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格陵兰西南戈特霍布地区奥长花岗质努克片麻岩的T-X(H_2O)相关系。这种片麻岩代表了太古代(30—28亿年)第二期火山活动的主要成分。我们选用压力15kbar作为奥长花岗质熔体的可能原岩所处下地壳深度的限制。在水饱和的条件下,固相线~610℃和液相线~745℃之间的熔融区间为~135℃。15kbar下,H_2O饱和时大约含水15.5 wt%。H_2O不饱和时的液相线,沿从15.5wt%H_2O、~745℃,到2 wt%H_2O,1100℃的曲线轨迹延伸。H_2O含量低(<6%)时,在低于但仍接近液相线温度的情况下,钠质斜长石(P1,An_(32))、石英(Qz)、石榴石(Ga)为液相。在6% H_2O的条件下,Ga在液相线上取代Pl,在稍低的温度下便又出现Pl和角闪石(Hb)。液相Ga的区域只延伸到~7.5% H_2O,接着就被可保持其液相到13% H_2O的Hb所取代。在H_2O含量更高的条件下,首先结晶出绿帘石(Ep),接着在稍低温度下结晶出黑云母(Bi)。沿标准的逆途径(inverse approach),近液相线的相组合可解释为产生奥长花岗质熔体的可能残留物。在熔体H_2O含量高(>7%)时,可能产生由Hb、Ga、Ep和Bi某种组合而成的镁铁质残留物,与角闪质源岩相当。在熔体H_2O含量低(<5%)时,可能的残留物由Na-P1+Qz±Ga组成,与早期的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岩石相当。然而,这些残留物并不具有太古代奥  相似文献   

2.
<正> 前言亚利桑那州火山岩的K_2O含量高达12—13(重量)%,这些火山岩被称为粗安岩、超钾质粗面岩和碳酸岩、高钾粗面岩和粗面岩,Sh-afiqullah等将它们作了相互间的对比。然而,这些岩石的原始化学组成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并提出采用“交代岩”这个术语。相对于高钾火山岩而言,这些蚀变岩石的K_2O含量  相似文献   

3.
浙江东南部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其成因类型为同熔型岩类;岩浆起源于成分为安山质的中下地壳(16-25km)的部分熔融,属古老大陆变质基底构造活化的产物。在弱挤压—弱拉张这样的总体构造背景下,因火山喷发之岩浆房的深度。过饱和水含量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同旋回甚或同一旋回的火山产物在产状、组份、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深化对广西南部地区印支期造山运动深部动力学机制的理解,采用该地区三叠纪强过铝质火成岩的岩石化学数据提取其源区熔融温度以及成分特征方面的信息。结果显示:广西南部三叠纪强过铝质火成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于印支期后碰撞构造背景中。它们的Al2O3/TiO2小于100,CaO/Na2O多数大于0 3、少数小于0 3。同时,这些强过铝质火成岩的Al2O3/TiO2与其SiO2含量有正相关趋势,而CaO/Na2O与SiO2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些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强过铝质火成岩部分源于泥质岩的部分熔融,部分源于砂岩或正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但不排除后者可能是泥质岩部分熔融产物和玄武质岩浆相混合的结果;同时这些强过铝质火成岩形成源区的温度高(>=875℃)。因此,广西南部三叠纪时期的深部能量来自以底侵玄武岩浆加热作用所体现出来的软流圈地幔的平流热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 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同上地幔深部层位有密切的关系。这就吸引了许多地质学家去研究金伯利岩和包体的地质学、岩石学和矿物学、金伯利岩和包体的绝对及相对年龄以及从金刚石抽提的气体的组成。 近来,报道了许多与金伯利岩成因有关的实验。在所有压力下CO_2的溶解度都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但是,在5千巴下变得更重要:在高于5千巴的压力下,橄榄岩熔体中CO_2的溶解度以及H_2O的溶解度都增大。而且,H_2O/CO_2比值控制着橄榄岩熔体的分异途径:在X_(H_2O)~v>0.6和120千巴压力下,形成安山岩浆;在X_(H_2O)~v<0.6(X_(CO_2)~v>0.4)时,金伯利岩-碳酸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下面四种环境中岩浆混染作用的实验研究:(1)俯冲板块之上;(2)地幔-陆壳边界之下和(3)地幔-陆壳边界之上;(4)浅部地壳内。用含H_2O硅质熔体与橄榄岩或角闪岩之间反应的一系列清楚的边界确定了:(1)混染熔体内的扩散断面和(2)二种物质之间的结晶反应带。由含H_2O的橄榄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混合物实验确定了一些相界,这些相界能区分从俯冲板块中产生的并经过地幔上升的熔体的混染程度和与橄榄岩(如堆积岩)接触的地壳熔体的混染程度。花岗质熔体在1.5kbar~1)、810℃条件下的化学扩散速度较慢;在10kbar条件下,热的含H_2O的玄武质与流纹质熔体之间的扩散速度比较快。在10~15kbar、920~1050℃条件下,不饱和H_2O的花岗质熔体的熔融前峰通过与作为水源的蛇纹石化橄榄岩相邻的结晶花岗岩时,会发生对流作用。对流运动使混染熔体运移离开扩散带,从而留下一个狭窄的扩散带。壳-幔边界附近岩浆的混染和混合作用速度看来比浅部地壳侵入体中要快得多。产生于板块的熔体的Ca/Mg比值较钙碱性岩石高;而在深部与上覆地幔的混染作用使其Mg/Ca比值比钙碱性岩石高。在壳-幔边界附近,混染熔体的Ca/Mg比值与钙碱性岩石相当。  相似文献   

