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几年玉龙雪山生态旅游热升温,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和植被资源的影响日趋显著,研究该区域高山草甸所受干扰对制定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为明晰人类活动对玉龙雪山高山草甸的影响,选取该区域典型高山草甸分布区域作为研究区,分析其草甸退化格局,通过干扰强度模型量化研究区的干扰格局,并利用方差分解确定不同干扰对高山草甸退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放牧干扰主要集中在牲畜饮水点附近,旅游干扰更多作用于景区观景台和寺庙附近,干扰活动分布与路径体系相吻合,游径布设和游客行为扩散模式决定了旅游干扰的格局;(2)草甸退化程度随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干扰强度最大的区域与草甸的重度退化区域重合;(3)总体上旅游较放牧对草甸退化的贡献作用更大,但存在空间差异。在玉龙雪山牦牛坪景区,旅游干扰已逐渐取代放牧干扰成为主要干扰因素,且路径体系与旅游干扰格局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对草甸退化格局的影响在逐渐增加。综上,建议选取使用率高的非正式路径修建为正式路径,保护和恢复分布在使用率低的非正式路径旁的植被和土壤,以降低旅游干扰对高山草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旅游度假资源保护性开发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南京市国家级老山森林公园东区为研究对象,提供旅游度假区生态绿色发展的方向与对策。基于GIS空间分析,构建由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5个要素组成的生态敏感评价指标体系,以30 m×30 m网格评价单元,开展单项因子和综合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敏感性整体上较高;单因子生态敏感评价中,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强度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林木斑块面积与数量对生态敏感程度的影响较为明显。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中,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共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4.79%,中度敏感区约占17.20%,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各占17.16%和20.85%;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分布在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保育区和核心景观区域、老山南北山坡和山顶及佛手湖等水源涵养区域。构建开发与保护协调的空间格局,提出禁止、限制、管控和支撑5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敏感因子及敏感区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敏感因子和生态敏感区的识别是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发展可持续性、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实施综合措施的关键步骤.本文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分析了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敏感因子及生态敏感区.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危机、淡水资源短缺、海水入侵、风暴潮、洪涝灾害、水土流失、酸雨及地面水污染等是限制该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敏感因子;农田、水源地、海岸带、河岸带及城镇等为其主要生态敏感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该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我国枯水期地表水水质的空间分布规律,识别其空间格局,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枯水期(2021年1—2月)地表水监测断面的融合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下同),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聚类和热点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①我国枯水期地表水水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部和中部地区以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和Ⅱ类为主、东部和东北地区以Ⅲ类和Ⅳ类水体为主的非对称分布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的正向高聚集格局,并被高/低聚类和热点分析中不显著断面所在的长条状区域分界线(即福建省中部—江西省北部—湖北省—陕西省),粗略地划分为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两大区域. ②以水质优Ⅲ比率0.9为标准形成的分界线位置与污染区域划分界线基本一致,证明了我国枯水期地表水污染区域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③重污染区水质污染程度在统计学上显著(双样本T检验中P<0.05)高于轻污染区,两大区域内的断面水质指标相关性(分别为0.83和0.47)均高于两大区域间的断面水质指标相关性(0.45). 研究显示,我国枯水期地表水水质具有显著的高聚集特征,且这种聚集特征与我国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和污染物的排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可以将评价对象的生态系统特征与空间开发格局有机联系起来,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发展建议。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深圳市坪山新区为例,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和地区实际,采用GIS技术对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选取4个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敏感性因子权重,采用最大值法对生态敏感性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按照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4个等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为坪山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出分区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尺度生态干扰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大尺度生态干扰高风险区域的快速、有效识别,从生态易损性、干扰易达性和资源易引性三个方面选取了9个指标,构建了生态干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形成了完整的大尺度生态干扰评估技术与方法.