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绿色视野》2013,(2):27-31
为了解绿色信贷之路究竟经历了一番怎样的征程?本刊记者赶赴安庆、铜陵探究两地的模式与内涵。铜陵企业环保表现决定贷款信用铜陵,皖江工业重镇。去年7月,铜陵市环保局联手铜陵银监分局、人民银行铜陵市中心支行出台《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通过金融机构信贷的杠杆作用,建立绿色信贷动态管理制度,对未批先建、  相似文献   

2.
《绿色视野》2013,(2):35-37
很显然,在仅有缺乏刚性可操作性的一纸《意见》前提下,大面积推进绿色信贷还面临着不少制度性和技术性的困难。当务之急是如何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政策激励机制,加大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考核力度。环保部门如何与银监部门联手建立让金融机构更容易操作,人民银行更容易监督,进而让政策威力落到实处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操作细则?记者为此走访了部分业界  相似文献   

3.
绿色信贷是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出台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旨在利用恰当的信贷政策手段支持节能环保项目与企业,引导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环境风险,履行社会责任,并以此降低信贷风险。《意见》规定,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查处未批先建或越级审批,环保设施未与主体  相似文献   

4.
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机理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特殊属性、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和驱动力的转变分析,给出了市场导向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进度紧迫性、社会实用性、市场导向性及双重外部性等特殊属性,需借助市场机制来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市场导向下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就是要借助市场机制来优化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其中,市场供求机制有利于释放绿色技术创新要素的供需信号,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的价格机制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价值实现。最后,结合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践提出6点建议:以解决突出矛盾为导向,精准设计市场规制措施;以优化顶层设计为起点,实现多主体协同发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绿色产业专利战略;多管齐下促进绿色消费,引导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完善绿色标准和标识制度,倒逼绿色技术升级;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提高市场规制效率。  相似文献   

5.
张蓉  罗维之 《绿叶》2012,(7):47-50
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和社会风险同样可以转化为信贷风险,影响金融机构声誉和资产。因此,绿色金融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也直接关系金融机构的良序发展。因为,可持续项目不仅有很好的商业可行性,并且在市盈率方面具备长期绩效优势,其将为金融机构提供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6.
蓝虹 《绿叶》2012,(7):51-55
由于很多乡镇企业属于"十五小"、"新五小"、"新六小"等污染型企业,而它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小金融机构和信用社,如何防止污染型乡镇企业危害生态环境,保护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安全,成为农村绿色信贷面临的挑战。从农村绿色金融实践看,发现和建构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绿色产业,制定引导资金流向这样的产业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孙轶颋  李琳 《绿叶》2012,(7):41-46
中国银行业在制定绿色信贷具体政策、开发绿色信贷产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境外信贷环境和社会风险、加强绿色信贷国际合作方面仍有较大不足。对此,中国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如将绿色金融纳入银行业发展战略、遵从或借鉴国际先进行业标准等,进一步推动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绿色信贷引导资金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流向技术先进的新兴部门过程中,是否会倒逼重污染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9—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绿色信贷指引》的发布对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会显著抑制重污染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主要是通过长期债务融资约束及股权融资上升来抑制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的,而企业利润提升却有利于其技术创新;绿色信贷对大型及民营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效应显著,但对小型及国有重污染企业的影响却不明显;此外,绿色信贷政策对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效应长期存在。本研究对于发挥绿色信贷政策的资源配置作用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同时也为绿色信贷政策的持续改进及其配套政策的及时跟进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9.
绿色信贷是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从源头上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出台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旨在利用恰当的信贷政策手段支持节能环保项目与企业,引导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环境风险,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关霖 《环境教育》2010,(4):49-52
<正>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以经济杠杆来促进环境保护正在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际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的理念相当普及,诸如,绿色车险、绿色旅游保险、二氧化碳抵押贷款和绿色账户等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推出,绿色金融已经从理念、策略和产品创新等各个层面嵌入银行金融机构,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在我国,也不乏环境经济政策的成功先例,如环境财政援助补贴政策、环境税收政策和环境收费政策等。2007年7月30日,国家环保总  相似文献   

