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受重金属污染土壤自然风干,筛分制备土壤样品.选择常用的土壤消解方法,研究同一酸体系下,酸加入顺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铬、铜、镍,以加标回收率,反映较好的酸加入顺序.在相同的酸消解体系下,酸加入顺序对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测定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铬的测定影响较大.要对各元素进行准确测定,必须针对不同元素选取不同的酸加入顺序.  相似文献   

2.
酸沉降物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酸沉降物对土壤酸化、营养物质的淋溶、重金属的活化、矿物分解等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阻止酸雨危害土壤的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菜地土壤受到酸沉降、大量含氮化肥的长期施用以及酸性废水的灌溉,土壤酸化速率加快。随着现代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设施菜地土壤酸化明显,同时酸化菜地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土壤酸化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菜地中的重金属,增加蔬菜中重金属含量从而降低蔬菜品质和健康风险,同时,酸化加剧了磷的流失,增加水体富营养化。但是土壤酸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壤对亚硒酸离子和硒酸离子的等温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土壤对亚硒酸离子和硒酸离子的等温吸附,其结果符合Langmuir吸附曲线。土壤因子对两种形态硒的吸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大吸附量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面监测点位过少,不能满足大区域范围土壤酸沉降通量研究需求的现状,建立了基于OMI痕量气体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区域酸沉降通量估算方法,并对青岛市硫元素和氮元素沉降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实现大区域范围土壤酸沉降通量的估算。与传统估算方法相比,新方法采用大气痕量气体遥感监测数据,是对酸沉降通量常规研究手段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张炜  钱瑜  王冉  肖微炜 《四川环境》2007,26(3):80-83
本文介绍了最常用的有机胂制剂——对氨基苯胂酸的主要用途和污染特征,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识别并定量评价了其生产、使用和残留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对氨基苯胂酸在土壤中最终残留的环境骰响占其整个生命周期的99%以上,指出了常规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其环境污染上的局限性,据此提出逐步减少或禁止有机胂制剂的生产和使用、并在一些特殊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推广生命周期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分别用三种不同的酸消解方法进行土壤标准样品的前处理,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铜、铅、锌、镉、镍、锰、总铬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电热板/硝酸-过氧化氢-氢氟酸消解方法耗酸量少,消解时间短,适用于土壤中铜、铅、锌、镉、镍、锰元素的前处理,相对标准偏差为1.0%~5.0%;而使用电热板/硝酸-硫酸-氢氟酸方法针对土壤中总铬元素进行消解前处理,准确度更高,相对标准偏差为2.7%~5.1%。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自制重金属污染土作为研究样本,试验采用室内盆栽试验,试验设置6个不同处理:未添加化学修复剂(CK)、2%骨炭(A)、2%活性炭(B)、2%磷矿粉(C)、2%土壤修复剂Ⅰ(D)和2%土壤修复剂Ⅱ(E),与已筛选出的富集乡土植物油菜、马铃薯、狼尾草、小麦、刺儿菜、巴天酸模相配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2%土壤修复剂Ⅱ(E)"修复效果最佳,尤其是与巴天酸模、刺儿菜植物搭配为最佳。因此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可采用植物和化学修复相结合的修复方法,修复效果明显。提出了生物修复和化学修复技术结合的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措施,旨在为推动本省污染土壤的修复储备技术和积累经验,为有效合理利用土地环境资源,保持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和延长土地资源使用周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油污土壤呼吸作用强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可以考察油污染物被微生物降解的情况,因此进行了土壤呼吸作用强度测定方法的研究。方法原理是用NaOH溶液吸收土壤呼吸释放出的CO2,然后再用酸滴定剩余的NaOH,从而计算出CO2释放量。测定结果说明添加菌和营养物的油污土壤呼吸作用强、释放的CO2量大、油降解量大。  相似文献   

10.
长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姬塬油田井场石油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细菌群落的类型和结构,结果显示3份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包括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等24个门的细菌,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丰富,揭示了原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情况,对石油污染微生物治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万学俊  冷冰 《四川环境》1990,9(2):69-73
本文对四川盆地不同土壤分布区内28个中小型水库进行水体对酸沉降敏感性调查,发现夹江丹陵等地属酸沉降敏感区。目前,盆地内水体酸化程度,pH,HCO_3二项均未达到美国内华达山区水平,夹江、丹陵等敏感区pH水平与内华达相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按 Sanzolone 顺序浸提法将土壤硒分成:可溶性(0.25MKCl)、配位体交换(0.1MKH_2PO_4)、酸溶解(4MHCl)、氧化性酸的分解(KClO_3 HCl)、混合酸消解(HF HNO_3 HClO _4)五部分。各形态硒与全硒均呈显著相关。根据从类型和性质不同的样品得到的实验数据发现,不同形态硒的分布依赖于因化学风化而产生的化学和矿物学上的差异。KH_2PO_4浸提的硒和HCl 浸提的硒能反映硒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土壤因子对各种形态硒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一种采用逆王水和氢氟酸的混合体系微波酸消解土壤与水系沉积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快速测定六种金属元素(As、Cd、Pb、Cu、Cr和Ni)含量的方法。本文研究了消解温度和消解时间对消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0℃下运行25分钟对土壤与水系沉积物中的六种金属元素均具有很好的消解能力,备元素的测定值与标准值相符。在对实际土壤与水系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后得出采样区域的土壤与沉积物中这六种金属含量水平正常。  相似文献   

