,2003─2013年间植被含碳量从387 g·m-2降低到356.9 g·m-2。  相似文献   

5.
鼎湖山森林土壤种子库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鼎湖山森林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林型中研究土壤种子库储量、多样性格局和生活型等。通过分析两层取土样,风干土壤样品,对样品进行筛选,过滤出种子,并进行种子分类鉴定,用土芯实验法检测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结果表明,在4个取样地点的种子库中,上层种子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都明显高于下层。草本植物不仅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是这三种林型土壤种子库的主体成分,特别是在针叶林中,种子储量占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地位,随着演替年龄的增长,草本植物在种子库储量中占的比例有所减少。另外,种子库中优势成分与取样地点地面植被相应层次的优势种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的发育与其它地下部分的土壤种子库的发育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这一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的内在潜力对森林更新及植物群落演替动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寒小嵩草草甸种子库和种子雨动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小嵩草草甸种子库的大小和物种组成及与种子雨、地上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返青期和枯黄期小嵩草草甸种子库单位体积 (1.0m× 1.0m× 0 .1m)分别有种子nf=10 5 5 0粒和nk=13 815粒 ,分别由 2 2种和 2 4种植物组成 ,分属 9个科 .其中 ,莎草科、豆科和龙胆科占优势 ,禾本科所占比例较小 .每平方米种子雨nr=8436 .4粒 ,由2 5种植物组成 ,分属 10个科 ,莎草科和禾本科所占比例较大 .种子库和种子雨在物种组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r =0 .76 0 0 ,P <0 .0 1) ,二者共有 19个种 ,分别占种子库和种子雨物种总数的 82 .6 1%和 90 .48% .地上植被与种子库的相似性较小 ,地上植被中有 43.2 4%和 5 1.35 %的植物分别在返青期和枯黄期种子库中出现 ,6 0 %的植物出现于种子雨中 .在物种分布和优势度上 ,地上植被与种子雨间一致性较高 ,但它们与种子库间有一定的分歧 .从地上植被到返青期时的种子库 ,物种多样性降低了 1.6 1% ,从而说明种子库不仅是地上植被补充更新的源泉之一 ,而且是维持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一种机制 .图 3参 13  相似文献   

7.
香溪河消落带种子二次传播特征及其对土壤种子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通过水流进行二次传播是消落带植物种子扩散的主要方式.为揭示消落带种子二次传播的规律及其对种子库形成的作用,通过野外取样和实验室萌发实验,对香溪河消落带种子二次传播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密度特征及其随海拔高度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消落带种子二次传播和土壤种子库分别包含42种和50种植物,其种子平均密度分别为1 876.27(±518.87)粒/m~2和7 322.18(±678.44)粒/m~2.二次传播种子数量占土壤种子库的20.40%.二者的物种生活型组成均以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为主,其中,二次传播种子的优势种主要为狗牙根和双穗雀稗,而土壤种子库优势种主要为龙葵和齿果酸模等.受反季节水位消涨的影响,土壤种子库和二次传播种子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呈现出大体相同空间分布特征,但二者有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种子密度均以消落带中部最高,上部次之,下部最低;而种子二次传播则以上部最高,中部次之,下部最低.各海拔梯度之间二次传播和土壤种子库种子的物种组成的相似性指数大体上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不断升高,以消落带底部海拔高度150 m处最低,并在消落带顶部海拔高度175 m处相似性开始下降,总体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两者的共有物种达37种.上述结果表明种子二次传播是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主要来源,对土壤种子库的形成与空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土壤种子库(Soil Seed Bank)是土壤及土壤表面落叶层中所有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的总和,是植被天然更新的种源贮备库。选取表土铺设厚度、覆盖物厚度、引入乔木种子数量3个因素设置正交试验,分析正交试验后土壤种子库的特征,采用极差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指标体系法对不同方案的土壤种子库萌发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相比于空白试验,正交试验的设计明显增加了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及物种丰富度,正交试验土壤种子库中萌发植物的总数为3 519株(约为空白试验的3.04倍),物种数高达39种(约为空白试验的1.22倍);(2)表土铺设厚度是3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引入乔木种子的效果并不明显;(3)采用极差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指标体系法来评估不同方案的土壤种子库萌发效果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3种评价方法都存在不足,因此综合考虑3种评价方法可以提高评价效果的合理性。经过综合分析,8号恢复方案(A3B2C1,即表土铺设厚度为5 cm,覆盖物厚度为3 cm,引入种子数量为100ind·m-2)具有最佳恢复效果,可以为植被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天津市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变化,沿天津市设置"城区—城郊—远郊"的生态样带,在6个典型样地选取20个样方进行土壤种子库的采样工作并进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的密度、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差异性明显,除趋势对应分析后分异出典型的城市土壤种子库、城郊土壤种子库、远郊土壤种子库3种类型。从远郊到城区,土壤种子库的密度递增,相似性指数也递增,而物种丰富度却递减。相比远郊地区,城区、城郊区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损失率分别为66.67%、45.23%。城区因城市化水平较高及频繁的人为干扰致使土壤种子库物种呈现匀质化特点,物种多为一年生的耐踩踏草本。