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调研长江、黄河流域全新世古洪水研究相关文献,开展了两大流域全新世古 洪水发生频次空间对比研究。现有资料表明,两大流域全新世古洪水在6000 a BP 以前发生较 少;6000—4000 a BP 古洪水频次上升,在4000 a BP、3000 a BP 前后均出现一个洪水多灾期; 3000 a BP—1000 a BP 两大流域古洪水记录频次呈递减趋势;1000 a BP 以来,两大流域整体上 表现为递增的趋势,而值得注意的是1000 a BP 后,两大流域古洪水记录频次呈现出反相位变化 的趋势。与太阳活动记录对比,发现两个流域洪水发生均与太阳活动相关,但是两个流域洪水 发生对太阳活动的响应相反,长江流域在太阳活动较弱的时期,洪水多发,而黄河流域在太阳 活动较强的时期,洪水多发。  相似文献   

2.
西南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西南地区石笋、泥炭和湖泊沉积物等自然记录恢复古气候的其本原理,概述了西南地区全新世(近万年来)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鉴于西南地区古气候研究的现状,未来应着重加强三个方面的研究:1)加强石笋、泥炭和湖泊沉积物等代用指标记录气候变化的机理研究,建立更为有效的古气候定量/半定量重建方法;2)加强高分辨率、多指标的综合对比研究,揭示重大气候变化事件(如8.2 ka事件4、.2 ka事件和小冰期等)的性质及其对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3)加强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对比研究,为揭示气候变化驱动力和合理预测西南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海 《地球与环境》2001,29(2):9-16
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是古气候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恢复中国全新世气候做了重大贡献。中国地形地貌复杂 ,又处在具有复杂时空变率的东亚季风控制范围内 ,这使得不同的研究工作者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比较统一的意见是 :中国全新世始于约 10 .5kaBP ;在约 9~ 8kaBP左右为一段降温期 ;7~ 4kaBP为一段温暖期 ,通常称之为全新世大暖期 ;大约 3kaBP左右开始降温 ,至近代才又升温 ;约 130 0aA .D .左右进入小冰期 ,到 185 0aA .D .左右结束 ,其间又有几次比较明显的温度振荡。 185 0aA .D .至今为温度的上升期。对于气候变动的驱动因素 ,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从长时间尺度看 ,太阳辐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全新世环境演变(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塔里木河泛滥平原典型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化学元素的变化和沉积相特征的研究,并结合^14C测年、揭示了本区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规律,本区全世以来的多风、高温、干燥的气候形成是以全球气体波为背景,叠加内陆干旱封闭贫地影响而成的,但在干燥气条件下曾有过几次空气湿度较大的偏湿期,本区沉积相主要以充冲积作用形成的粘土层和风力作用下的风砂层为主,剖面中的亚粘土与现代河流相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5.
全新世暖期我国土地利用的格局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依据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对全新世暖期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北旱作南稻作为当时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水稻种植北界达到35°N,较现今北移了2~3度,北方旱作相应向北扩展到现今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的内蒙古长城地带及西北的甘青地区,其中粟是最主要的旱作栽培作物。全新世暖期时旱作北界沿线的降水较今高100mm左右,稻作北界沿线降水较今高100~300mm左右,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今高100~200mm;伏旱区与副高北界北移了2~3度。暖期对我国农业发展有利。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区,重建该区全新世降水对理解过去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三江源地区降水重建以单点为主,难以反映整个区域降水变化。本文通过利用下大武剖面化石孢粉记录,同时搜集该区6处化石孢粉点数据,运用转换函数法和点阵成面回归模型重建三江源地区全新世降水变化记录。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全新世早中期降水高于现代年平均降水,全新世晚期降水开始下降。降水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2.0~6.5 ka B.P.降水波动增加;6.5~4.0 ka B.P.降水波动下降;4.0~0.5 ka B.P.降水波动幅度较小,与现代基本持平,变化幅度不超过100 mm;降水极端期为12.3 ka B.P.降水最少,较现代低90 mm左右;6.5 ka B.P.降水量达到最大值500 mm左右。本研究提供了三江源地区全新世降水变化记录,为研究三江源地区长尺度降水变化规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塔里木河泛滥平原典型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化学元素的变化和沉积相特征的研究,并结合~(14)C测年,揭示了本区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规律,本区全新世以来的多风、高温、干燥的气候形成是以全球气候波动为背景,叠加内陆干旱封闭盆地影响而成的。但在干燥气候条件下曾有过几次空气湿度较大的偏湿期。本区沉积相主要以河流冲积作用形成的粘土层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风砂层为主,剖面中的亚粘土与现代河流相特征一致,剖面中风砂土与现代流沙性质趋同。全新世以来本区共发生3次明显的河流泛滥期,可以同全新世以来的间冰期对应。  相似文献   

8.