利用该技术方法,本文评估分析了全国国土空间生态干扰风险状况、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并结合2017~201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测数据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对生态干扰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结果显示:超过90%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都集中在评估得到的中高风险区域;全国生态干扰风险主要以中风险为主、低风险次之、再次是较低风险、较高和高风险区域面积最少;其中较高和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秦岭、祁连山、三江源和内蒙古草原等区域,生态干扰风险空间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地形与交通条件、资源潜力等因素具有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GIS软件,探讨了贵州以连续性碳酸盐岩为基底地区的上覆景观单元、破碎化及斑块分形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中,受岩性控制景现在整体上体现出一致性的基础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内部差异性。一致性表现为以灌木林地为优势景观,森林和草地中以次生景观为主,偏小的斑块占大多数,斑块大小分布全为正偏, 其分布曲线多为尖峭峰,斑块研究不存在面积上尺度域,斑块形状在人为强烈干扰下趋于规则而导致类型分维数的值偏小,人为干扰大的景观中斑块的破碎化更加明显。相比连续性白云岩地区,连续性石灰岩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抗干扰能力弱,景观多样性不均衡,退化更严重,分割程度更破碎,空间异质性更强,稳定性差,易向逆向演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敏感因子和生态敏感区是评价经济发达地区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笔者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耕地资源危机、淡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涝、旱和台灾、酸雨及地面水污染是该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敏感因子;农田,水源地、河岸带、海岸带及城镇等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敏感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复杂地貌区域国土开发受生态环境因素影响较单一地貌地区更复杂,其境内生态敏感区类型较多,且空间分布比较杂乱,不同生态敏感区之间又相互影响。文章选择山、水、林、田、城互为镶嵌的广西钦州市作为案例城市,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建立集"地"、"水"、"绿"三位于一体的评价体系,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将单因子定性分级和多因子空间叠加模型相结合,对整个区域的生态敏感区进行综合评价及分区。从研究结果来看,这种评价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这些生态敏感区的综合分异规律,有助于当地政府在区域开发中制定更为科学的生态安全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敏感性量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对灾害分析评价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地层岩性、年降雨量、地震烈度等5方面因素为评价因子,探讨运用GIS技术管理分析泥石流灾害信息和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量化评价因子的作用分值大小,有效表达泥石流敏感性指数(DFSI),进而,结合空间分析与条件概率模型,实现了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并制作了泥石流敏感性专题图。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敏感性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比较集中的区域有雅砻江中下游、安宁河、小江、普渡河、大渡河中下游、理塘河、白龙江、岷江上游、涪江上游等干支流的5~10 km范围内;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高度敏感区的外围约10~30 km范围内。利用历史泥石流资料验证,表明已经发生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泥石流敏感性指数较高地区,说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基本反映出研究区泥石流敏感性特性。  相似文献   

11.
从土地资源属性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测度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利用Tobit 模型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是土地质量、结构、数量和禀赋等特征异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土地质量和结构异质是主因;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015, 0.737],可分为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一般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5 个梯度区;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各异质梯度区内研究单元数量和面积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能够降低城市圈土地资源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武红庆  柯丽娜  王权明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4):595-601, 624
研究满足人海协调发展的海域利用的适应性规模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海洋功能区划是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基本依据,本文提取整理了2007年、2014年的锦州湾海域使用类型面积及海洋功能区划面积,依据其资源耗用系数及允许开发因子,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计算模型的海域开发利用承载力评价方法,对2007~2014年锦州湾附近海域使用状况和海域承载力进行评价预警,并研究其变化趋势,得出以下结论:①2007~2014年,锦州湾海域使用面积增加,海域开发承载力从临界超载变成超载,且锦州湾附近海域使用类型向资源耗用系数高的海域使用类型转变;②锦州湾中部区域的海域开发承载力级别特征值和承载力指数高于北部和南部区域,2014年其海域开发承载力预警等级达到了极重警,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合理规划和调整中部区域的海域利用结构;③2007~2014年锦州湾南部区域海域开发利用活动强烈,海域开发承载力指数增长了39.6%,增长速度高于北部及中部区域。  相似文献   

13.
