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与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凤眼莲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现状,考虑到大面积控养的凤眼莲与暴发的水华蓝藻(尤其是产毒铜绿微囊藻)会在湖湾区短期内密集共存的情况,开展了凤眼莲对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生理特性、藻毒素生产与释放影响的研究,另外,也考察了短期共存下藻类营养盐释放与凤眼莲对藻毒素积累的情况.半连续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凤眼莲能够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促进藻细胞的衰亡.虽然凤眼莲未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Ⅱ的电子传递产生影响,但减少了其光合系统中的藻蓝蛋白(PC)含量和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PC/APC)水平,10%和20%水体交换率处理的PC/APC水平第8 d时分别降至相应空白对照的54.93%±7.07%和55.81%±1.97%.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形成了一定的氧化伤害,最终促进其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比活显著下降,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10%和20%水体交换率处理的丙二醛含量第8d时分别升至相应空白对照的2.95倍±0.074倍和2.22倍±0.086倍.凤眼莲通过促进蓝藻的衰亡和分解,加速了营养盐的释放.12 d内,可溶性总氮浓度回升到初始水平,而水体可溶性总磷的释放速度比氮营养盐更快.另一方面,凤眼莲并没有促进铜绿微囊藻毒素的生产,也没有使水体藻毒素含量显著提高.相反,和自然衰减不同,短期内显著促进了水体藻毒素的降解,第12 d时10%和20%水体交换率处理的水体藻毒素分别下降至12.07μg·L-1±0.63μg·L-1和11.36μg·L-1±0.04μg·L-1.而凤眼莲整株的藻毒素短期积累量(FW)仅为5.95 ng·g-1±0.76 ng·g-1.增加水体交换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的伤害,减缓营养盐的释放速度,但对水体藻毒素消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北方"静水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优势种及其环境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大浪淀为例,分析探讨了北方“静水水域”中藻类的优势种及其环境行为,检测结果发现,在大浪淀水体中优势藻类是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以及绿藻门的葡萄藻,而铜绿微囊藻是一种能够产生微囊藻毒素的藻种,微囊藻毒素是一种近年来倍受人们所关注的“促癌剂”。本文还提出了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UV/O3/TiO2耦合工艺反应体系,打破了以臭氧为基础的高级氧化技术臭氧利用率低的技术瓶颈,使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和荧光探针法分析了UV/O3/TiO2耦合工艺的反应机理,明确了臭氧链式反应产生的O2在反应体系内自循环利用是提高臭氧利用率的主要原因。以2,4,6-三氯苯酚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分析初始浓度、接触时间、pH、催化剂投加量等影响因素,对比UV/O3、UV/TiO2工艺的降解效果,显示出UV/O3/TiO2耦合工艺的技术优势。在相同条件下,单独UV/TiO2光催化体系和UV/O3体系对2,4,6-三氯苯酚模拟配水的TOC矿化率分别为12.65%和51.54%,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58,0.1956 min-1,而UV/O3/TiO2耦合体系的矿化率达到82.97%,反应速率常数为0.2893 min-1,耦合工艺的臭氧利用率较UV/O3工艺提高11.7百分点,并且在pH=3~11的较宽范围内有良好的适用性,证明了理论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双酚A(BPA)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EDCs),对人体和生物都存在毒性风险.高级氧化技术(AOPs)因其能产生大量的活性物种来降解污染物,成为目前处理环境中污染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紫外联合过氧化镁(UV/MgO2)体系降解水体中的BPA,并探究了该体系对BPA的降解机制.实验结果表明,UV/MgO2体系能够高效降解水体中的BPA,在1 h内降解率可达98%,体系降解的反应速率对比单独MgO2和单独UV降解分别提高了约48倍和18倍.数据显示在0.5 g·L-1 MgO2浓度下BPA的降解速率最快.水体的pH、不同水体及水体中的不同离子对UV/MO2体系降解BPA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SO42-、HCO3-和HA有明显抑制作用),总体来说,体系的适应性较强.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PR)检测得知体系中存在·OH、1O2  相似文献   

5.
