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城市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世界性城市灾害的加剧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它也是城市化过程的产物。如何协调城市化过程与城市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已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在综述了中国城市灾害及其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薄弱环节的综合分析,依据作者提出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就中国城市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对策提出了3条政策建议:即完善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信息保障机制,特别是灾害预警体系、信息共享体系和信息公开机制;加强城市综合减灾能力的建设,特别是明确城市建设中减灾工程与非工程设施投入的固定比例,完善减灾教育宣传体系和综合灾害应急响应的科技平台体系;建立城市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范式,特别是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中综合减灾规划的改进和完善,加快拓展城市企业灾害保险与再保险和发展适应城市灾害风险的“安全社区”范式。 相似文献
2.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目前国际上防灾减灾和灾害管理较先进的措施和模式,是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全灾害的管理,是贯穿于灾害管理全过程,集中于灾害风险和承灾体脆弱性分析并强调多层面、多元化和多学科参与合作的全面整合的灾害管理模式。介绍了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概念和本质,探讨了综合自然灾害管理的基本理论、对策及其实施过程和实施战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实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建议,为强化和推动我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4.
灾害风险防范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灾害风险防范数据管理的特点,开展了灾害风险防范数据库设计与开发方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以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了一个灾害风险防范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包括地面观测数据库、灾害信息数据库、遥感图像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数据库等4个子库。通过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以Visual Basic6.0作为开发工具,编程实现了在人机交互的友好界面上对数据进行快速检索、统计、添加、修改、删除、导人和导出等操作。此数据库的开发一方面为灾害风险防范提供了基础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为数据库技术在灾害风险防范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湘江流域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在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的自然属性和承灾体的社会属性两方面出发,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了湘江流域洪水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价。在综合考虑降雨量、地形以及历史上洪水灾害发生频次等自然因素的条件下,利用地图代数分析得到了湘江流域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在综合考虑人口密度、耕地面积百分比、人均GDP和单位面积水库和塘坝容量等社会经济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到了湘江流域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图。在此基础上采取“乘”模型的计算公式,即风险=危险性×脆弱性,将湘江流域洪水灾害风险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5个等级,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编制了湘江流域洪水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评价图。 相似文献
6.
大型社会活动事故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活动特性、人群类别、环境因素、场地类型和组织管理等对大型社会活动事故风险的影响,论述了大型社会活动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与方法,提出了大型社会活动风险控制的范围和措施。以某园艺博览会为实例,介绍了大型社会活动事故风险管理应用的全过程,并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事故风险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8.
V Pupavac 《Disasters》2001,25(4):358-372
This paper critically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as a new form of international therapeutic governance based on social risk management. First, the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national psycho-social model and its origins in an Anglo-American therapeutic ethos. Second, the paper argues that psycho-social approaches jeopardise local coping strategies. Third,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politica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pathologisation of war-affected societies. Finall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rapeutic governance represents the reduction of politics to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9.
社区大气环境质量调查方法与风险响应对策——基于GIS的深圳市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及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迫切需要大气质量管理方面的立法,而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应当建立在对大气污染变化情况正确而充分的了解基础之上。深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公布的年报是基于环境监测站点的数据的,但是,这些常被引用的数据因指示因子和站点空间分布的局限性而不够科学合理。在补充环境监测站点数据方面已经有过许多研究。这里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社区环境大气质量调查方法,并于2006年在深圳市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定义了大气污染风险的9种类型及相应的应对办法,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communities may effectively reduce risks. It draws on the example of two ‘Risk and Resilience Committees’ (RRCs) that were established in Nepal as part of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one in Panchkhal in the central region, operating as a community‐based organisation (CBO); and the other in Dhankuta in the eastern region, embedded in municipal government.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RRC members. Wider community preferences for risk reduction were examin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Dhankuta, the RRC obtained further funding, developed strong upward and downward institutional links, and applied a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lens’ to existing local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ies. In Panchkhal, RRC activities have been limited by funding and have focused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livelihoods. It may be concluded tentatively that 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ctivities are more successful when they are institutionally embedded in local government structur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