腐殖化度作为气候代用指标首次用于我国泥炭的古气候研究 ,较好的记录了红原地区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对红原泥炭14 C测年和腐殖化度分析 ,获得了距今 12 0 0 0年较高分辨率红原地区气候变化记录 :11.815~ 10 .9kaB .P .,气候干冷 ;10 .9~ 5 .6kaB .P .,气候湿暖 ;5 .6~ 3.9kaB .P .,气候干冷 ;3.9~ 1.7kaB .P .,气候干冷、湿暖波动 ;1.7~ 0kaB .P .,气候干冷。总体而言 ,大约 5 .6kaB .P .是红原地区由早中全新世的湿暖气候向晚全新世干冷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同时 ,红原泥炭记录的降温事件在北半球具有普遍性 ,反映了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全新世是距离人类最近的间冰期,其气候变化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中国东亚季风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对于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地处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过渡区的贵州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九龙池湿地冰蚀湖相沉积JL15柱芯样品剖面孢粉、烧失量、碳氮含量的分析,结合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结果,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序列。结果表明,梵净山地区全新世以来经历了冷干期、过渡期、暖湿期、暖干期和冷干期5个阶段,其中第Ⅲ阶段(8. 0~4. 6 cal ka BP)可能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总体而言,全新世早中期由干冷转为暖湿,后期气候逐渐转为寒冷干燥,但存在变暖的趋势。JL15柱芯共记录了全新世以来5次较明显的降温事件:2. 6、3. 4、4. 2、9. 4和10. 0 cal ka BP,其中与北大西洋浮冰碎屑(IRD)事件有联系的是4. 2和9. 4 ka事件。与西南地区其他气候记录相似,梵净山JL15柱芯所反映的冷事件与IRD事件存在一定联系,但也存在差异性,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驱动机制的复杂性有关,需要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重庆地区黑风洞石笋HF01的~(230)Th年代数据、灰度数据、氧同位素数据和Fe含量数据,重建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全新世季风变化历史。结果显示石笋HF01的灰度值主要响应东亚季风变化,石笋灰度序列能够记录东亚全新世季风气候变化历史,即全新世早中期东亚夏季风增强,在6 ka B.P.以后季风逐渐减弱。石笋HF01的灰度序列清晰地记录了一系列的Bond事件,显示石笋灰度值对气候环境变化敏感,是可靠的气候环境信息载体;也进一步证明东亚季风不仅受太阳辐射驱动,还受高纬地区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影响。石笋HF01灰度序列功率谱所呈现的55 a周期与太平洋数10 a尺度涛动(PDO)的50~70a周期一致,45、25、23、22、18、12 a周期接近于太阳活动周期,说明在数十年至百年尺度上东亚季风可能受太平洋涛动和太阳活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物质代谢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的线性经济生活模式导致人类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因此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物质代谢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文章从三方面对国际上关于物质代谢研究进展做了阐述:①物质代谢的研究背景;②物质代谢的基础性研究,包括不同层次的物质代谢吞吐量的研究和物质代谢定量分析方法的探讨;③物质代谢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自然环境效应和可持续发展与物质代谢作用关系的讨论。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除了要进一步完善物质代谢研究方法和模型外,还应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尺度、政策和行为、生态环境效应等角度对物质代谢进行拓展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陇东高原全新世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辐射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泾河上游陇东高原两个全新世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剂量率的分析,发现全新世剖面中剂量率值的变化分别受到了沉积粉尘物质组成的变化和易淋溶元素迁移的影响。前者对剂量率的影响非常微弱;后者的影响相对较大。同时剖面内部剂量率的绝对值变化较小。Fe/Al值的变化也表明了整个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中沉积粉尘的物质组成变化极小,指示了研究区域沉积物源在全新世近万年时间尺度内是相对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流域土壤侵蚀是流域水文—气候—生态的集中表现之一,对生态、环境等有着重大影响,重建过去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对理解区域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黄土高原西南部高山湖泊——六盘山天池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基于XRF岩芯元素数据分析,结合可靠的AMS 14C年代序列,重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六盘山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变化记录.结果显示:5570?—?1600 cal BP,流域土壤侵蚀整体较强,侵蚀强度逐渐减弱,其主要受控于降水变化,也受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晚全新世气候逐渐变干,1600 cal BP之后的侵蚀强度整体弱于前一时期,此时段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加剧了流域的土壤侵蚀.太阳辐射可能是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初始驱动力,ENSO通过驱动亚洲季风变化影响区域降水,进而直接影响流域土壤侵蚀的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扬尘污染较严重和扬尘污染源的特殊性,人们提出了二重源解析技术,解决了源解析计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扬尘和其他它单一尘源类的共线性等问题,但在该技术的应用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对二重源解析技术的原理、存在缺陷以及相应的改进、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为环保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被学者们逐渐熟悉并加以研究,二十多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现状作以陈述,对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整体性研究、区域性研究、扩展性研究三个方面作了学术回顾。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绿色建材的基本概念与评价方法,介绍了绿色混凝土、绿色墙体材料、绿色涂料、相变储能建筑材料,认为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技术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今后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的主要前提首先是提高政府、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其次要健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