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近年来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县(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04年和2010年的遥感监测数据和调查数据,运用生态综合指数法,从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覆被、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环境质量6方面分析三江平原生态环境的变化并探究驱动力。结果显示:(1)三江平原各县(市)生态环境指数变化量为-0.50~2.48,属于无明显变化和略有变化两个级别,其中友谊县生态环境略微变好,其余县(市)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2)三江平原林地、草地、沼泽地面积仍在减少,旱地改水田现象增加,水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土地覆被类型变化的差异使得各县(市)生态环境走向存在差异。(3)水资源量增加是三江平原生态环境状况趋好的主要原因。(4)COD年排放量的变化决定三江平原各县(市)环境污染负荷的增减。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观监测和宏观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三江平原湿地类型与面积、湿地水质、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近5年内湿地景观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三江平原湿地以沼泽湿地为主,部分地区湿地水质受到污染,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2004~2009年,三江平原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各市(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各市(地)为研究单元,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初步判定出各市(地)的生态环境等级: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牡丹江市和黑河市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哈尔滨市、鹤岗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佳木斯市和绥化市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经初步分析,各市(地)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程度不同是其生态环境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程度相差不大的市(地),其生态环境状况的差异主要是由水的丰贫程度和土地退化程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5.
以黑龙江省各县(市)为评价单元,利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对各县(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经初步分析,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生态环境总体保持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受威胁现状及其保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隅,是全国著名的面积最大的自然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经过近50年大面积开发,天然湿地面积约从原来的534×104hm2减少到113×104hm2,仅占本区土地总面积10.39%的现有湿地基本上镶嵌在大型现代化农场群的耕地之中。自然湿地大量丧失,湿地景观破碎化,受到水源不足、水质下降威胁;湿地变成\"孤岛\"。湿地功能退化,湿地植物丰度下降,生物生产量下降,濒危植物增加,濒危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数量逐年减少。湿地资源开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应引起重视。为了改变湿地受威胁、生态与环境退化现状,必须实施湿地恢复、保育工程:即引水灌溉工程、廊道建设工程和关爱湿地工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广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近年的变化趋势,本文采用遥感监测为主、地面监侧为辅的立体监侧技术手段,通过对2004年和2008年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五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发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略有下降,但仍属于无明显变化;并通过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与各评价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全省各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的变化值与水网密度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这两个评价因子的变化值的相关性比较大.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生态环境状况及生态环境受破坏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对全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成果,对全区森林、草原、荒源、湿地、农业等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主要生态问题进行了阐述论述,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建议对策。内蒙古自治区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整体恶化、超势仍在加剧,地带性的草原、荒漠植被均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区土地沙化、砾石化、水土流失、盐渍化、沙丘活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达到1730万公顷。全区草原开垦十分严重,草原面积迅速减少,沙漠面积在扩展 相似文献
9.
以LandsatTM/E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1994年、2003年、2009年莆田市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1994年-2009年生态环境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较为缓慢,生态环境并未遭到显著破坏.生态环境变好与变差的面积相差不多,但变差中级差为2的面积比重相对较大,而变差和变好中级差为3、4的面积所占的比重很小. 相似文献
10.