周迪  周丰年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7):1103-1115
论文基于Quah(1997)的分布动态学分析框架,采用扩展的Markov链和空间Markov链模型对我国大陆31省份2003—2015年间总用水、农业用水及工业用水效率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展开研究。首先对3类用水效率的俱乐部趋同现象进行检验,随后基于构造的俱乐部趋同指数对俱乐部趋同程度进行测算,最后从空间角度对俱乐部趋同现象进行了解释。研究发现:1)3类用水效率都存在着俱乐部趋同的现象,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现象会有所缓解,但依然明显。例如工业用水效率低水平和高水平地区在5 a后仍分别处于低水平和高水平的概率高达0.808和0.918,可见我国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协调力度亟待加强。2)工业用水效率整体的俱乐部趋同程度最高,其次是总用水效率,农业用水效率最小。我国地区间工业用水效率差异的固化程度最严重,部分地区长期维持在低水平,陷入了“低水平陷阱”,应引起政府的重视。3)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受空间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不同用水效率的邻近地区对本地区用水效率的变化存在一定影响,高水平的邻近地区有积极影响,低水平的邻近地区有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高低水平俱乐部的空间分布存在着集聚特征,因此俱乐部内部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但高水平俱乐部内的正溢出作用远大于低水平俱乐部,这使得高低水平俱乐部之间差异进一步拉大,从而促进了俱乐部趋同现象的发生。这在我国工业用水效率的俱乐部趋同中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机场周边是一个以机场为中心的噪声污染区,传统机场噪声污染区域的规划方法存在功能设计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提出机场周边受噪声污染影响区域的合理规划方法,对噪声污染区域进行资源等级划分,根据城市资源用地分类与资源规划标准,进行噪声污染影响区域整体资源设计;在不同污染等级区域内,依据资源功能及功能面积,进行职能资源分配,最大程度上平衡使用资源与功能资源的矛盾。模拟仿真实验验证,规划的机场周边受噪声污染区域,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并能保持现有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15.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整个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遥感、GIS技术、DEM和野外调查成果,系统分析了湿地资源变化的一般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①若尔盖高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内部海拔3380~3550m的丘陵区域,并且呈现出与草地相间分布的空间格局;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湿地排水和泥炭开采活动,湿地面积萎缩了62%,典型区域达到88%左右;③典型区域植物群落调查表明,该区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退化;④过度放牧加速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程度,导致啮齿类动物的数量不断增大;⑤湿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是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空间差异,导致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空间差异特征.因此,有必要在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分区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监管.以湟水河流域小峡桥监测断面上游为例,基于国家控制单元划分16个子单元,从水环境承载力大小、水环境承载状态、水系统脆弱程度及水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力4个角度,构建水环境承载力聚类分区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利用k-均值聚类法对控制子单元进行合并分区.通过轮廓系数验证,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最合理,即重点保护水环境敏感区、限制开发水资源约束区、控制开发水环境超载区和优化开发高开发潜力区.针对不同分区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水环境承载力双向调控措施,为流域水系统精细化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热资源特点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中国地热资源丰富,以中低温资源为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受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及其在全球构造中所处部位的控制,主要集中在藏南-川西-滇西和台湾两个地区。但是,中国地热产业处在起步阶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地热资源的利用绝大部分以直接利用为主,地热发电明显落后。针对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5 条促进地热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国家级地热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尽快启动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制订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地热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积极推广地热尾水回灌技术,切实保护环境;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地热资源管理法规,以推动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制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又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和产品提供五类生态服务,采用NPP定量指标法识别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的重要区域,并进一步分析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约占总面积的1/4,以东北山地、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等水源涵养能力强、水土保持较好、防风固沙水平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为主;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生态服务重要性差异显著,耕地资源的产品提供服务重要性显著,林地和草地资源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及生物多样性维护服务重要性均较显著,水域主要提供水源涵养服务;各生态服务重要性在空间上均显著集聚,自然资源综合生态服务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白山、浙闽山地、武夷山、南岭山地、秦岭山地、滇西南地区和藏东南山地等;自然资源综合生态服务重要性的空间分布与农业自然带/亚带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热带和温带地区的重要性级别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卢亚丽  徐帅帅  沈镭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1):2811-2824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8年131个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并用GIS可视化揭示和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时空特征。研究发现: (1)胡焕庸线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区域成立;(2)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余状况在胡焕庸线以西区域最好,胡焕庸线与胡焕庸亚线之间次之,胡焕庸亚线以东最差;(3)长江经济带胡焕庸线以西区域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均值、水资源承载力均值在三个区域中最大;(4)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历年万元GDP生态足迹呈减小趋势,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5)长江经济带历年平均水资源负载指数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压力逐年上升。研究结果有助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水资源的调控及使用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煤炭资源势的空间分布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研究分析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空间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借鉴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和原理,提出了煤炭资源势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了煤炭资源相对势、煤炭资源潜力势以及煤炭资源-经济势的计算方法,导出了其计算公式,借助GIS技术,实际计算了我国78个主要煤矿区的3种煤炭资源势,并以煤炭资源-经济势为例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势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初步提出了煤炭资源势的一些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