7.
火山岩的DI频率分布图对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建造的划分有重要意义。在火山岩的DI频率分布图上,火山弧区火山岩并不象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单峰的,而实际上是双峰的,峰的DI范围分别为35~70和>70。火山弧区火山岩的双峰与大陆裂谷区火山岩的双峰明显不同,后者两峰出现在DI<35和DI>70的范围;火山弧区火山岩和大陆裂谷区火山岩的双峰分别称为ⅡⅢ式和ⅠⅢ式。岛弧地区火山岩只有DI=35~70范围的一个峰,而有残留陆块存在的冰岛大洋裂谷火山岩则有DI<35、DI=35~70和DI>70范围的三个峰。分析结果表明,在火山岩的DI频率分布图上,DI<35、DI=35~75和DI>70的峰分别代表由地幔部分熔融(一次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建造、由洋壳部分熔融(二次部分熔融)形成的中性岩建造和由陆壳部分熔融(三次部分熔融)形成的酸性岩建造,这些火山岩建造的峰态取决于形成火山岩的部分熔融的类型和种数。  相似文献   

8.
<正> 在测室碳酸盐岩或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时,100%H_3PO_4是必不可少的试剂。在配制和使用100%H_3PO_4时会遇到两个难题:(1)制备好的100%H_3PO_4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生结晶作用,造成浪费。其主要原因是P_2O_5过量。(2)配制的H_3PO_4的浓度没有达到100%,用它来制备CO_2样品时真空系统难以达到高真空,难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为解决上  相似文献   

9.
浙东山门火山构造洼地的燕山晚期火山—侵入杂岩由I型和A型组成,它们在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上有着明显差异,分别来源于不同的母岩浆。本区下白垩统朝川组(K_1 C)的火山岩为玄武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与燕山晚期的侵入岩都是在拉张构造环境下,同空间、大致同旋回形成的。但来源于各自独立的岩浆房,而且熔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酸碱改性活性炭及其对甲苯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寒冰  杨兵  薛南冬 《环境科学》2016,37(9):3670-3678
分别用酸溶液(H_2SO_4、HNO_3、H_3PO_4)和碱溶液(NaOH或NH_3·H_2O)浸渍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并对酸改性活性炭进行碱溶液二次改性处理,通过表征改性前后活性炭BET比表面积、孔结构、表面官能团等理化特征和测定其对甲苯蒸气的饱和吸附量,研究了影响活性炭吸附甲苯蒸气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酸改性使BET比表面积、微孔面积、微孔容积减少、表面酸性官能团增加,而碱改性呈现相反的理化特征变化.活性炭理化特征的变化可能与改性溶液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有关,并且这种相反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活性炭对甲苯蒸气的吸附.3种酸改性的活性炭对甲苯蒸气饱和吸附量相对于原活性炭减少9.6%~20.0%,而两种碱改性的活性炭则增加29.2%~39.2%.相关性分析显示甲苯吸附量与BET比表面积、微孔面积、微孔容积正相关,而与表面酸性官能团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微孔容积和酸性官能团数量是影响活性炭甲苯吸附的关键因素.二次改性活性炭甲苯吸附量与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拟合结果则表明,—COOH、C=O和—OH都对活性炭甲苯吸附能力有影响,其中—COOH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有效提高活性炭对甲苯吸附能力,改性宜以提高活性炭微孔容积和减小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特别是—COOH数量为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1.
S.E.Manitoba应用显微测温法(MT)、激光喇曼光谱法(LRS)和气相色谱法(GC)研究了坦科(Tanco)花岗质伟晶岩底板接触带电气石和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含CH_4的水溶液包裹体产于底板角闪岩接触带的交代电气石中。用MT法获得的内压估算值低于用LRS获得的估算值(平均差=5.4±1.9MPa)。出现这一差别的原因可能是Th CH_4(V)的测定有误差,以及在Th CH_4(V)条件下CO_2优先进入了笼形化合物。LRS的压力估测值(12.5—18.4MPa)被认为是较正确的。根据该压力估测值得到的水相盐度高于用MT数据推算出的盐度:10—20 eq.wt%NaCl。GC全分析测得的这些包裹体的组成为:97.3 mol%H_2O,0.4mol%CO_2,250ppmC_2H_6,130ppmN_2,33ppmC_3H_8,11ppmC_2H_4,3ppmC_3H_6以及痕量C_4烃类。该组成大致类似于MT算得的组成(92%H_2O和8%CH_4,水相中溶解的7 eq.wt%NaCl和CH_4相中溶解的2 mol%CO_2),据估计,这是由于在电气石中以单一成因包裹体占优势的结果。但是在组成上仍存在两点差异:1)该流体由GC测得的CH_4/CO_2比值为5.33,明显低于由MT揭示的比值(49.0);2)与GC测得的H_2O含量98 mol%相比,由MT估算的H_2O含量为92mol%。GC的分析结果可能是由于受到电气石中次生包裹体的污染。但是,次生包裹体的含量低说明,它们不可能是造成这种偏?  相似文献   