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较大.基于遥感技术,利用遥感生态指数对郑州市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评价与检测,以对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2006年-2017年,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绿度指标与干度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郑州市生态环境变好的区域占18.43%,生态环境变差的区域占42.54%,变差的区域主要为新建成区,这些区域应是今后生态环境改善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分析三江平原典型的小叶章湿地、玉米地、水稻田、人工杨树林和岛状林土壤中锰(Mn)含量,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Mn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土壤Mn含量范围为107.73~2 798.99 mg.kg-1,平均为403.24 mg.kg-1,处于较低的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中Mn含量差异显著(F=9.272,P〈0.001),表现出岛状林〉人工杨树林〉玉米地〉小叶章湿地〉水稻田的规律;总体上由表层至底层,各层土壤Mn含量表现为玉米地〉小叶章湿地〉水稻田,岛状林〉人工杨树林的规律,表明湿地开发为旱田后,土壤Mn将聚集,而开发为水田后,土壤Mn则流失.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Mn含量与pH呈显著的负相关系(r=-0.279,P〈0.05),Mn与S含量(r=0.383,P〈0.01)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r=0.244,P〈0.05)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有机质(SOM)和有效硫(Sa)含量相关性并不显著.环境因子的改变,可能是通过改变Mn的赋存状态而影响到土壤Mn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集三江平原河流(主要河流和沼泽性河流)水体,利用切向超滤和玻璃纤维滤膜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了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含量、形态和潜在络合竞争能力,以揭示湿地开垦对铁形态和输出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可溶铁和酸性不稳定铁平均含量高达1.16和0.81 mg.L-1,是主要河流铁的重要补给来源,主要输送络合态铁(占可溶铁70.9%)和离子态铁(占可溶铁9.3%).河流中可溶态铁均以低分子量铁为主要迁移形态,在主要河流中低分子量铁占可溶态铁的68.7%,含量为0.13 mg.L-1,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占可溶态铁的82.2%,含量为0.88 mg.L-1;典型性河流中Fe3+含量是主要河流的3.1倍,Fe2+含量相差不大.通过菲咯嗪的配位竞争实验发现,络合态和胶体态铁中也存在Fe(Ⅱ)的结合形态;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络合态铁具有更高的潜在络合竞争能力,更容易形成稳定不易分解的络合态铁.因此,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导致沼泽性河流铁输出的减少,稳定络合态铁输出的减少直接影响铁的迁移距离,对近海铁的输送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三江平原多级沟渠系统沉积物中铁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三江平原典型多级沟渠系统(毛渠-农渠-斗渠-支渠-干渠)为对象,研究了其0~60 cm沉积物全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多级沟渠系统中沉积物的平均铁含量为(3.02±0.10)×104 mg·kg-1,各类型、各等级的沉积物铁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F=6.261,p<0.001),最高值出现在农田斗渠(3.71×104 mg·kg-1)中,而最低值出现在湿地斗渠(2.43×104 mg·kg-1)中.整个多级沟渠系统沉积物各层的铁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F=0.093,p=0.693),但与沟渠相邻湿地同深度土层的铁含量相比,沟渠沉积物0~10 cm层、10~20 cm层分别增加了51.96%、62.22%.铁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迁移性,其最大累积处仅能延伸到第三等级的斗渠中,而非逐级递增.由于湿地保护和气候干热化,现阶段本区含铁径流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沉积物各层铁含量沿沟渠类型和等级的递变揭示了铁输移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5.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and substrate quality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wetland plant root in the Sanjiang Plain, Northeast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itterbag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decomposition of wetland plant root in three wetlands along a water level gradient in the Sanjiang Plain,Northeast China.These wetlands are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C.aa),Carex meyeriana(C.ma)and Carex lasiocarpa (C.la).The objective of our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and substrate quality on decomposition rates in the three wetlands.Calico material was used as a standard substrate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Roots native to each we...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沼泽分布区,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对三江平原进行多次大规模的开垦,这些开垦基本上是天然湿地,从而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使湿地的面积不但减少,其功能不断退化,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现有的湿地,开展受损湿地的生态恢复,战缓和消除导致温地退化因素的影响,实现三江平原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运用Li-6400土壤呼吸配套系统研究了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保留和去除凋落物的土壤呼吸特征,进而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及其与凋落物输入量和环境因子(温度、降水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平均贡献量在-0.21~0.64μmol/(m2.s)之间,贡献率表现为小叶章草甸湿地(14%)人工林地(12%)大豆田(8%)退耕还湿地(-5%).其中,退耕还湿后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表现为负值,减少了土壤呼吸的排放,表明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可能最终取决于凋落物分解与屏蔽作用之间的平衡.除大豆田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均与10 cm地温达到了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另外,降雨的影响与凋落物输入密切相关,表明凋落物除自身分解外,还可能参与到气候变化的生态效应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