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针对放射性废液桶内干燥装置的研制,就装置的加热方式对目前加热结合桶内干燥装置的要求进行了对比筛选,初步选择微波和热风组合加热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微波和热风加热方式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虽然热风加热耗时太长,且微波加热存在盲区,但是两种加热方式干燥模拟废液的效果良好,能够相互补充,因此建议采用微波-热风组合加热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将生活饮用水加热煮沸后饮用,由于污染物种类、污染水平及加热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热煮沸后的饮用水水质并不一定会得到改善。改善加热后生活饮用水的水质,需要给水厂和用户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该文考察了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废旧电器拆解场地的有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有机污染物浓度、重金属浸出浓度、重金属弱酸提取态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热温度试验结果表明,300℃以上加热6 h后,土壤有机污染物含量均达到建设用地第一类用地要求,但镉和镍的浸出浓度均超过了地下水Ⅳ类水质标准。400℃以上加热6 h后,土壤重金属浸出浓度均达到地下水Ⅳ类水质标准,但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较大,综合考虑加热温度对土壤污染物含量和理化性质的影响,300℃是最佳的加热温度。300℃下加热时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镉和镍的浸出浓度逐渐下降,但加热至18 h后,镉的浸出浓度依然超标,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较大,综合考虑加热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300℃下的加热时间需要控制在12 h以内。后续根据需要再结合固化/稳定化技术处理可使土壤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自行设计的小型外热式固定床试验台上,以垃圾中广泛存在的PVC为原料,通过改变加热方式、热解终温等参数。重点研究了快,慢两种加热方式下垃圾热解过程中HCl的析出特性,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酸性高锰酸钾法测定高锰酸盐指数的条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苏勤 《环境科技》1995,8(3):36-37
以《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的“高锰酸盐指数”测定方法作依据,对高锰酸盐指数标样进行对比试验,发现存在“水浴加热不均匀”,“加热时间不易掌握”及“测定周期长”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本实验采用电炉直接加热的方式,以上的问题即可得到很好地克服。  相似文献   

6.
原位热脱附技术(ISTD)作为一种物理修复土壤技术,具有污染土壤原位处置、二次污染少、工艺原理简单、高效灵活等优点。针对实际修复土壤过程中不合理的排布方式和对保温措施的忽略造成的脱除率低、能源浪费等问题,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污染土壤1000 h的加热过程,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排布方式、不同加热井间距和保温措施对土壤升温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200℃以上沸点的污染物时,选用1.5 m间距下的三角形排布方式能够达到最优的修复效果,并且耗能相对较低。土壤表面施加保温措施,不仅可以防止污染气体泄漏,还可以有效提高加热土壤过程的热效率,采用2.0 m间距下的三角形排布方式施加保温措施后,热效率可相对提高11.667%。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供热方式主要有燃煤、燃油、燃气,电加热、太阳能等几种常规加热方式。常规加热方式存在着运行费用高、环境污染、需专人维护或受环境影响不能连续供热等诸多弊端,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节能环保的供热产品用户供热项目之首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新型烟气加热的垃圾热解气化炉运行时的热工状况,采用实验研究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在实验室电炉热解梧桐落叶,采用烟气加热方式的热解气化炉热解粗破碎梧桐落叶的中试实验获得的初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CFD计算软件模拟烟气加热的垃圾热解气化炉内部温度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结果显示:该炉型热解气化室内部温度分布合理,稳定的高温段分布较广,能为垃圾的热解气化提供必要的热能。同时模拟连续进料条件下热解室的内部温度分布情况,为设备的改进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微波加热下苯的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研究考察了微波加热与传统电炉加热两种不同加热方式下苯的催化氧化性能,同时考察了微波加热下铜锰质量比,铈掺杂量及焙烧温度变化对铜-锰-铈/分子筛催化剂催化氧化苯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SEM和XRD表征.结果表明,微波加热下苯的催化氧化性能优于电炉加热,微波的"局部热点"效应、偶极极化作用与稳定的床层反应温度保证了苯的高效催化氧化;铜∶锰∶铈质量比1∶1∶0.33和焙烧温度500℃下催化剂的活性最高,苯的起燃温度与完全燃烧温度分别为165℃和230℃.催化剂表征分析可知,铜、锰氧化物及铜锰尖晶石固溶物等活性相的存在保证了催化剂的高活性;稀土元素铈的掺杂促进了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与规整化;高温焙烧可导致催化剂表面的烧结与活性组分的团聚,从而降低其催化氧化苯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热干燥箱加热和重铬酸钾法中的变阻电炉回流加热氧化方法,对同一标样和同一水样进行化学需氧量测定,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无显著差异,即用电热鼓风干燥箱加热代替标准方法回流加热氧化测定水质化学需氧量,方法可行.替代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分析成本.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原稳装置采用立式加热炉,烟气中存在大量的废热。在现有装置运行中,烟气直接排放,浪费了大量的热量。通过在实验装置中可回收废热资源及废热回收技术研究,采用热管技术回收烟气废热,用于预热空气,不仅会节能降耗,给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会减少大气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中洛线热媒炉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出热媒炉附属设备多、系统复杂、工作不可靠、故障率高、维修困难、维修费用高,严重影响安全生产,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中洛线热媒炉全部更换为直接加热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Thermal remediation of the soil contaminated with crude oil using microwave heating enhanced by carbon fiber (CF) was explored. The contaminated soil was treated with 2.45 GHz microwave, and CF was added to improve the conversion of microwave energy into thermal energy to heat the soil. During microwave heating, the oil contaminant was removed from the soil matrix and recovered by a condensation system of ice-salt ba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F could e ciently enhance the microwave heating of soil even with relatively low-dose. With 0.1 wt.% CF, the soil could be heated to approximately 700°C within 4 min using 800 W of microwave irradiation. Correspondingly, the contaminated soil could be highly cleaned up in a short time. Investigation of oil recovery showed that, during the remediation process, oil contaminant in the soil could be e ciently recovered without causing significant secondary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4.
针对采油井口储罐明火直接加温法安全系数较低、易发生事故、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问题进行了改进,介绍了撬装式加温预热装置的流程及设备,经试用热效率提高,未发生生产事故。  相似文献   

