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奎屯垦区居民饮用水现状和饮用水与生活污染源基本情况的调查,提出垦区饮用水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染。强调农场应加强家庭院落的改造,使饮水水源远离生活污染源,使卫生设施布局符合卫生要求,以保证居民饮水安全。同时也强调应加强农场饮水卫生知识和水源保护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及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延吉市人口增长,居民供热消耗的煤量相继增加,导致锅炉烟尘排放量增加;机动车数量增多,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本文通过分析延吉市大气环境现状,预测了大气污染物的增加所造成的后果,并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大气污染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综合考虑外界潜在污染源对屠宰厂的环境影响,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及外界潜在污染源的环境影响评价出发,分析污染评价因子的选取、标准值的确定、预测模式的选取和预测结果评价,实例探讨了屠宰厂项目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拟建化工项目未对屠宰厂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TSP是外界污染源对屠宰厂影响最大的污染因子,综合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值和卫生防护距离值得到屠宰厂的环境防护距离为300m。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交通污染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和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加快,交通污染已成为城市乃至全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并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发展。通过对城市交通污染产生原因的系统分析及对身体健康危害的分析,以成都市为例,提出了我国城市汽车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探讨了减少交通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扬尘对大气环境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何建  肖保平 《四川环境》2002,21(3):68-71
本文论述了成都市扬尘污染现状并统计了成都市扬尘排放量,说明成都市扬尘污染相当严重,已成为影响大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扬尘管理和治理应成为大气环境管理和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哈密矿务局大气环境背景值,污染现状及重点污染源的分析,指出大气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指明了哈密矿务局大气污染的控制前景。  相似文献   

7.
AERMOD模型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例,对AERMOD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进行讨论。根据2007年1月~12月达州市地面和高空气象数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形资料,应用AERMOD预测模型建立了空气扩散模型,对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与评价。结果表明:AERMOD空气扩散模型实现了评价区域二维地形向三维地形的可视化转变,预测浓度分布能够反映出污染源分布和气象场变化以及地形等对大气污染物迁移和扩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按照HJ 2.2—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要求,以某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为实例,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了梳理。首先利用AERSCREEN模型估算出各主要污染物的最大浓度占标率Pmax,并以此判定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其次进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调查及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最后提出环境监测计划。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大气环境污染是影响面最广,对人群的损害也是最直接和不可避免的污染类型.以湘潭县某新建炼锌厂工程项目为例,根据该项目区的气象环境概况,依据环评导则选取对应的大气扩散模式及恰当的有关参数,预测分析工程运营后污染源薰烟小时地面的贡献浓度,并利用预测结果分析了在熏烟情况下各污染物异常排污时,氨气对2000m处居民有严重影响,粉尘、SO2、烟尘主要表现在对工业区周围100m的影响,可见对工业区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HJ 2.2—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是HJ 2.2—2008的修订版本。文章依据HJ 2.2—2018,从评价等级判定、评价范围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调查、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等评价步骤入手,对比分析新旧导则下天然气长输管道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差异。对导则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长距离线性工程可按省市行政区域或其他方法分段进行达标区判定;对于二、三级评价等评价等级不高的项目,可简化等级判定对基础资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数学的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毅 《四川环境》2012,31(3):61-64
鉴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运用模糊数学方法,选用SO2、NO2、PM10作为评价因子,参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通过计算污染因子权重分配系数和隶属度对乌鲁木齐市2004年至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给出客观的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总体大气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三级),但空气质量在逐年好转,SO2和PM10依然是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的制约因子,且NO2的权重在逐年上升。模糊综合评判考虑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模糊性,根据污染物浓度对各级别的贴近度考察污染物的级别,评价结果比较直观,可以细致准确的评价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基本可以反映环境空气污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期间,昌黎县采取多项措施进行环境空气综合整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还存在绿化水平低,废气处理设施落后,机动车尾气污染,城市建设带来的扬尘污染以及环保机构监管力量薄弱等因素。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针对上述问题从提高绿化水平,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源治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扬尘污染,加强环境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验证污染减排成效,创建污染物排放量、浓度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性,分析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响应机制;引入定义减排率与浓度降低率,创建相关性,更能真实反映减排成效。对加强环境管理、削减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具有现实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选择实验法的理论基础,运用该方法对湘江水污染治理中居民的支付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推断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后湘江流域水质好转带来的环境价值。选择在湘江流域的八大城市布点,获取了587份居民的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得到如果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彻底解决湘江重金属污染问题,水质完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标准,湘江流域居民总的支付意愿为1074亿元。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限期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为主题,针对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阐述做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对策和环保部门如何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以期使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苏州近十年的大气环境数据的分析,描述出其发展趋势,并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中心的完善和促进苏州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途径,即以"城市布局、产业能源结构、交通设施与工具、区域合作"为改善与建设主架,各层次、多方位有机协调提升苏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从而推动苏州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升苏州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水质基准与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是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随着我国水环境形势的变化和管理目标的改变,为准确、客观地反映我国当前的地表水环境状况,强化水污染防治,有效引导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方向,提高水环境管理的效率,要求基于水质基准研究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以满足新的管理需求。预测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到约6.8万亿,为达到修订《标准》后的目标,我国水污染防治至少需投资2.04万亿。另外,修订《标准》,将带动工业和城镇水污染防治投资超过一万亿元,能够加快环保产业的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水质基准与标准对环保产业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将在我国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科技进步促进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the residents depends on their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ence, it is important for scientific and policy experts to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erception of local residents. Owing to the richness of natural resources, Hancheng coal mine areas are abound in heavy industri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serious and typical in this area, thus, the residents are anxious about their health. Using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surveys the perception of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coal mine area.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were analyzed by the Rank Sum Test. The results were: (1) the majority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coal mine area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The perception order of pollution severity is: air pollution?>?noise pollution?>?sanitation?>?water pollution. The residents think that pollu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coal processing. Hence, coal mining is not the main reason of the pollution in the coal mine area. (2) Age and length of residenc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perceptions of air, water, and noise pollutions; whereas educatio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perceptions of water and noise pollutions, as well as sanitation. This phenomeno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various cultural groups having varied perceptions o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addition, proximity to mine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perceptions of water and noise pollution.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al and social factors on the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gives suggestions o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