12.
利希尔岛是第三纪—全新世的碱性火山岩岛,岛上的火山岩有橄榄辉玄岩、碱玄岩、碧玄岩及粗玄岩。 金赋存在破火山口的角砾岩蚀变带中,较高品位的金则出现在进粘土化带内。金的主要成矿作用是流体混合作用。近地表热动力的存在,高的岩原始硫的含量和高的原始气体含量,与大海相毗邻,分解反应迅速,这些都为金的高度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卡罗来纳板岩带的几个后生矿床与晚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大气降水-热液体系密切相关。在派勒特山,低~(18)O岩石与强烈硅化蚀变带、碱淋滤带[伴生有高铝矿物(绢云母、叶腊石、红柱石±黄玉)]和Cu、Mo、Sn、B、Au的异常富集带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蚀变带产于安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内,并与派勒特山东南坡的次火山(?)英安斑岩岩株有联系。地层倾斜和侵蚀作用揭露了一个通过该原始体系的斜切剖面,说明在派勒特山的西北方向有浅成岩石存在。在派勒特山宽阔的耐蚀(硅化的)西翼,主要在含有高铝矿物透镜体的石英-绢云母片岩和石英花岗变晶岩内有一个微亏损~(18)O(δ~(18)O 全岩=4.3—6.1‰)的中央带(面积为4km~2)。大部分的硫和金属可能来源于岩浆,而中央带流体中的岩浆水组分可能是次要的。该中央带被面积大于30km~2的低~(18)O绢云母片岩、绿泥石-绢云母片岩和安山质火山岩(δ~(18)O全岩<3.8‰)边缘带所包围,派勒特山东翼靠近英安斑岩岩株顶点的强烈绢云母化岩石,其δ~(18)O值最低(<1.4‰)。尤沃里组流纹岩(δ~(18)O=3.8—6.3‰)蚀变没有附近的安山岩那样强烈,热液蚀变的时间可能也较晚。在300±50℃温度下与~(18)O最低的石英脉和围岩平衡的流体,其δ~(18)O值约为-4.5±2.0‰,而放射状叶腊石的分析结果表明,这?  相似文献   

14.
<正> 富钾火山岩或超钾岩(ultrapotassic ro-cks)是一类具有高的K_2O、MgO含量和不相容元素含量的超镁铁-镁铁质碱性火山岩。本文研究了盐边富钾火山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岩石来源、岩浆演化和岩石含矿性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酸性火山玻璃发生脱玻现象后的X射线衍射特征、镜下(偏光及扫描电镜)特征和形貌特征,重点讨论了对酸性火山玻璃脱玻化途径有重要影响的网络结构因素和化学成分因素,最终提出酸性火山玻璃的五种脱玻化途径及相应产物:SiO_2±H_2O纯架状、架状网络→“石英”质;SiO_2+Al_2O_3+H_2O±其它成分架状、层状网络→“伊毛缟石”质;SiO_2+Al_2O_3+K_2O(Na_2O,CaO)架状、层状网络→长石质;酸性火山玻璃(含不同的挥发份)架状、层状、链状网络→粘土质及其它可能的产物;SO_2+Al_2O_3+K_2O(Na_2O)+CaO、FeO、MgO(群聚?)等土挥发份层状、链状网络→绿泥石、辉石、闪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介绍炼油厂酸性水汽提回收的气氨与制氢装置排出的废CO_2碳化生产商品化肥——碳酸氢铵。 1.工艺原理 (1) 炼油厂酸性水汽提回收气,制成20%浓氨水,用浓氨水吸收二氧化碳,生产碳酸铵溶液。其反应式为: 2NH_4OH CO_2—→(NH)_4CO_3 H_2O 116MJ (2) 碳酸铵溶液进一步吸收二氧化碳,得到碳酸氢铵晶体。其反应式为:  相似文献   

