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正>引言分析了城市污泥处理现状,提出了城市污泥处理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城市污泥处理的要求和推荐工艺方案、城市污泥处理的风险分析。城市污泥处理现状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垃圾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以后产生的大量污泥,含有病菌、细菌和真菌,含有带菌水分和重金属。目前我国现有的污泥处理方法主要是脱水以后堆放填埋,处理费用昂贵,一般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2.
含油污泥属于危险废物,对环境危害极大,但因含有一定的油质而具有回收价值,利用热干化技术将其水分降低后,可成为燃料加以利用。为了探索桨叶式干燥机处理含油污泥的可行性,以炼油厂污水处理厂的含油污泥为处理对象进行干化处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干化温度、干化时间和污泥供给量对出料污泥含水率和热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77.6%的污泥样品,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即当干化温度为180℃,干化时间为25min和污泥供给量为60kg/h时,干化污泥的含水率可降至30%,热值达到4 250kcal/kg。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长兴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现状,分析了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强企业污水排放的管理,重视污泥处理和处置的方向,利用热电厂锅炉焚烧污泥的新技术以彻底解决填埋场地短缺和污泥二次污染的问题,并建议政府部门加快建立和完善污水排放、污泥处理处置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4.
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铁(PFC)对活性污泥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化学絮凝的反应机理,论述了在活性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中加入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铁(PFC)絮凝剂后,对污水的生物处理系统有无影响,确定了影响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污泥浓度和pH值范围内,适当的絮凝剂投加量可以提高CODCr的去除率,为城市污水厂中水絮凝处理产生的污泥找到了出路。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泥的特点及分类,目前城市污水化学强化一级处理中化学污泥的特性、处置方法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长泥龄污水生物除磷系统的除磷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磷的去除率,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系统污泥龄一般控制在15 d左右.污泥龄越短,剩余污泥排放量越大,污泥处理费用越高.为探明长泥龄污水生物除磷系统的除磷效果及其作用机理,采用厌氧/好氧(A/O)交替运行的SBR反应器,以无水乙酸钠、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蛋白胨为混合碳源,模拟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泥龄分别为12d、20d和48 d的生物除磷系统出水总磷质量浓度进行连续监测,研究污泥龄与胞内聚合物PHB(聚羟基丁酸)和PHV(聚羟基戊酸)质量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进水COD为450 mg/L,总磷质量浓度达8 mg/L的城市生活污水生物除磷系统,由于碳源充足,污泥龄达到48 d仍能保证出水总磷质量浓度长期稳定达标,长泥龄不会影响除磷效果.由于我国生活污水水质的变化,城市污水处理厂最佳污泥龄约为48d.污泥龄对聚磷菌体内的PHA(聚羟基烷酸)质量比及组成有重要影响.随着污泥龄的增长,PHA总量增加,聚磷菌得到了更多的吸磷驱动力,好氧时间不断减少,除磷效率不断增加.随着污泥龄的增长,聚菌体内的PHV质量比增加,而PHB质量比基本不变,因此PHB在PHA中占的比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活性污泥法产生的剩余污泥处理困难且易造成二次污染,本研究通过外加effective microorganisms(EM)菌剂丰富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延长微生物种群食物链,达到降低污泥产率的目的。实验主要研究了菌液投加量、操作温度等参数对活性污泥工艺中的污泥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操作条件为:菌液与污水比例为0.005%;最佳温度是30℃;停留时间根据工艺过程在6~18 h范围内选择。通过污泥增殖实验和内源代谢实验确定了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参数:外加EM菌组污泥衰减系数为0.005 4,真实生长比率为0.356 8;未加EM菌的空白对照组衰减系数为0.004 7,真实生长比率为0.426 6,结果表明外加EM菌可增大污泥系统的内源代谢速率,有效降低污泥产率。  相似文献   

8.
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选育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倒平板与接种培养方法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了具有活性的7株微生物菌株,根据絮凝效果对其进行了选育与筛选,得到了3株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啤酒厂生产废水有较好处理效果的微生物絮凝剂.结果表明,从污水处理厂污泥分离出来的3株活性菌均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其中球形、菌落特征呈不规则边缘特征的MBF-1活性最强;微生物生长曲线显示出其生长最佳时间约为30h.单独使用MBF-1微生物菌株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所选3种污水的絮凝率分别为99.3%、88.7%、92.1%,其对COD的处理效率分别为90.8%、88.2%和87.9%;3种絮凝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处理效果上相互间无协同作用,絮凝过程是相对独立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滇池环湖8座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WWTPs)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的存在、去除及归趋,阐明了该类物质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及环境归趋,明确了处理工艺及运行参数对酚类EDCs去除效果的影响,评估了出水和污泥外排对环境的污染负荷。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进水、出水和污泥中普遍检出了酚类EDCs,NP2EO、NP1EO和BPA是主要的酚类EDCs;8座污水处理厂进水中∑EDCs的质量浓度为2039~5 066 ng/L,出水中为420~1 536 ng/L,污泥中质量比为1 210~9 465 ng/g dw(dry weight,干重),总去除率为32%~89%;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对酚类EDCs的去除效率存在较大差异,3AMBR和A2/O工艺的去除效果较氧化沟和ICEAS工艺有明显的优势;不同的工艺参数对酚类EDCs去除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深度处理、污泥龄和辛醇-水分配系数对酚类EDCs去除效果的影响较大;降解是污水处理厂中酚类EDCs的主要去除方式;三污、五污和六污污泥对酚类EDCs的吸附作用较强;昆明市每天进入污水处理厂的酚类EDCs总量约为3771 g,经处理后,出水外排27%。研究表明,滇池环湖污水处理厂出水及其剩余污泥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0.
