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体育与健康课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安全应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任务。对于体育课堂中的安全问题,教师和学生都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管理课堂,要勤观察,用心去捕捉容易出现的隐患、苗头和漏洞。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做好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没有拖车的汽车(或称牵引车)在弯道上行驶的安全问题,作者在本刊1998年第1期中已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为了便于讨论拖车的行驶规律,对于牵引车在弯道上行驶的规律在这里仍需进一步引伸.  相似文献   

3.
轮胎是机动车辆行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易损件,它的使用条件非常苛刻。平时在对轮胎进行维护保养的同时,必须要了解外部使用条件对轮胎使用寿命的影响,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笔者根据对车辆管理和维修保养的实践经验,分析了轮胎质量、充气压力、承载负荷、行驶速度、气温、路面状况、车辆状况与驾驶技术等对轮胎使用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生习作兴趣不浓,习作中语句不够流畅、内容平淡肤浅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多阅读,注意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多观察,注意素材的积累;提倡学生多分享,注意习作的交流,从这些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的习作资源进行整合,适时开发学生身边的习作资源,挖掘并发挥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石化装置安全仪表系统为例,叙述了如何进行安全仪表系统设计,重点阐述了安全仪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沿海地区气象环境复杂,跨海桥梁上车辆混杂密集,车流量大、车辆混杂和侧风环境等因素都对跨海桥梁危化品车辆的安全行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跨海桥梁危化品车辆行驶轨迹研究对于加强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跨海桥梁危化品运输车辆的轨迹预测问题,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与注意力机制的跨海桥梁危化品车辆行驶轨迹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包括信息输入模块、注意力层和轨迹输出模块,并利用沿海一座跨海大桥上危化品车辆行驶环境实测轨迹数据对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LSTM能适应长时域的车辆行驶轨迹预测,注意力机制提高了预测模型的训练速度;由于考虑了车辆间交互影响因素,该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同时LSTM也减少了预测模型在时域较长情况下车辆行驶轨迹预测的误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延迟焦化装置大检修的做法和经验,提出石化企业在检修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环保问题及控制措施。1停工检修前的准备工作为了加强检修过程中的安全环保管理,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及各类污染物处于受控状态,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写作教学,而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中陶冶情操。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作文能力,让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勤做笔记,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并且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在地理学习中,地理思维尤为重要,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清晰地分析问题,表述问题,又要有形象思维,认识地图,应用地图;既要有宏观思维,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又要有微观思维,分析一个区域独特的特点,以做到因地制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一方面,可以设一些专门的思维训练课,举一些典型实例讲解应该具备的思路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内容讲解中,时时注意引领学生形成一种清晰、明确的思维习惯。从整体思路的培养上,我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辆汽车悠闲地行驶在美国内华达州某段公路上,其驾驶室里竟然没人!该州近日已为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颁发了首张无人驾驶车辆牌照,允其正常上路. 无独有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称,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明年将测试从北京行驶到天津,2015年将测试从北京行驶到深圳.无人驾驶汽车如何安全行驶?研发的障碍在哪?我们的生活面貌又将有怎样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城区典型道路行驶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上海市城区快速干道、主干道和次于道等3种典型道路上的机动车行驶特征和交通状况进行试验和调查,得出了上海市城区各类道路上机动车行驶特征参数和交通密度。结果显示,上海市城区各类道路综合行驶特征为平均速度低,加减速频繁。其中又以主干道交通状况最差。文中的数据和结论不仅可以用于上海城市交通规划,而且对控制道路两旁机动车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城市光污染对驾驶安全性影响评价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李克特量表法构建安全性评价量表,并基于物元理论对城市光污染对驾驶安全性影响进行评价。选择了成都市4条道路进行实例分析,得出了较为准确的城市光污染对驾驶安全性影响等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3.
乡村路网对三峡库区社区水平森林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路作为人为扰动介质被认为是短时空尺度森林景观演化或用途转换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体现为明显的“通道-阻隔”效应。论文以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为例,以3期遥感影像和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的缓冲叠加功能,基于路网动态变化角度,从类型、林龄、起源等主要森林结构方面分析路网变化对森林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道路数量先增加后减少,道路质量以等外公路和村级公路的改善为主。2)道路对森林景观干扰性明显。森林从类型、起源、林龄三方面在道路缓冲区内的破碎度均高于非缓冲区内的破碎度。1992—2002年及2002—2014年两个时期相比,前一时期其他灌木林、幼龄林以及萌生林大幅减少,基本表现为道路缓冲区内减少量大于非缓冲区内减少量。后一时期乔木林、中龄林以及萌生林有所增加,其他灌木林和成熟林轻微减少,其中,乔木林在道路缓冲区内增加量大于非缓冲区内增加量,中龄林及萌生林则表现为道路缓冲区内增加量弱于非缓冲区内增加量。3)道路影响域范围内,在无政策性干预条件下,道路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导致森林景观的退化,低级路段的消失则有助于森林景观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家公园路百年发展历程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青  韩淼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9):1850-1863
国家公园路是美国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与国家公园融为一体,是国家公园的特色和品牌形象。国家公园路不仅是国家公园的重要交通方式,其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对于游客来说,在国家公园路上行驶就是游览国家公园。国家公园路的发展体现了道路工程与美学、哲学、游憩、生态等多学科的融合,促进了道路从单一交通功能向游憩、景观、文化和保护等复合功能转变,突出地展示了绚丽的景观和充满想象的工程线形,也展示了在保护无价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同时如何提供多元化的游憩机会,以实现环境保护与游客公众之间的平衡。本文从相关概念、发展背景、建设理念、发展举措、管理体制、资金资助、建设实践等方面,对百余年来美国国家公园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解析,对发展经验启示进行总结,以期从本质上去把握国家公园路发展规律,并由此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路发展之借鉴。这些研究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国家公园、国家公园路,以及旅游风景道及旅游公路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巴车实测排放因子和MOBILE6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文  于雷  刘娟  宋国华 《交通环保》2005,26(3):40-43
利用车载尾气检测(OEM)技术对在实际道路上行驶的中巴车辆进行测试,得到该车的实测排放因子;同时应用美国环保局(EPA)开发的MOBILE6模型,在对相关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后计算相应的排放因子;对得到的排放因子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就MOBILE6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6.
