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老年游客是免费公园游客人群的主要群体,以上海市27座免费公园为例,分析中老年两年龄段游客行为特征,以及其对公园设施服务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结果表明:中年游客具有择园路程范围广,公共交通利用率高,来园频率低,入园时间晚,喜爱亲子活动,停留时间短等特征;而老年游客则表现出偏爱短距离公园,以步行为主,来园频率高,入园时间早,倾向运动健身,停留时间长等特征。两年龄段游客对公园满意度评价总体相近,均认为绿化、卫生状况和安全性,以及景点、厕所和无障碍设施设置是影响游客来园的关键因子,前3项令游客满意,而后3项却达不到期望。针对两年龄段游客不同的行为和满意度特征,对免费公园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绿道是将大量自然、经济、社会的景点、集聚地和示范点连接在一起的,兼具生态、体育、休闲、文化和通行功能的,彰显绿色、智慧、创新、务实和人本理念的线性生态开敞空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后,绿道建设已成为一项全球性运动。绿道建设对促进城市质量提高,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绿道已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我国内地引入绿道的时间较晚,但建设步伐快,发展迅速,尤其是珠三角绿道建设更为迅速。国内外在绿道网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更好地推进我国绿道网建设,提高绿道网管理水平,非常有必要对国际绿道网和我国珠三角绿道网的进展状况进行分析。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绿道的发展历程,并从规划设计、建设实践、科学研究与管理等方面对绿道建设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绿道网建设经验与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绿道网建设对策,主要包括:(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2)加快完善标识系统建设;(3)尽快探讨绿道网经营模式;(4)建立绿道监测与评估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绿道选线方法一直以来都是绿道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点内容之一,以道路空间为基础的研究和实践居多,模型建立也大多依托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和各类设施开展,绿道与绿色开敞空间的关联度不足,缺乏对邻避设施的考虑。依托城市多元资源特征,尝试以蓝绿空间为底,通过建立正负向耦合的综合评价选线模型对绿道空间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结合公众需求、耦合专项空间结构等方式对适宜性空间进行修正,形成骨干型绿道网络布局方案。选线模型综合考虑了正向吸引力因子,并同步考虑了各类邻避设施、人的使用需求,与城市绿地结合性较高,为实现多功能复合的绿道网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广州市滨江绿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城市绿道使用者来源构成,及其使用绿道的目的、方式、频次和时间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道使用者主要是就近常住居民,其使用目的主要是休闲、健身和通勤;使用方式多为散步、跑步、骑自行车;使用频次多为每天1次,其中从清晨到下午18∶00时,绿道主要承担通道作用,而晚上19∶00~21∶00时期间,发挥的更多的是休闲功能;夜晚居民更有时间前往绿道进行散步、跑步等休闲健身活动.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沿线交通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在我国一些中心大城市,道路交通量迅猛增长,交通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交通噪声对道路沿线环境污染的危害,并提出了降噪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治理的方法以及措施:采用多孔隙低噪声沥青路面,设置声屏障以及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降噪声等,  相似文献   

6.
社区绿道作为绿道网络体系的"毛细"组成,分布广泛、贴近市民生活,可缓解城市人口密集和公共空间缺乏的矛盾。构建能够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近自然社区绿道,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自然社区绿道建设的关键是符合地带性植被自然演替规律的绿廊的构建,其合理构建是社区绿道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的保障。然而,目前绿道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主要集中于绿道的规划和设计,针对社区绿道植物配置的研究却未见报道。论文从植物种类统计、植物功能群统计、植物外来种统计、植物毒性统计4个方面调查了深圳社区绿道植被现状,研究表明:(1)调查绿道段植物种类丰富,功能群多样,存在外来种入侵和有毒植物隐患;(2)调查绿道段植被并不切合自然演替早期的植被构成,难以自行向顶级群落演替,后期维护成本高。同时以演替理论为基础,结合社区绿道绿廊植被调查现状,探讨了近自然社区绿道植物配置策略。具体包括4个方面:一是遵循演替规律,逐步提高多样性;二是模拟潜在自然植被,有序推进功能群;三是重视乡土植物,慎用外来植物;四是注意绿廊安全,勿用有毒植物。力求为社区绿道绿廊植物配置提供新思路,为绿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效应,近年来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交通道路沿线土壤PAH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风险防控进行综述。在前人监测PAHs的7个区域中,城市交通沿线土壤大多受到PAHs污染,其中以印度阿萨姆邦污染最为严重,其他地区PAHs质量分数在2.750~4.694 mg·kg-1之间,以4~6环为主,大多占比50%以上。同一地区工业区与交通区土壤PAHs污染较为严重,其含量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和郊区农用地,最高达5倍多;交通燃料与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物是交通沿线土壤PAHs的主要来源。交通道路两侧土壤中PAHs含量随着与交通道路的距离增加而降低,印度北部城市路边1 m处污染最严重,法国塞纳河盆地距交通道路40 m处达到背景值。PAHs经误食和皮肤接触对人体致癌贡献最大,日益增加的交通污染是造成PAHs危害的因素之一,可通过提高油品级别、改进发动机、完善城市交通管理、优化防护林带、修复污染土壤、种植特定农作物对交通道路沿线土壤PAHs进行防范和控制。现有研究虽然分析了交通沿线土壤的PAHs污染特征,但对交通沿线的农田土壤关注较少,其PAHs污染应引起更多重视;且PAHs风险评估有待深入研究,以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该文的结论可为PAHs特征分析及风险防控研究提供基础,为保护土壤环境、控制PAHs风险以及制定生态环境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5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轴线——广深高速公路和广珠高速公路运营前后沿线区域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并进一步对比分析相同功能等级道路的生态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运营后,沿线区域建设用地增加迅速,耕地大量流失且迅速向建设用地转化;(2)公路的建设运营使得沿线区域人工干扰强度加大,景观斑块密度增加、面积减少、斑块形状趋向复杂,景观破碎化加剧;(3)道路途径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原有的景观格局特征是导致道路生态破碎效应差异的重要原因;(4)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效应远大于其对人工景观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市道路降雨径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婧  马琳  史鑫源  华蕾  荆红卫 《环境化学》2011,30(10):1814-1815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研究的深入,包括城市道路在内的路面径流逐渐引起了关注,但是国内对于整个城市路面特征的系统研究较少,仍旧需要大量的相关基础性研究,才能对城市路面径流污染普遍特征做出合理有效的识别和分析.本研究根据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划和道路等级设置采样点,对路面降雨径流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0.