滇池水华蓝藻中藻毒素光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囊藻毒素是水华蓝藻释放的一类毒性很大的环状七肽物质.通过紫外灯和日光照射滇池水华蓝藻提取液,发现溶液中微囊藻毒素均可被降解,且在日光照射下降解更快.同时发现藻毒素的降解程度与色素含量有关.结果表明,色素催化光降解可能是天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去除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高效、低能耗的藻污染控制方法,通过煅烧-沉淀法制备出b-N-TiO2/Ag3PO4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SEM、TEM、XRD、XPS、UV-Vis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整体形貌、表面结构和光响应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①b-N-TiO2均匀分布在Ag3PO4表面,增强了对可见光的响应,并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②b-N-TiO2/Ag3PO4(0.2T/A)复合光催化材料降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细胞中叶绿素a(Chla)的效果最好,其拟一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分别比纯Ag3PO4和b-N-TiO2高2.73和7.72倍,经过8 h可见光催化后,对Chla的降解率为98.1%,且重复利用3次后降解率仍可达85.4%,具有较高的光催化稳定性.③固定化b-N-TiO2/Ag3PO4复合光催化材料对实际地表水中的藻细胞和藻毒素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因此,b-N-TiO2/Ag3PO4复合光催化材料在未来有害藻类污染的水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滇池水体中主要藻种毒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滇池的优势藻种,蓝藻“水华”含有毒素,微囊藻毒素分子量为904,实验中可使小白鼠肝脏充血肿大致死。滇池外虽然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但水体中藻毒素含量还比低,尚不会对动物及体产生大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藻类季节性暴发生长是许多地区水源管理中的难题,亟待研发安全高效的控藻方法。该文以我国水源6种典型藻株为研究对象,包括蓝藻铜绿微囊藻、浮游颤藻、水华鱼腥藻,绿藻普通小球藻、斜生栅藻,硅藻针杆藻,采用准平行光束仪进行50~100 m J/cm2UV-C辐照,研究对于延滞期、低初始生物量的藻类生长抑制效果,分析藻种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50~100 m J/cm2UV-C剂量对于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和针杆藻具有2~4 d生长抑制效果,100 m J/cm2剂量组9 d后Chl a浓度减量37%~60%,对于普通小球藻和斜生栅藻仅有1~2 d生长抑制效果,100 m J/cm2剂量组9 d后Chl a浓度减量16%~33%,对于浮游颤藻无抑制效果且会加速其生长。在生长能力和光合活性两方面,硅藻(针杆藻)和蓝藻(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绿藻(斜生栅藻和普通小球藻)和蓝藻浮游颤藻藻株。  相似文献   

9.
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分别是太湖中最为常见的蓝藻和绿藻.微囊藻在湖泊中形成优势是微囊藻水华发生的重要条件.在模拟太湖水的竞争实验(ρ(磷)分别为0.012,0.112,0.412和1.612 mg/L)中,四尾栅藻均形成优势,而且在稳定期时pH达到10以上.但用0.04 mol/L HCl将pH都降到5.8后,2种藻的增殖都出现明显的变化,在ρ(磷)低于0.412 mg/L时,四尾栅藻优势变得更加明显;而在ρ(磷)为1.612 mg/L时,铜绿微囊藻则形成优势.说明pH对蓝藻和绿藻竞争的影响在不同ρ(磷)的水体中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UV光氧化工艺降解水溶液中阿特拉津(ATZ)的动力学和机理,以及对后续氯化处理过程中溶液需氯量和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的影响规律与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ATZ在不同UV光氧化工艺中的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ATZ在单独UV辐照工艺中的去除效率相对较低;UV/H2O2工艺对ATZ具有相对较高的去除效率,且其去除率随H2O2浓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UV/TiO2工艺降解去除ATZ的效率较单独UV辐照和UV/H2O2工艺低,ATZ在UV/TiO2工艺中的降解与溶液透光率和氧化活性物种(ROS)生成量存在直接关系;UV/H2O2/TiO2工艺中,ATZ的降解速率较UV/TiO2工艺有所提高.ATZ水溶液经不同UV光氧化工艺预处理和氯化处理后,均检出了5种消毒副产物(DBPs),其中三氯甲烷(TCM)和三氯丙酮(TCP)为主要氯化DBPs.本研究表明,在不同UV光氧化预处理过程中,ATZ具有不同的降解路径,进而对ATZ水溶液在后续氯化过程中的DBPPF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藻类污染水体的特征,以铝盐改性的膨胀珍珠岩(mEP)为漂浮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沉淀法制备漂浮型Ag系(Ag3PO4、Ag2CrO4)、氮化碳(g-C3N4)共修饰TiO2的可见光催化材料,用于微囊藻毒素(MC-LR)的原位修复。对光催化材料使用SEM、N2吸附/脱附、FTIR等分析方法进行材料表征。通过研究Ag3PO4-g-C3N4-TiO2/mEP和Ag2CrO4-g-C3N4-TiO2/mEP 2种复合光催化材料吸附过程的反应动力学和光催化降解动力学,探讨2种材料对MC-LR的吸附和光催化降解能力。光催化除MC-LR过程中活性基团贡献率为 h+>·O  相似文献   

12.