柴油车的黑碳排放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我国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仍有较大局限性. 为进一步提高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精度,采用整车转毂台架和热光折射的方法研究不同排放标准、行驶工况和负载状况对重型柴油货车黑碳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我国排放标准升级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从国Ⅰ、国Ⅱ排放标准升级到国Ⅲ、国Ⅳ和国Ⅴ排放标准,黑碳在颗粒物中的占比由41%左右逐步提至72%左右. 行驶工况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也有一定影响,车辆在C-WTVC (中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测试工况)下的黑碳排放占比较VECC (重型车典型道路行驶工况)下高5%~10%. 与半载状态相比,重型柴油货车在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更高,国Ⅲ、国Ⅳ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7%~8%,国Ⅱ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15%左右. 研究显示,柴油货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要综合考虑排放标准、驾驶特征、负荷状况等对黑碳排放的影响,不宜使用固定系数利用颗粒物排放因子外推黑碳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17.
重型机动车实际排放特性与影响因素的实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利用美国Sensors公司生产的SEMTECHD车载排放测试仪在上海随机选择了7辆重型柴油车开展实际道路的排放测试,该实验累积测试道路长度为186km,共取得29090个逐秒的有效工况点数据,其中城市主干道12979个,次干道12368个,快速干道3743个.给出了车辆在不同道路上的工况点分布,分析了速度、加速度对燃油消耗、尾气排放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城市道路上,车流的平均怠速工况比为17%,加速工况比23.6%,等速工况比为31.0%,减速工况比为28.5%.被测车辆的CO、THC、NOx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4.41±2.46)g·km-1、(1.77±1.17)g·km-1和(6.96±1.93)g·km-1,车辆排放状况因车速、加速度等因素而不同.测试结果基本反映了目前上海道路的交通状况和柴油卡车的排放现状,同时也说明过低的车速和频繁加减速是加重机动车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济南市主城区道路环境黑碳(BC)污染的时空规律,并评估机动车等对BC排放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车载平台和微型黑碳仪在济南市主城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道路BC走航观测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①济南市主城区道路环境BC小时平均浓度为7.29 μg/m3,且昼夜呈双峰特征,双峰分别出现在04:00—08:00和18:00—22:00,该时段处于道路柴油车行驶及人群出行时段. ②源自化石燃料燃烧的BC占比为82.55%,来自生物质燃烧的BC占比为17.45%. ③BC道路环境浓度呈主干道(7.27 μg/m3)>次干道(6.56 μg/m3)的特征,柴油车占比较大的北园高架上的BC平均浓度(7.18 μg/m3)高于汽油车占比较大的经十路(5.64 μg/m3). ④BC浓度峰值多出现在清晨/深夜交叉路口附近,距十字路口5~10 m时观测的BC浓度最高,表明BC浓度除了受车流量影响外,还受到路况、车型、车速、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显示,相比汽油车,济南市道路环境BC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重型柴油车车辆数、出行时间和行驶路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各等级道路网对纵向岭谷区景观结构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健康是近年来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健康学相互交叉、相互耦合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景观结构角度,利用缓冲区、情景对比和景观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各等级道路对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景观结构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道路影响生态系统的面积占区域面积比例的5.42%,低等级道路对生态系统的面积和景观破碎化影响较显著,而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影响弱于高等级道路;由于道路对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作用,使耕地和建设用地在道路影响域的面积比例高于其在全区的比例.随着道路网的扩展,景观结构健康指数从不考虑道路对生态系统影响下的0.42下降至考虑所有道路对生态系统影响下的0.24,从一般状态下降到亚健康状态,景观结构健康随着道路网密度的增加,其下降幅度较大.纵向岭谷区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研究道路对该区的景观结构健康的影响,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forestati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potential causal factors of land-use change within an area of 2.7 million ha in Chiapas, southern Mexico between 1975 and 1996. Digitized land-use maps and interpreted satellite images were used to quantify land-use changes. Geo-referenced databases of population and digitized maps of roads and topography were used to determine which factors could be used to explain observed changes in land-use. The stud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wo types of possible causal factors: “predisposing”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susceptibility of a particular area of forest to change (slope, distance to agriculture and roads, land tenure) and “driving” factors representing the pressures for change (population density, poverty). The correlated factors were combined in risk matrices, which show the proportion of vulnerable carbon stocks lost in areas with defined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Such matrices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future deforestation rates and provide a verifiable evidence-base for defining baseline carbon emissions for forest conservation projec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two matrices were constructed, using population density a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 and distance from roads and distance from agriculture as the two alternatives for the predisposing factors of defores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