15.
用石墨高温电热消解仪替代以往的油(砂)浴,消解测定沉积物的有机质,具有消解温度稳定,各部位加热均匀的特点,克服了油(砂)浴存在的安全卫生差和温度控制难的问题。加之自制和使用了不舍有机物的接近实际样品的空白样,使空白值和实际测定结果更具可信性。从而,测定实际有机质样品的精密度较好(Rsd=2.1%),测定海洋环境监测沉积物外控样的成绩优秀(测定值与后来公布的平均值吻合),方法的扩展不确定度仅为1.9%。  相似文献   

16.
针对鲁宁线和中洛线原油加热炉炉管穿孔现象,对加热炉积灰成分、性质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有效的高压蒸汽清灰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可提高炉管换热效率、减少炉管的腐蚀,确保加热炉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辽宁主要工业城市的鞍山,地区供热需求急速增长。为实现未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清洁供热,在对鞍山地区目前供热体系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鞍山地区区域高效供热一体化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显著变暖,对我国冬季采暖气候条件和能源需求产生了很大影响。论文以全国458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为基础,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依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的规定,确定了采暖初(终)日及集中(过渡)采暖期的划分方法,并采用度日法分析了采暖强度。结果发现与1980年以前时段相比,1985-2004年以及1995-2004年间,我国集中采暖区和过渡采暖区的界线明显北移,尤其110E°以东地区北移最大达2~3个纬距;北方大部地区采暖期长度缩短5~15d,长江以南地区缩短最大达30d以上;北方采暖强度普遍减小200℃以上;理论上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耗能降低了5%~30%,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采暖耗能降低了30%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采暖气候条件变化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北地区是我国采暖期最长、采暖需求最高的地区。冬季供暖耗能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室外温度。论文利用1957-2011 年东北地区88 个气象台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变化速率、Mann-Kendall 突变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东北全区、北区和南区的采暖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东北全区采暖期平均气温为-8.2℃,54 a 来的变化速率为0.17℃/10 a,升温趋势通过了0.05 显著性检验,在1982-1983 年发生了突变;采暖期天数平均为186 d,变化速率为-2.0 d/10 a,通过了0.001 显著性检验,在1990 年发生了突变;采暖强度平均为4 959℃·d,采暖耗能变化率为-17.7%/10 a,通过了0.001 显著性检验,在1980 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东北地区采暖期平均气温升高1℃,采暖强度将减少210℃·d,采暖耗能将减少4.4%。另外,论文根据前期环流指数构建了采暖强度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0.
陶瓷防热瓦间缝隙气动加热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强  马建军 《装备环境工程》2013,10(5):42-46,51
在分析缝隙内部流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CFD技术对瓦间缝隙气动加热的参数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来流马赫数、攻角、缝隙宽度、倒角半径及瓦间台阶因素对缝隙内部热流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缝隙内部热流呈U形分布,缝隙内部热流随着马赫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攻角、缝隙宽度、倒角半径、瓦间台阶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