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污泥中重金属的稳定化研究进展与去除方法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十一五"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我国污泥产量也随之大幅增长,污泥的处理处置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土地利用是污泥最终处置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污泥中的重金属成为其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重金属的环境危害不仅仅取决于其总量,更取决于重金属存在形态。目前,Tessier分步提取法作为主流的污泥重金属划分方法,取得了广泛应用,该法将污泥中的重金属分成5种形态,分别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本文以此为基础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的污泥重金属稳定和去除方法的原理及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重金属稳定及去除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超声波去除农用污泥中重金属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的重金属浓度高是污泥农用的主要障碍。为了降低农用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以Cu、Zn、Ni、Pb为对象,研究了超声波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对污泥中重金属有一定的溶出作用。当超声时间为30min时,溶解状态Cu、Zn、Ni、Pb的析出率分别为42.1%、37.5%、12.7%、14.7%;总的析出率分别为52.7%、44.7%、23.6%、71%。其中析出的Pb大部分以胶体状态存在,而溶解状态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他几种金属则以溶解状态为主。 相似文献
4.
动电技术去除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和利用现状及动电技术去除重金属的基本原理,分析动电技术处理土壤中重金属的国内外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情况,对动电技术处理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可行性进行探讨,认为动电技术去除城市污泥中的重金属具有可行性,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6.
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能有效破坏剩余污泥的稳定结构,最大限度地挖掘剩余污泥中的能源与资源,从而提升剩余污泥的厌氧消化效率.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生物法以及组合法,机械法操作简单但初期成本投入较高,化学法效果显著但需要考虑副产物的影响,生物法无二次污染但经济成本较高.对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天津某大型污泥填埋场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污泥经重金属稳定化后进行强度改良,而后资源化利用为路基土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当稳定剂添加量高于1.1%时,所有金属的浸出检出值均低于各自标准限值,实现了重金属稳定化的目标;当按照污泥、素土、生石灰的掺杂比例为10:10:3时,改良后污泥的压实度、最小承载比、有机质含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9.
10.
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城市污水的污泥在农用过程中是否存在重金属毒害,文章系统研究了西宁城市污水的污泥中重金属特征。研究表明:①西宁城市污水的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较我国其他城市略低;②EDTA(乙二胺四乙酸)提取污泥时,重金属的提取率在18%-55%,这部分重金属有可能被植物吸收。③污泥中所含的有机质、氮、磷、钾微量元素及土壤改良剂(有机腐殖质)等成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 相似文献
11.
土聚物是一种新型的无机聚合物,它具有类沸石似的网络结构,其分子链由Si、0、Al等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由于它的渗滤性低,对重金属元素不仅予以物理束缚也能进行化学束缚,因此利用它来固化重金属污染物的效果很好。同时,土聚物的强度又比由硅酸盐水泥制成的混凝土要高许多,因此其固化物还可被应用于道路或其他建设领域。但遗憾的是目前利用含重金属污泥制成土聚水泥的研究还基本属于空白阶段,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了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相比于传统单一生物炭,生物炭复合材料具有循环利用性能更佳、吸附能力更强、修复选择性更广等优点,是一种稳定的、应用前景广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材料.系统性地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炭改性优化方法以及吸附重金属相关机理,讨论了生物炭应用于土壤污染修复领域存在的潜在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生物沥滤污泥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物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和Hakanson指数法对沥滤前后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结果表明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菌)对Cu、Cd的脱毒作用优于氧化硫硫杆菌(A.thiooxidans菌)。沥滤后污泥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能下降91.0%以上,且A.ferrooxidans菌沥后污泥的潜在生物毒性最弱,其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84.75,是生物沥滤去除城市污泥重金属工程应用的适合菌种。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