钢铁企业总排口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企业.设计人员应仔细调查污水性质,合理选用污泥处理工艺及设备.通过分析认为,水处理设计应重视校核废水中的含油量所占污泥干基重量比例,须考虑去除部分浮油的措施,以降低进入污泥系统的含油量,保证污泥系统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低温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厌氧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两相厌氧技术与复合厌氧工艺的发展,使得低温(低于20 ℃)厌氧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成为可能.设计了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滤层反应器为主体,添加污泥回流装置的两相复合厌氧处理新工艺,在室温(16~18 ℃)下处理生活污水.该两相复合厌氧处理工艺大大缩短了常规两相厌氧工艺的启动时间.在启动40 d后即能使低浓度生活污水的CODCr降低70%以上,SS去除率也能达到75%左右.该工艺的后续处理,建议选用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对采用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有机物的迁移和转化进行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原水、处理后的出水及污泥用甲苯萃取,萃取相经过真空浓缩后,采用色谱-质谱法(GC/MS)对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是主要的,降解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出水的生命周期评价的角度,提出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的内涵,即以保障出水达标为核心,同时防止污水处理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和对污水处理厂周围环境的污染;分析影响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的因素;从保障出水达标、防止污水处理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防止污水处理厂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和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等方面,探讨如何保证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笔者所探讨的问题,旨在为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对预防及减少污水处理的安全事故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在逐渐增加,为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效防止水环境污染,对排放的污水都要采用特殊的处理工艺,来降低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因此,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要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污水排放处理的问题,二是脱水污泥处置问题。目前用于评价系统环境影响的方法有很多,在此主要探讨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污水处理系统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介绍CAST工艺应用于大连市老虎滩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特点及设计参数,在低温条件下处理系统的运行效果.分析了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老虎滩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温度6.8-8.3℃条件下,CAST工艺对城市污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指标达到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一级排放B级标准.在北方冬季低进水温度条件下,采用CAS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山东某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处理规模为15万m3/d,实际处理规模达到近20万m3/d,最大日均产泥量已突破220 t,污泥经脱水处理后外运至周边砖厂制砖或填埋,消纳出路不稳定,不能满足污水厂污泥处理要求,需进行污泥处置工程建设。该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设计规模为300 t/d(含水率80%),采用“连续深度脱水耦合低温干化”工艺,将污泥含水率从80%降至30%后外运至电厂协同焚烧。本文介绍了山东某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项目工艺的选择和主体工艺段设计要点,为其他类似项目设计、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引言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将污泥进行堆肥化处理,能够提高污泥的肥效,而且毒性和臭味降低,是一种无毒无害的产品,用作园林植被绿化是十分有效和可行的。但是污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虽然在园林绿化中使用污泥并没有与人类相关的食物链发生关系,对人体不会出现太大的影  相似文献   

18.
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将其进行土地利用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污泥处置方式。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污泥土地利用的概况,以及污泥在农业、园林绿化和土地修复等方面的利用现状,并分析了污泥土地利用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沉池中颗粒态物质沉降导致碳源流失、严重制约脱氮除磷效率的问题,对初沉池中流失碳源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沉池对污水中SS、T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6.7%±7.73%、43.71%±5.42%,该部分颗粒物质的沉降是碳源流失的主要因素。为探明污水中碳源的回收潜力,对颗粒态物质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污水中易生物降解有机物质量浓度较低,仅占进水COD的13.1%,而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占51.4%。由此可知,加速慢速生物降解有机物向易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转化可充分挖掘碳源的回收潜力。因此,构建了一种新型活性初沉池系统,组合搅拌淘洗和污泥发酵工艺,并应用于西安市第四污水处理厂。结果表明,初沉池出水中SCOD和VFA质量浓度分别提升了25%~35%、55%~65%,显著增强了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20.
剩余污泥制备活性炭吸附剂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以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为原料,采用不同活化方法制备活性炭吸附剂,同时对比不同活化剂活化效果,并对影响活化产物吸附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性能较好,最佳活化剂为ZnCl2与H2S04复配试剂.其最佳制备条件为:活化剂ZnCl2与H2SO4浓度均为5 mol·L-1(ZnCl2与H2SO4复配比例为2:1),活化温度550℃,固液比1:2.5,活化时间2 h.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碘吸附值为488.02 mg·g-1,得率为86.6%.活性炭吸附剂比表面积为144.47m2·g-1,孔体积为0.05 mL·g-1,微孔体积为0.02 mL·g,平均孔径为38.51 nm.热分析干污泥在244.62℃失重(约为34 19%),失重成分主要是污泥中的有机物挥发组分.采用制备的活性炭吸附剂处理城市污水,COD去除率较高,污水色度也有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