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黄土的各性能作了简要概述,对黄土的动弹模和阻尼比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今后黄土动力特性研究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是保障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安全的基础。基于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方法的现状,对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中常用的拟静力法、Newmark滑块分析法、数值分析法及物理模型试验法等进行了简要评述,总结归纳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展望了后续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伊犁盆地黄土分布、年代及粉尘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结合野外考察对处于西风区的伊犁黄土的分布、年代和粉尘来源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探讨了伊犁盆地黄土堆积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伊犁黄土主要分布在山前丘陵和高阶地上,这些地貌部位堆积厚度最大,黄土沉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明显;已有的剖面年代学研究表明伊犁黄土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与新疆其它地区黄土开始大范围堆积的时间大体一致,但还可能有比中更新世更老的黄土存在;粒度分布和矿物表面形态特征表明伊犁黄土可能是近源物质与远源粉尘沉积作用叠加的结果,不同地区黄土在堆积过程所受到动力条件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伊犁黄土中粘土组分可能主要来自中亚荒漠和伊犁河中、下游地区,西风带来的粉尘对伊犁盆地不同地区黄土的贡献率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亚黄土是研究区域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对于受到广泛研究的黄土 高原黄土来说,对中亚东部塔城黄土的报道较少。基于对塔城黄土粒度的系统分析,与伊犁盆 地黄土、典型黄土高原的黄土对比,我们发现无论是粒度频率曲线、粒度结构散点图、还是三 角图,塔城黄土与伊犁盆地清水河黄土较相似,而与黄土高原黄土不同,塔城黄土粒度频率分 布曲线为三峰分布,粒度组成比较分散,分选较差,细、中颗粒含量较少,主要以粗颗粒物质 为主,属近源风成黄土。结合当地地形和现代环流分析,我们认为中亚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 为塔城黄土提供主要的物源,盛行西风为粉尘的搬运提供足够的动力,向西开口的山间盆地地 形为粉尘的沉积提供有利的沉积中心,这三个条件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塔城盆地厚层黄土的沉积。  相似文献   

5.
黄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黄土填料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随其含水率、干密度的变化规律,本文对22种不同含水率、干密度组合的黄土试样进行了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及应力-应变曲线的分析,分别研究了黄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弹性模量与含水率、干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含水率下,随着干密度的增加,黄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线性增长,且其增长速率随含水率增加而线性降低;同一干密度下,随着含水率的增加,黄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以二次函数的形式衰减,当黄土试样含水率为16%以上时,其衰减速率变缓,黄土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黄土试样的弹性模量随含水率增加而线性降低,降低速率随干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长;黄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该研究可为黄土作为建筑填料时的施工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海原特大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海原特大地震概况和诱发地震地质灾害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的学者在地震滑坡的发育特点与分布特征、黄土地震滑坡的形成机理、场地条件、黄土边坡动力稳定性和黄土动力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了这些成果对促进黄土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的作用和贡献。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和理论研究的热点,提出了今后在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的有关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石英颗粒表面微形态分析是判断沉积物成因和来源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伊犁盆地尼勒克黄土石英颗粒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冰川、河流、沙漠样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尼勒克黄土石英颗粒磨圆较差,冰川和水流作用的微形态特征明显,系近源风力搬运沉积。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了石英粉砂的可能产生机制,认为流水和寒冻风化作用为伊犁黄土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动力来源。尼勒克黄土的物质来源和匈牙利黄土类似,而与黄土高原黄土有较大差别,这主要表现在经受风力搬运-沉积的次数上或者风力搬运的距离上。该研究为解译伊犁地区黄土的古气候环境意义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进步和多方位研究进展,第四纪古环境研究向着多元古环境替代指标、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气候变化的多种驱动因素等方面发展。文章总结了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中的主要替代性指标,包括黄土磁化率、黄土粒度、植物硅酸体、孢粉组合、蜗牛化石、碳氧同位素和^10Be、黄土与古土壤。概述了当前对黄土—古土壤的时间标尺、末次冰期的短尺度气候事件以及东亚古季风变化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以长安地裂缝带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裂缝面上的黄土及未受裂缝影响的原状黄土进行电镜扫描试验,对两者的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分析了裂缝带附近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变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裂缝面黄土与原状黄土在微观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别,主要表现为裂缝面黄土颗粒接触类型为面-面接触,具有定向排列现象,颗粒之间孔隙较小、结构致密,并可见明显的擦痕,原状黄土颗粒接触类型则表现为棱-面接触或面-面接触,并发育缝隙状孔隙,总体为镶嵌孔隙结构;两者微观结构的差异表明地裂缝的活动具有剪切滑移特征。  相似文献   

10.
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黄土地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指出了该区黄土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青藏高原东缘山原峡谷地带呈不连续分布的黄土地层,是1.15 MaB.P.以来冰缘物质风成沉积的结果.黄土沉积和成壤特征反映了沉积以来的古气候演变特征,也为青藏高原隆升和冰川研究提供了证据.黄土台地的形成与早期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