道路建设对成都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胜兰 《生态环境》2014,(10):1622-1627
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覆盖的改变,如城市化和道路建设是导致热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道路属性(道路密度及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运用2012年成都市不同时次(冬夏季)的遥感数据及城市道路交通专题图,运用3S技术探讨道路密度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道路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热贡献。研究表明:(1)成都市热岛效应明显,市区地表平均温度显著高于郊区且热岛强度呈现夏强(3~4℃)冬弱(2.5~3℃)、夜强昼弱的特征。日间城市热岛效应呈现多热中心的分布模式,但冬夏季热岛中心位置不同。夏季日间热中心位于城市的西南部和中东北部,最高可达32.66℃,而冬季日间城市的西南部地表温度较高且热中心主要分布于城市边界地区,地表温度超过16℃。无论冬夏,夜间城市热岛效应均呈现环状分布特征,即从城市边缘到中心,地表温度逐渐升高,夏季城乡地表温差高达4.37℃而冬季达到2.82℃。(2)成都市区道路呈现“圈层型+辐射型”分布模式,道路密度与道路的分布有关,城市南部及西南部的道路密度高于北部区域。(3)无论冬夏,道路密度与地表温度正相关,但两者相关性呈现昼弱夜强的特征,其中夜间相关系数达到0.5左右。对热效应贡献度指数、热单元权重指数、区域热单元权重指数3个指标的分析都表明无论冬夏、无论昼夜,市区分布面积最广的三级道路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热贡献最大,其热效应贡献度指数均在95%以上,其次是二级道路,各项热效应贡献度指数为45%~80%。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未来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并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壤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单位与功能载体,其功能与质量已受到城市化的冲击和影响。由人类活动(如房屋建筑、道路建设等)引起的土壤封闭是城市土壤的一个重要特征。与自然土壤封闭相比,人工封闭土壤严重地阻碍了城市土壤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限制了土壤功能的实现,成为导致土壤质量退化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工封闭对城市土壤功能的影响有利于更全面认识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介绍了城市土壤人工封闭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其与传统自然土壤封闭的异同;综述了人工封闭对城市土壤水分运动、土壤与环境间气体与能量交换、生物多样性与行为以及粮食安全影响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目前城市封闭土壤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个别城市开展过相关研究,且主要围绕人工封闭对城市环境与土壤的表观影响,对封闭后土壤性质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仍很缺乏。未来仍需在更多城市开展系统调查以获取基础数据,需着重研究城市封闭土壤中污染物的赋存、迁移、转化,封闭后土壤碳氮固持能力的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变化,同时要创新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为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旧城区改造,城市地名固有的特性正在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对地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显的必要和迫切。基于WebGIS技术的城市地名信息管理系统,采用C/S与B/S混合架构的技术方法,针对现代城市生活中对地名服务的需求,提供地名信息录入及更新、地名信息查询、地图查询定位、门牌管理、统计与打印输出、系统维护等基本功能,不仅能够开展地名管理的日常业务,而且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公园游客管理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保护公园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游客管理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政府要求公园进一步在财政上自给自足正在制定一个更加完善的管理方法代替单纯地限制游客的数量这种方法鼓励公众参与公园的目标设定和游客满意度评价,并奖励胜任的财务管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村民对村庄绿化的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村庄绿化的供需关系,以期为美丽宜居的生态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运用典型抽样法,在山东潍坊市、临沂市抽取40个代表性村庄,实地调查绿化供给水平,并通过对村民进行随机访问获得有效问卷325份。研究表明:(1)大多数村民倾向于构建休闲游憩性游园和有益于观光旅游的绿化景观,对加强道路绿化、庭院绿化、乡村绿道及游园建设的需求较高。(2)有超过八成的村民对村庄绿化供给水平表示满意;缺乏政府部门的造林绿化资金补贴、缺少绿化规划等技术指导是制约村庄绿化的主要因素。(3)处于不同地形地貌、城镇距离、建设类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村庄以及不同年龄的村民对村庄绿化的认知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加强道路、庭院、水岸绿化,普及农田林网的益处及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性;重点构建休闲游憩型游园与有益于观光旅游的绿化景观;着重解决造林资金短缺及缺乏总体规划的困难,特别是要解决沿海村庄的绿化资金问题,并重点向山地区、工业型村庄提供绿化规划指导。  相似文献   

15.