铜绿微囊藻细胞培养与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铜绿微囊藻菌CCAP1450/4在室内人工培养的结果表明,较大的无机培养液表面、连续适当光照20uE/(m2·s)及适宜的温度(25℃)有利于该藻菌的生产.通过超声波击碎细胞,离心过滤C18净化柱分离,得到藻毒素.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主峰纯化藻毒素藻毒素在紫外光谱238nm处出现吸收高峰表明,铜绿微囊藻菌CCAP1450/4中藻毒素的主要成分是藻毒素LR.本研究还探索了简便、快速人工培养铜绿微囊藻菌及高效、叶靠分离纯化藻毒素LR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滇池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从滇池蓝藻水华生物量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试验溶液,接种滇池沉积物的微生物,研究其在有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过程.结果表明,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易被生物降解,其降解反应服从方程C=A/(1+Be-Ct).当温度在12~25℃,加入的沉积物量为1~10g时,藻毒素粗提液的平均降解反应速率为3.181.13d-1,平均半衰期t1/2为2.661.27d,且藻毒素的生物降解速度随反应温度和沉积物量的增加而提高.研究结果还表明,生物降解是去除滇池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采取荧光定量PCR技术及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以mcyD基因和PC-IGS基因为靶基因对夏季蓝藻暴发期间海河天津市区段的产毒微囊藻种群丰度和毒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海河天津市区段微囊藻种群丰度具有明显差异性:产毒微囊藻种群丰度为1.16×104~2.48×107copies/mL占总微囊藻种群的4.25%~28.59%.藻毒素含量最高点为8号采样点天津站,每升水体中藻细胞共含毒素195.51μg,除去藻细胞水中毒素浓度为0.97μg/L.总的来说,海河天津市区段微囊藻总基因拷贝数较高,产毒微囊藻丰度在不同采样点间差异较大,影响水体中微囊藻丰度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pH值.海河水体中毒素含量没有超过安全阈值,但是单位体积水体中藻细胞内毒素含量很高,具有较高的毒素释放潜力,可能对下游河口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5.
铁对太湖常见藻类生长及Ca2+、Mg2+离子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对于海水来说,淡水中铁的含量较高,但铁对淡水藻类的生长和营养吸收的影响还少有人进行研究.文章选取太湖水体中三种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小颤藻、四尾栅藻作为试验材料,重点研究培养基中铁浓度对其生长和吸收Ca2+、Mg2+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浓度(30 000 nmol/L)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但对小颤藻和四尾栅藻的...  相似文献   

16.