城郊区的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但是种子库密度较大,物种丰富,萌发种子中木本植物可观,适合用于进行植被恢复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增加(P0.05),土壤种子库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R)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著提高(P0.05),土壤种子库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显著降低(P0.05);(2)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植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植被密度显著增加(P0.05),植物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大小顺序均为:恢复阶段(Ⅲ)恢复阶段(Ⅳ)恢复阶段(Ⅱ)恢复阶段(Ⅰ)(P0.05);(3)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0~10 cm、10~20 cm和20~30 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其变化范围为259.55~368.32 mg·kg-1.研究表明: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自然恢复有利于改善植被与土壤特性.表4,参21.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高原草原区湿地具有不同于典型湿地的特征,同时还兼具草原的一些特征,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惜物种资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样方调查,以重要值为数量特征,采用指示种分析法和多样性指数测定,对内蒙古高原典型内陆河流——锡林河中游河漫滩湿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锡林河中游河漫滩湿地植被依微地形由高河漫滩向低河漫滩可分为芦苇+羊草,黄花苜蓿+无茫雀麦,灰脉苔草+早熟禾,水甜茅群落,小糠草+蒙古扁穗草等5个群落,以禾本科、菊科、豆科三大草本为主,建群种有别于典型湿地和典型草原群落.(2)植物水分生态类型以湿生、中生为主且无水生类型,具有典型湿地和草原的双重特征;(3)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均匀性和丰富度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多样性和丰富度较草甸草原低但高于典型草原;(4)锡林河河漫滩湿地植物群落是典型河流湿地和典型草原之间的过渡类型.表6,参28.  相似文献   

12.
河北地区黄顶菊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对替代控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种子库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植被更新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001年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河北地区,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为明确其潜在危害,调查了其在河堤与荒地两个典型生境中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生境中地上植被均以黄顶菊最为丰富,频度达100%。河堤及荒地黄顶菊种子总储量分别达12 527和13 947 ind.·m-2,占整个种子库的88.05%及96.32%;黄顶菊种子库与植被间物种相似系数(S)分别为0.55(河堤)和0.40(荒地),属于中等及偏低相似水平。(2)黄顶菊种子多集中于上层土壤中(0~2 cm)中,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土壤中层和下层(2~10 cm)中仍有近50%的黄顶菊种子。(3)在3次取样中,黄顶菊种子主要集中于4月份与6月份采集的土样中,8月份较少。本研究利用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与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两种植物替代控制黄顶菊,分析了黄顶菊对替代控制后的响应,结果发现第2年控制效果优于第1年,其密度、单株结实量、土壤种子储量均极显著低于同期对照(P0.01;)其次,其余生态指标如株高、分枝数、生物量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此利用这两种替代植物可以限制黄顶菊的繁殖与扩散。该研究对黄顶菊的综合持续控制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对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长期施肥对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在安徽蒙城地区的一个长期肥料试验定位监测点开展了相关研究。采用镜检法对旱地土壤表层(0~15 cm)中土壤杂草种子的种类进行鉴定并计数,记录杂草种子22种,隶属15科。不同施肥处理区杂草种子丰富度以NP1/2K区最高(14.7种),PK区最低(10.7种);其中陌上菜(Lindernia procumbens)、栗米草(Mollugo pentaphylla)、醴肠(Eclipta prostrata)、泽星宿菜(Lysimachia candida lindl)四种杂草的种子密度较大,分别在不同的处理区占据优势;从整个试验区来看,烟台飘拂草(Fimbristylis stauntoni)在所有处理中的密度都比较大,处于优势地位。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PK区Shanon-Wiener指数大于其他处理区,但是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低;NPK区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PK、CK区Pielou均匀度指数大于其他处理区。田间杂草种子库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Whittaker指数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半量的P和缺N的影响最显著,缺P次之,缺K和平衡施肥则没有显著影响。Sorenson群落相似性指数和Bray Curtis指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较,长期施用N、P、K肥能显著改变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组成。本研究表明长期平衡施肥处理更有利于维持和保护旱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随林龄的恢复轨迹,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选取以相同方式经营的6个林龄序列(10、15、20、25、30和34年)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α和β多样性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随着林龄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共发现植物32科45属51种,其中灌木层物种有23科33属39种,草本层有9科12属12种.(2)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林龄的变化趋势类似,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20年的林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较为平稳.(3)草本层植被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和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沿恢复轨迹呈下降趋势,且草本层植被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和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林龄红锥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化在扰动后的恢复过程中呈现非线性关系,与传统观点一致.未来该红锥人工林林下植被随着恢复时间会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图4表5参50)  相似文献   

15.
