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6,16(3):11-11
指导原则: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导原则: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摘自《中国环保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时指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正确履行职能、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曾培炎说,我们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着环境与资源的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将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依靠科技进…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生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海南省建设生态省的社会意义海南建设生态省的核心是指海南省如何发展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人类居住水平、食物水平、工作条件、业余活动场所等)和精神生活条件等及其与保护恢复环境资源协调起来,人类得以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不为一时的或局部的发展而牺牲我们未来生存和发展,或牺牲全局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资源,也不为单纯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发展。而是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以保持和利用海南环境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把环境保护、资源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实现我国中长期环境与资源保护战略目标过程中,环境形势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指出必须通过发展观念、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和政策职能的转变,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委、省政府强调,要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不断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路子,使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认清发展形势,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城市社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城市社会生态环境涉及的生产、生活、物质、能量、文化、信息、时空等诸多因素分为三个部份,即生产位,包括资源条件、生产能力、经济效益、流通能力等;生活位,包括公用设施建设、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环境位,包括资源消耗、污染物负荷、主要环境因子污染水平等。从统计监测的200多项指标中,选择出32项指标,按理想、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全省18个城市的社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文中推荐的评价标准和模式对发展环境科学中的城市生态评价做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核心要点: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成为提升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9.
各省动态     
《绿色视野》2012,(2):5-5
陕西: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陕西省日前提出,要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强化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工作,严把项目准入关,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加强环境保护,并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经济与环保“双赢”之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广大基层环保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大课题。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是实现“双赢”的前提。合理利用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它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资源;但如果不顾及区域环境承载力这个极限,盲目建设过多耗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项目,就会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3,13(4):139-141
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明确提出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建设是西部开发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切入点。加快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大量资金和技术开发西部资源,发展西部经济,从而不断提高西部改善环境的支持能力。因此,小城镇建设既是发展西部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城镇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协调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小城镇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避免走以往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提高小城…  相似文献   

13.
傅威  林涛 《四川环境》2010,29(3):102-109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判断当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关系是建立有效协调机制的关键。本文从发展、机理方法和应用实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关系研究中主要的3类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耦合度定量判断模型(包括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数理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3类模型机理和应用情况的对照分析,总结各自优劣势,并认为具有多情景分析和多方案执行评估能力的神经网络模型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省建设就是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创建环境文明为主要内容,把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结合起来,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结合起来,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控制污染和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真正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环境与资源永续利用,自然生态持续平衡,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 一、建设生态省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我国经济与环境耦合系统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曼菲  关伟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880-882,879
产业结构是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环节,其组合类型与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从产业结构视角研究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可从根本上阐释经济—环境—资源的矛盾。从产业结构的角度阐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含义,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两者之间的耦合度模型,以1996年以来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处于较低层次。产业结构发展程度与资源环境利用的有效性存在密切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环境恶劣,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是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根源。要使贫困地区脱贫,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人口迁移,减少人口压力,使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发展相适宜。通过对云南省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适宜性分析,根据云南省贫困地区的地理区位提出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定位构想。  相似文献   

17.
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环境恶劣,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是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根源。要使贫困地区脱贫,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人口迁移,减少人口压力,使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发展相适宜。通过对云南省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适宜性分析,根据云南省贫困地区的地理区位提出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定位构想。  相似文献   

18.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这一理论。阐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是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只有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务是处理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和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控制环境污染,防止污染恶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保证建设项目按照既定规划要求实现优化选址和合理布局,以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最终要通过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去实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地理学科具备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环境观的优势,本文提出教师可通过善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问题研究”栏目,把握渗透环境观的三个良好教学时机。人类是自然进程演变造化的产物,自有人类以来,人与环境相互依存[1]。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资源,用以生产和生活,并向自然排放废弃物。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索取与排放数量的增加、速度的加快,使得生态环境逐渐出现了许多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应受到科学环境观的正向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