17.
以某铬盐厂铬渣堆存场地内Cr(Ⅵ)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七水硫酸亚铁(Fe SO_4·7H_2O)、多硫化钙(Ca Sx)、Fe SO_4·7H_2O和Ca Sx、Fe SO_4·7H_2O和水泥4种药剂开展Cr(Ⅵ)污染土壤的还原稳定化实验,并利用BCR连续提取法进行铬形态分析。结果表明,Cr(Ⅵ)还原效果:Fe SO_4·7H_2O和Ca Sx复配药剂在4种药剂中对Cr(Ⅵ)的整体还原效果最好。铬稳定效果:Fe SO_4·7H_2O和水泥复配药剂在4种药剂中对土壤铬的稳定性最好,Fe SO_4·7H_2O和水泥复配药剂处理对铬的形态分布的影响是使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转化成残渣态,处理后残渣态铬质量分数高达30.98%。污染土壤中铬的形态分布为可氧化态(63.67%)残渣态(23.29%)弱酸提取态(6.80%)可还原态(6.25%),4种药剂处理后土壤中铬的形态分布为可氧化态残渣态可还原态弱酸提取态。  相似文献   

18.
叶飞  刘荣  贡湘君  管昊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1):1720-1727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以nm级c-Zr O2(立方相Zr O2)、t-Zr O2(四方相Zr O2)和m-Zr O2(单斜相Zr O2)为载体的负载型Mn Ox-Ce O2/Zr O2催化剂,并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催化剂的NH3-SCR低温脱硝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脱硝性能良好,当Mn Ox负载量(以w计)为15.0%时,以c-Zr O2为载体的催化剂脱硝效率在103℃即可达到100%.在相同活性组分负载量和反应温度条件下,各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活性体现出Mn Ox-Ce O2/c-Zr O2Mn Ox-Ce O2/t-Zr O2Mn Ox-Ce O2/m-Zr O2的规律,因此对Mn Ox负载量为5.0%的Mn Ox-Ce O2/Zr O2系列催化剂进行进一步表征,以探究该规律的内在影响因素.BET测试结果表明,以c-Zr O2为载体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最大,达到39.67 m2/g,更有利于气体和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的接触.XPS测试结果表明,以c-Zr O2为载体的催化剂表面晶格氧含量最丰富,有助于Lewis酸性位的形成.TPR和TPD测试图谱中的峰强及峰面积表明,以c-Zr O2和t-Zr O2为载体的催化剂表面主要存在Lewis酸性位;而在以m-Zr O2为载体的催化剂表面,Lewis酸性位较多,同时还存在少量的Brnsted酸性位.研究显示,Zr O2晶型结构变化引起Mn Ox-Ce O2/Zr O2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表面活性酸性位的不同是产生晶型效应的原因所在;采用Zr O2作为负载型低温SCR催化剂载体时,以立方相晶型结构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5,(4):235-243
湘西南苗儿山地区早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侵入于加里东期花岗岩(构成苗儿山岩体主体)和印支期花岗岩中。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粒—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发育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SiO_2为76.02%~80.26%、Al_2O_3为10.94%~12.88%、K2O为3.42%~5.34%、Na_2O+K_2O为5.37%~8.22%、ASI为1.04~1.31(平均1.14),总体属铁质、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微量元素中Ba、Sr、P、Ti表现为强烈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相对富集。稀土总量较低(122.9~175.4μg/g),轻稀土略富集((La/Yb)N=2.55~3.79),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7~0.22)。岩体ISr值为0.99007和1.15860,εNd(t)值为-9.20和-8.80,两阶段Nd模式年龄(t2DM)为~1.7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主要为变质泥质岩和变质杂砂岩。强过铝花岗岩样品的Al_2O_3/TiO_2比值部分<100。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酸性岩石,并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花岗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岩浆形成与先期(中侏罗世)陆壳增厚升温及软流圈地幔的热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20.
湘西南兰蓉岩体为一加里东期小侵入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443.5±8.1)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花岗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早期。主量元素组成表明岩体总体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强过铝质花岗岩类。该侵入体Ba、(Ta+Nb)、Sr、P、Ti强烈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相对富集;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稀土富集明显、Eu显著亏损;ISr值为0.71299,εSr(t)值为120,εNd(t)值为-8.11和-8.89,t2DM为1.82和1.84Ga。C/MF-A/MF图解显示其源岩为泥质岩和砂屑岩。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兰蓉岩体为陆壳碎屑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基于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断兰蓉岩体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奥陶纪末—志留纪初的北流运动(板内造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升温,尔后在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减压构造环境下,中、上地壳酸性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并向上侵位而形成兰蓉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