种子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群落的更新潜能和演变趋势.采用种子雨萌发实验,研究香溪河消落带人工和自然恢复模式下消落带种子雨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密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消落带种子雨的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动态有较大差异.其中人工恢复地种子雨包含29种植物,而自然恢复地有36种,组成均以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为主.人工恢复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但优势度指数高于自然恢复地.种子雨的多样性以消落带出露初期和后期为高,中期较低;消落带中上部高于中下部.人工恢复地种子雨月平均密度为150.09(±34.118)粒/m~2,以7月份为最高;而自然恢复地为138.72(±51.298)粒/m~2,以4月份为最高.人工恢复地各水位高度种子雨平均密度为489.60(±31.195)粒/m~2,自然恢复地为445.16(±49.974)粒/m~2,空间分布均以165 m处的种子雨平均密度最高.两种恢复地的地表植物群落和种子雨的相似性较高,其中人工恢复地相似系数略高于自然恢复地.综上所述,人工恢复有效增加了消落带植物群落种子雨的密度,并对种子雨的组成和时空分布产生影响,促进了消落带,特别是消落带下部等难以恢复地段植物群落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外来入侵植物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对土壤种子库群落特征的影响,选取长芒苋不同入侵压力下的弃耕地土壤种子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萌发试验,揭示弃耕地土壤种子库群落对长芒苋入侵的响应,旨在为入侵植物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种子库共计出现30种植物,隶属于17科30属,以一年生草本为主。与轻度入侵区组相比,重度入侵区组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种子密度都显著降低;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对土层深度的响应不明显,且入侵压力与土层深度之间无交互作用。(2)土壤种子库NMDS排序及PERMANOVA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轻度入侵区组与重度入侵区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重度入侵区组长芒苋已在该地建立长久性土壤种子库,影响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种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轻度入侵压力和重度入侵压力均会对大豆(Glycine max)、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碱蓬(Suaeda glauca)3种植物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土壤种子库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俊  白瑜 《生态环境》2006,15(6):1372-1379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表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活性种子的总和。土壤中有活性的种子是植物群落的一部分,是新植株的来源。土壤种子库可以分为瞬时土壤种子库和持久土壤种子库。随着群落生态学的发展,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经成为植物生态学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和分布;(2)土壤种子库的动态;(3)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关系;(4)干扰对土壤种子库的作用;(5)土壤种子库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文章在对目前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方面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土壤种子库在合适的干扰作用下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植被更新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对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幼苗建立限制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公式的取值范围和值域变化,发现它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递增型、递减型和不定型.确定分布区中心或分布式样的中心可用递增型物种多样性指数公式,如Simpson(2),Simpson(3)/Gini,Simpson(5)/PIE,Shannon.Weaver和McIntosh等,据其平均值即可确定分布区中心或分布式样中心.用综合参数d;和Shannon-Weaver指数及其等级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研究了我国裸子植物分布.结果表明,中国裸子植物综合丰度基本上自云贵川西南三省向四周辐射状递减,多样性指数也是自西南或华南向其它地区递减;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但总的是我国东半部较高,热带与温带性质的交汇过渡地带是云贵川三者.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渐伐可为林下更新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对林下植被多样性产生影响。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Rupr.)Rupr.)林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应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原始林为对照,研究不同林龄草类.兴安落叶松渐伐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群落恢复过程中,渐伐林灌木层多桦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草本层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且渐伐林在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中龄林时期,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最低;而原始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一致,均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渐伐林和原始林林下植被多样性指数均在演替中期(中龄林或近熟林)最高,演替前期和后期相对降低。对比灌木层和草本层发现,渐伐林和原始林各龄林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与原始林相比较,渐伐后群落各龄林灌木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及草本层均匀性指数均显著增加,可见渐伐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监测和模拟试验,研究了铁路沿线沙区段3种沙生植物未埋藏直立植株个体的植冠种子库种子的季节脱落动态、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动态及植冠储藏种子的活力和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在风季即将结束生长季即将开始的时候,铁路沿线沙生植物差巴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植冠种子库存留着最多的瘦果与头状花序,表现出将种子的脱落延迟到风季结束及雨季来临时的特点。推迟脱落传播体的时间表现为差巴嘎蒿大于冷蒿(A.frigida)和万年蒿(A.gmelinii),即随着沙丘流动性的增强,植冠种子库推迟脱落种子的程度逐渐增强。(2)植冠种子库对植株周围的土壤种子库起到补充作用,且差巴嘎蒿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的最大补充出现在风季结束雨季开始时期(种子成熟翌年5月)。(3)在风季即将结束雨季即将开始时,差巴嘎蒿植冠储藏种子80%以上具有活力,而冷蒿、万年蒿植冠储藏种子中有活力的种子占比不足20%。铁路沿线沙区段沙生植物的植冠种子库使种子的脱落及对土壤种子库的补充避开风季、迎合雨季,减少了由风季风蚀和沙埋所造成的种子损失,实现了种子的持续供应,同时以这种方式将保持活力的种子延迟至条件适宜时脱落并快速萌发,在一定程度上分摊了种群生存的风险,使种群得以持续繁衍。铁路沿线沙区段沙生植物独特的繁殖对策所反映出的生态功能对铁路沿线沙区段的土壤植被恢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