11.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to mitigat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by reining in credit loans to companies and projects with po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both at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is not fully implemented. The wide-ranging impact on high-polluting and high 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 vague policy details unclear implementing standards, and lack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r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en credit policy in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actice at local level (Jiangsu Province) is more practical by integrating green credit policy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ating system.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outlined to improve China's green credit policy.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识别、量化和评估绿色信贷的成本与收益,本文从银行和社会两个角度,梳理绿色信贷的直接(间接)成本和直接(间接)收益的类型和内涵,提出全面核算绿色信贷成本与收益的一般框架,以我国21家主要商业银行2013—2017年绿色信贷实施情况为例探讨了该框架的可行性。依据该核算框架对银行的直接成本和收益、社会的直接收益进行了定量核算,对银行的间接成本和收益、社会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社会间接收益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商业银行施行绿色信贷能带来利润;近半数银行的绿色信贷项目收益率在全行信贷项目平均收益率之上;核算期内绿色信贷节能减排的环境效益累计达1.03万亿元,平均每万元绿色信贷投放带来253元环境效益。本文为实现绿色信贷影响的综合分析、绿色信贷环境外部性内生化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政府和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国家为了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各地政府及各级商业银行相继出台了多项措施,来帮助小企业融资。其中部分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无形中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通过分析国家出台的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分别从不同角度就如何加强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财务状况披露不公开、不透明,债务风险急剧扩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各地方政府应将融资平台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债务情况,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建立地方投融资平台信用评价方法,使得投融资平台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环保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调研"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11—2017年环境经济政策出台情况,并开展评估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环境经济政策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尤其在财政奖补方面占绝对优势,但各省市差异较为明显,且区域层面联动政策相对欠缺。在此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及污染防治协作深化需求,建议在环保基金、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信用体系等领域率先开展区域联动试点,并从机制、法律、技术等层面给予保障,探索形成区域环境经济政策共商、共享、共赢模式。  相似文献   

16.
绿色消费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目前我国绿色消费意愿正不断上升,绿色产业迅速兴起;从市场机制来看,绿色消费通过供求关系变化影响经济绿色发展。特别是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以更大力度在更广范围推动绿色消费正当其时。分析发现,影响绿色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观念,以绿色标准和认证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税收和绿色激励机制为代表的公共政策以及绿色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当前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和意识仍旧淡薄,公共政策制定仍不完善,在引导绿色消费方面的作用仍旧较弱,同时还存在绿色产品供应不足、绿色技术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绿色消费理念向实际绿色消费行为的转化。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推动出台绿色采购法、扩大绿色消费品的财政补贴范围、扩大开放等方式推动我国消费向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环境风险事故频发。与此同时,公众对于美好环境的需求日益提升,公众与专家和政府之间的风险判断差异是不同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为识别公众环境风险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11种环境风险的客观风险水平和公众感知到的风险影响度、场域了解度、政府信任度、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对公众风险接受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经济水平、风险影响度、场域了解度、政府信任度均直接影响公众的风险接受度;客观风险水平则通过风险影响度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风险接受度。因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偏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我国除了通过更严格的风险管控手段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外,还需要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生态科普等方式增强公众对风险场域的了解度和对政府的信任度以提升风险接受能力。  相似文献   

18.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认为,空气污染会导致人口流出。然而,本文以城市雾霾数据为例,分类别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后发现,空气污染会促进百强城市的人口净流入(形成拉力效应),非百强城市的人口净流出(形成推力效应)。拉力效应与传统的城市发展理论不符。本文认为,当城市间收入差距过大时,流入居民会形成高水平的收入预期,促使其愿意承受更严重的空气污染,该预期可量化为空气污染的拉力效应。据此进一步研究收入水平对推拉效应的调节作用发现,随着收入水平上升,其能放大百强城市的拉力效应和非百强城市的推力效应,即进一步促进百强城市的人口净流入和非百强城市的人口净流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百强城市和非百强城市分别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科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推进企业环境保护信用等级管理,滨州市环保和监察部门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并向所辖县区下发文件专门部署,结合日常执法监管对市控以上企业从环保专项行动、排污情况、污染事故、治污设施、排污费和行政处罚、环境安全、建设项目、环境信访八个方面综合评定信用等级,实施有针对性的环境监督管理,有效解决了执法成本高、执法人员不足的问题,使有限的执法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优化配置,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环境行为,实现了引导企业自主守法和提高执法效率的双赢。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 credit risk identific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examine the credit status of 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EPC) project clients (i.e., energy-using companies) in China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The model is verified with data from 120 listed companies at different times. Study shows that lack of credit is one of the main obstacl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EPC project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lack of credit among potential clients in China. The credit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EPC projects in terms of credit risk identification, including redundant information and indicators, and unclear decision rules. Credit risk identification indicators of clients are dynamic.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help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ESCOs) determine the credit status of clients, facilitate cooperation between ESCOs and clients, and help explain the various dynamics of clients’ credit risk identification indicators over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