要保护公园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 ,游客管理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 政府要求公园进一 步在财政上自给自足 . 正在制定一个更加完善的管理方法代替单纯地限制游客的数量 . 这种 方法鼓励公众参与公园的目标设定和游客满意度评价 ,并奖励胜任的财务管理 .  相似文献   

16.
公园游客管理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保护公园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 ,游客管理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 政府要求公园进一 步在财政上自给自足 . 正在制定一个更加完善的管理方法代替单纯地限制游客的数量 . 这种 方法鼓励公众参与公园的目标设定和游客满意度评价 ,并奖励胜任的财务管理 .  相似文献   

17.
铁路和道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本新潟县新潟市越后线沿线土壤和道路粉尘为研究对象,在铁路和道路沿线共采集土壤和道路粉尘样品42份,分析铁路及道路对沿线环境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对城市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探析,为城市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经消解实验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Cr、Co、Ni、Cu、Zn、As、Sr、Cd、Sn和Pb含量,分析新潟市越后线沿线土壤、道路粉尘重金属含量,以及重金属含量在铁路和城市道路沿线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重金属来源进行判别。结果表明,铁路和公路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都有影响。越后线土壤样品中Cu、Zn、Sn和Pb均超出日本土壤背景含量值,最大值分别为背景值的26.5、12.4、11.0和52.7倍,且变异系数分别为139%、67.5%、120%和219%,达到了重度变异程度。道路粉尘样品中除Co和Ni外,其他元素在所有采样点的含量都超过了背景值;Cr、Ni、Cu、Sn和Pb含量随着与铁路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且最高含量基本出现在距离铁路0~5 m范围内,说明这些元素含量受到铁路运行的影响。Cr、Cu、Zn、As、Sr、Sn和Pb含量随着与道路距离增加而降低,且最高浓度基本出现在道路粉尘中,说明这些元素含量受到城市道路运行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Cu、Zn、Sn和Pb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推测其具有共同的污染源。主成分分析表明,Cu、Zn、Sn和Pb在成分1(贡献率42.99%)上正荷载较高,而在成分2(贡献率31.04%)上均为负荷载,在两种成分上的不同荷载表明这4种元素含量同时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系统聚类分析表明,这4种元素在距离为5处被聚为一类,其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b稳定同位素法表明,土壤和粉尘样品中Pb来源为机动车和铁路两种人为源。因此,Cu、Zn、Sn和Pb含量同时受到铁路和城市道路运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西藏林芝巴结巨柏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后巨柏的生长状况及游客行为,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首先对保护区内游客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旅游活动相对集中于较短的时间范围和景区入口处,旅游活动单一.其次,由于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已有较长的时间,结合游客的行为特征,对区内旅游干扰进行了调查.进行保护区土壤调查时将保护区划分为四个样区,并在每个区域内设置对照采样点,对保护区内不同样区的游道两侧不同距离的土壤硬度、含水率、容重及pH值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发现随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将保护区沿主要游道划分为三个样区,调查巨柏受伤害状况,发现游客活动频繁的区域,巨柏受伤害的可能性越大且受刻画等级越高.最后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巨柏受伤害程度的变化趋势与旅游干扰强度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旅游开发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泰安市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文化名城泰安市的实证分析表明,旅游开发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游人密度过大及由此引发的道路高生态负荷和围绕旅游经济活动兴起的服务产业的高强度,声环境、水体环境、生物生存环境和游客感应环境质量的下降是最为直接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干旱区嘉峪关市1986、1996、2006和2010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道路扩展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反映城区建设扩张过程,同时分析了城市景观类型的斑块特征和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嘉峪关市中心城区主干道路扩展显著,城市面积增加明显。1986—2010年间嘉峪关市道路长度增加了100.20 km,城市面积从1986年的2 220.03hm^2增加到2010年的5 048.22hm^2,年均扩张强度指数达5.10%。2)城市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建设用地、城市绿地和水体分别增加了2 003.74hm^2、655.30hm^2和169.15hm^2,未利用地则减少2 828.19hm^2。建设用地和城市绿地破碎度增加,未利用地破碎度减少。3)城市景观斑块类型更趋均衡化,整体景观和异质性多样性增加。4)城市扩张是嘉峪关城市绿地和水体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