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压输变电工程的电磁影响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500kV高压输变电工程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测试,提出了减缓高压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建议,以实现输变电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认识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结合输变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践,从输变电环评的法律、法规出发,阐述了输变电环评工作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输变电建设项目环评中应执行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与清洁生产、规划相符性、环境功能区划、公众参与等“6+2”原则,并结合实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意的环境保护目标、公众参与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正确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电厂烟气脱硫(FGD)系统的事故停机和其它花费大的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或者至少可以减少。早期的 FGD 系统经常面临由于腐蚀,结垢、控制和机械设备的故障以及其它问题等引起的利用率下降。近年来,进一步注意设计细节,以及进行设备和材料试  相似文献   

4.
高压输变电设备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分析了无锡、北京、长沙、徐州、扬州等地高压输变电设备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并提出了减轻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输变电工程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我国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分析了输变电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环境影响,提出了输变电工程各阶段环境保护措施,对今后进一步做好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烟气脱硫系统的腐蚀与防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玉昆 《化工环保》1997,17(1):16-18
介绍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系统腐蚀的主要部位,产生腐蚀的原因及主要的防腐措施,防腐措施包括:用合金材料、玻璃纤维及增强热固性树脂材料制造设备;用橡胶、陶瓷等材料作衬里;控制烟气温度在露点以上等。  相似文献   

7.
高压输变电项目的电磁环境管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高压输变电项目的电磁污染特点,简要分析了高压输变电项目环境管理中存在的法规、标准不健全和纠纷较为集中等问题,根据江苏省目前的管理现状,对于输变电建设项目管理提出污染控制措施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输变电环境影响评价及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的实践,从输变电环境影响评价及竣工环保验收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法律、法规出发,分析了输变电环境影响评价及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的要点,包括敏感目标调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声环境评价重点、公众参与等,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针对输变电环境影响评价及竣工环保验收工作更加科学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场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场的研究,讨论了高压输变电工程产生的电磁场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了降低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场影响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废旧棉花为主要原料,改进旧工艺,利用碱醚同釜法,设备简单,腐蚀低,投资少,试剂利用率高,产品取代度好,是利用废旧资源进行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电除尘设备在减少工业粉尘排放量、降低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及环保要求的提高,保证其安全、稳定、经济、节能运行成为火电厂环保工作重点。对北仓电厂三期2×1000 MW机组电除尘电场供电方式优化、电除尘振打方式优化、电除尘闭环控制技术、电除尘高频电源技术、电除尘灰斗、瓷套蒸汽加热技术组合集成应用进行了研究,在确保除尘效率达到要求的情况下,降低运行电耗。相关的电除尘深度节能技术成果在国内同类型设备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磷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其主要控制因子是磷。在分析磷污染的污染状况,污染源的基础上,介绍了防治对策,采用低磷循环冷却水处理剂,减少磷排放,是防止工业磷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The corrosion layer on steel surfaces that formed after exposure to 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 (WIPP) brines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was characterized for chemical composition, thickness and phase compositi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rrosion layer was determined both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by chemical analysis of acid solutions used to remove the corrosion layer. Atomic force microscopic (AFM) images indicated that the brine-corroded surface layer shows extensive granulation along the contours of the steel surface that is characteristic of sharp polishing marks. The corrosion layer seemed to be porous and could be dissolved and detached in dilute hydrochloric acid. The corrosion layer appears to be composed of iron oxides with some ionic substitutions from the brines. The 77 K M?ssbauer spectrum recorded for iron powder leached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indicated the corrosion layer was comprised principally of green rust.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目前国内城市电网建设的现状,对城市220 kV和110 kV输变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输变电环境影响特点,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以解决城市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某石化企业内浮顶罐为实例,根据AP-42公式,从浮顶罐结构、油品性质、周转量及环境因素4个方面对内浮顶储罐的VOCs排放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浮盘缝隙损耗和挂壁损耗是内浮顶储罐VOCs排放的主要来源;浮盘构造、周转量、罐壁锈蚀程度及边缘密封形式是内浮顶罐VOCs损耗的主要影响因素;罐漆颜色、储罐直径、油品种类及储液温度为次要影响因素;固定顶支撑柱数量、环境湿度及环境风速对储罐挥发损耗的影响较小。针对分析结果,提出降低储罐VOCs挥发损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刚 《化工环保》2014,35(3):235-239
简述了炼油装置区恶臭污染源的主要分布、恶臭气体组成和排放规律,介绍了恶臭治理的基本方法。通过治理实例,重点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吸收法、燃烧法、生物法和吸附法等恶臭治理技术的优势和相对不足,并对恶臭治理应用技术方案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气铅浓度水平与污染源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和评价了我国大气铅浓度水平、大气铅污染源的主要类型和排放特征,对今后我国大气铅污染发展趋势进行了说明.汽油无铅化以后,我国城市大气环境中的铅浓度有所下降,一般不超过国家标准的限值,但农村地区大气铅污染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涉铅工业排放、燃煤排放和汽车尾气是大气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大气铅污染源涉及行业和部门庞杂,伴随着铅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引起能源消费急剧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回顾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综合分析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对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火电行业的污染现状做了具体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脱硫废水生化处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电厂烟气脱硫过程产生的废水中污染物主要包括悬浮物、过饱和的亚硫酸盐、硫酸盐以及重金属等,燃煤电厂烟气系统增设脱硝装置后,进入脱硫废水的氨氮、总氮含量急剧增加。通过对国内外多个电厂的脱硫废水处理系统运行情况的调研及分析,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废水脱氮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对火电厂液氨贮存风险评价中的三类典型事故(化学爆炸、管道泄漏和贮罐整体破裂)影响范围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某火电厂2×1000MW机组为例,当发生化学爆炸事故时,爆炸冲击波损害等级1、2、3、4的影响区域半径分别为78.3、156.6、391.5和1044m;管道泄漏和贮罐整体破裂所引发的中毒事故中,后者对环境的影响较大。若事故发生后10min内得到有效控制,则在F大气稳定度、1.5m/s风速条件下,贮罐整体破裂半致死浓度的影响区域半径(r值)为344.6m,大于管道泄漏r值(205.8m);若事故发生后不考虑控制措施,则在F大气稳定度、1.5 m/s风速条件下,贮罐整体破裂半致死浓度的影响区域半径r值为561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