难降解工业废水中普遍存在的高浓度Cl-影响废水的高级氧化深度处理效果,并产生有害有机氯代副产物。以苯酚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Cl-存在下UV/PDS和UV/H2O2 2种高级氧化技术处理苯酚过程中可吸附有机卤素(adsorbable organic halogens,AOX)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1000,10000 mg/L Cl-),UV/PDS对苯酚的矿化效果优于UV/H2O2,但UV/PDS出水中AOX浓度约为UV/H2O2的10倍;UV/H2O2体系在强酸性条件(pH=3)下更容易生成AOX,而UV/PDS体系的AOX生成量受溶液初始pH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对4种氯自由基稳态浓度的模拟计算发现:随着Cl-浓度从1000 mg/L升高至10000 mg/L,氯自由基总浓度在UV/H2O2和UV/PDS中升高了1~2个数量级,且UV/PDS体系中氯自由基浓度显著高于UV/H2O2,这可能是导致不同条件高级氧化出水中AOX浓度显著不同的原因;同样地,处理含酚实际废水时,UV/PDS体系生成更多AOX,且废水中有机物组成及其结构对AOX生成的影响高于废水TOC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饮用水藻类的混凝去除效果,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单独投加Ca2+、Ca2+与PAC联用、Ca2+与CO32-原位结晶三种方法的除藻效果,并对Ca2+和结晶产物CaCO3的除藻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单独采用Ca2+时,Ca2+在低浓度下对藻细胞具有吸附电中和作用,高浓度时同时还有架桥作用,但两者均无法实现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Ca2+与PAC联用,Ca2+可以通过吸附电中和显著提高PAC的除藻效果,最大去除率可达98.0%,同时Ca2+与溶解性藻源有机物(dAOM)的络合可将残余铝降低50%以上.含藻水中原位CaCO3结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5%,其产物为带正电荷、粒径2~4 μm左右的球型球霰石.球霰石对藻细胞的去除机制包括球霰石与藻细胞的互絮凝,以及球霰石团聚物对藻细胞的卷扫絮凝,同时球霰石还可以作为加重剂促进藻晶产物沉降分离.自来水厂采用CaCO3原位结晶与PAC联用除藻,可望降低PAC投加量和残余铝风险,并解决CaCO3原位结晶导致的浊度和pH偏高问题.研究成果为饮用水除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水体藻类污染与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藻类植物生长于淡水和咸水水体中,种类繁多,其中有毒的有40多种。水体藻类污染日益受人们关注。 近年来,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向水体大量排放化肥、人畜粪便以及含磷洗涤废水等污染物,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得藻类大量繁殖,其中有毒藻类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世界各地都有因藻类污染水体而导致野生动物和家畜死亡及人群的肝损害、胃肠炎、腹泻和皮炎等的报道。 污染淡水水体的有毒藻主要为蓝藻门中的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丝藻、阿氏颤藻和泡沫节球藻等。这些藻类所产生的毒素,按其毒性分为肝脏毒素、神经毒素和其它毒素三类。而肝脏毒素主要由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和泡沫节球藻产生的节球藻毒素组成。近年的研究资料表明,饮水中的藻类肝脏毒素污染可能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肝脏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各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藻类毒素中肝毒素是一类结构相近的环状多肽类物质。它对小鼠、大鼠的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境内调蓄湖库在工程运行前后蓝藻种群的分布情况及其环境驱动因子,于2010~2019年的5~11月对南四湖、东平湖、大屯水库、东湖水库和双王城水库进行藻类和水环境调查.共检出浮游蓝藻44种,其中丝状蓝藻23种.湖泊假鱼腥藻、拉氏拟柱孢藻、铜绿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在各调蓄湖库的检出频次和密度均较高,是主要有害蓝藻种.通过分析各调蓄湖库蓝藻种群的分布特征,发现丝状蓝藻在水力扰动较大水体中的生长优势较为明显,应成为日后调蓄湖库蓝藻风险防控的重点.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广义线性拟合曲线结果显示,总氮、总磷、水温和水深是影响调蓄湖库主要有害蓝藻种生长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氮磷营养盐对于有害蓝藻种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湖泊假鱼腥藻具有良好的温度适应性,在夏初秋末仍能成为优势种,而当水温大于25℃时,拉氏拟柱孢藻、铜绿微囊藻和惠氏微囊藻具明显的生长优势.此外,较小的水深更利于拉氏拟柱孢藻的生长.建议在加强控制湖库氮磷营养盐输入的基础上,在夏初和秋末对湖泊假鱼腥藻进行重点监控,并在高温时期密切关注浅水区拉氏拟柱孢藻的生长情况,保障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20.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氮营养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批量培养试验比较研究了氮限制条件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uosa)和斜生栅藻(Scendesmus obliquus)对氮的生长反应,并应用Monod方程计算了2种藻的营养动力学参数(μmax和Ks). 结果表明,ρ(氮)为0~2.00 mg/L时铜绿微囊藻比增长率快速增长;ρ(氮)为0~4.00 mg/L时斜生栅藻比增长率快速增长. 铜绿微囊藻的最大比增长率(μmax)为0.23 d-1,半饱和常数(Ks)为0.14 mg/L;斜生栅藻的μmax为0.41 d-1,Ks为0.24 mg/L. 根据生长动力学参数可以预测,当氮缺乏时,铜绿微囊藻容易形成优势,当氮丰富时,斜生栅藻容易形成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