14.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中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核桃壳、玉米轴和玉米秸秆分别在250℃、400℃和600℃制备生物炭,以1%(w/w)的施加量添加到农田土壤中,以考察不同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生物炭通常降低了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对过氧化氢酶影响较小,但是却提高了脲酶活性。对于细菌群落结构而言,生物炭通常降低了土壤中细菌的丰度,而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小。与对照组相比,生物炭(除了玉米轴生物炭)使放线菌丰度降低了5%~15%,伴随着放线菌的减少,变形杆菌、酸杆菌和芽单胞菌的丰度略有增加,表明生物炭改变了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生物炭中的灰分与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酸杆菌门和浮霉菌门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变形菌门与土壤中的总氮和可利用氮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变形菌门与土壤中氮循环有关。拟杆菌门与生物炭的(O+N)/C和H/C原子比具有正相关性。生物炭比表面积与绿弯菌门丰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在生物炭应用于农田土壤时,应充分考虑生物炭对土壤生态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酸雨条件下城市农业土壤镉的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成都市典型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成都市降雨特征,模拟一定范围pH及主要阴、阳离子浓度配制成母液开展酸雨淋滤实验,以确定酸雨中影响土壤重金属元素镉溶解度的关键因素,探明其对镉释放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酸雨加速了土壤镉的释放。不同类型土壤在同一酸雨条件下,镉的释放速度和最大释放量也不同。酸雨pH值和主要阴、阳离子浓度对镉释放的影响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长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重要的影响。在20年长期定位的实验田选取旱地无施肥(US-CK)、旱地施肥(US-NPK)、水田无施肥(PS-CK)、水田施肥(PS-NPK)4种处理的土壤,采用基于16S r 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了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并结合环境因子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排序为USNPKUS-CKPS-CKPS-NPK,旱地改为水田后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且显著大于长期施肥带来的影响;4种土壤的主导菌群与大多数土壤一致,均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22.0%~30.3%,变形菌门(Proteobactria)18.2%~32.7%,酸杆菌门(Acidobactria)19.7%~24.3%,放线菌门(Actinobactria)6.0%~13.6%;但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出现了分异。进一步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也为改进施肥和耕作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曲阜地区资源土壤动物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曲阜地区资源土壤动物现状,根据其经济用途,将它们分为食用土壤动物、药用土壤动物、天敌土壤动物和环境指示土壤动物的四大类,并论述了资源土壤动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以涪陵页岩气田产出水为研究对象,研究絮凝、酸析、Fenton氧化和NaClO氧化相互协同作用下,采出水COD去除率的变化程度及规律。比较了不同组合方式下水样COD去除效果及变化规律,考察了絮凝剂、次氯酸钠和Fenton试剂的加量以及体系pH值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絮凝或酸析条件下,最高COD去除率<25%,在絮凝剂加量80mg/L、酸析pH为4时,絮凝-酸析协同处理COD去除率达到>40%;(2)原始水样直接进行次氯酸钠氧化,COD最高去除率为75.01%,絮凝-酸析后进行次氯酸钠氧化,最高COD去除率为80.34%,与原始水样相比提高了5.33%,且达到相同的COD去除效果,絮凝-酸析后水样对次氯酸钠的需求量低于原始水样;(3)絮凝-酸析后水样进行Fenton氧化与原始水样直接进行Fenton氧化相比,COD去除率提高了6.07%;(4)絮凝-酸析-NaClO- Fenton协同处理,水样COD去除率达到>90%,其中最高去除为94.17%,与絮凝-酸析-NaClO和絮凝-酸析-Fenton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3.83%和5.27%。水样首先经过絮凝-酸析预处理,达到削减后续次氯酸钠和Fenton氧化负荷、降低药剂用量目的,然后经过Fenton试剂和次氯酸钠对不同类型特征污染物选择性去除的协同作用,可达到较高的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各3种采集环境样本、国家标准物质的土壤和沉积物,以当前环境监测行业常用的3种消解方法,探讨20种混合酸系统条件在消解条件变化中对复杂样本硒元素测定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土壤和沉积物消解的组合为王水系统(盐酸∶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高氯酸=3∶1∶1∶1∶1),各消解法的处理结果部分(n=5):水浴法消解时间仅需0.5...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崂山风景区酸雨频率虽然呈降低趋势,但酸沉降对景区生态环境仍存在潜在的威胁。本文基于不同标准,应用简单质量平衡(SMB)法,确定了崂山土壤的酸沉降临界负荷。结果表明:崂山的酸度临界负荷、潜在酸度临界负荷、氮临界负荷、硫临界负荷和地表水酸度临界负荷分别为1.53 keq/(hm2.a),0.32 keq/(hm2.a),0.47 keq/(hm2.a),2.84 keq/(hm2.a),0.44 keq/(hm2.a),确定了风景区生态环境对酸沉降的最大允许负荷,从而为控制酸性物质的排放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