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2.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随着历史而变化的,在原始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出现了对太阳、对月亮、对火的崇拜;在农业社会,人们顺应自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可以去征服自然。实际上恩格斯在1886年的时候就指出"我们不应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应该说他是很  相似文献   

3.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 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 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 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 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 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 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  相似文献   

4.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章标题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  相似文献   

6.
自然悟语     
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在于它以无私和广博的胸襟孕育了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名家走笔”刊登的《自然悟语》,提出了这个曾经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无论是中国的古典名作《诗经》,还是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莫扎特的小夜曲,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都感悟于自然的造化,是朴实无华、宽广神奇的大自然给人们以灵魂深处的震撼,使之创作出永存于世的不朽之作。大自然给人类以生命,给艺术以源泉,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这一切,珍惜给予我们太多太多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7.
想必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命的延续,人类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地球.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然的慷慨让我们.丰衣足食",但我们非但不对大自然感恩戴德,反而还去破坏她,伤害她.  相似文献   

8.
2005年第1期《环球》杂志发表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署名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何祚庥说:"我 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一观点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 成的大辩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我们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目前大辩论仍在进行之中。 《环境教育》杂志历来批判人类中心论,主张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以2005年第1期"思考与探索"栏目为例, 本刊特别邀请了郑度院士、杨通进教授、王民教授、周艳萍编辑共同探讨"环境伦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此次大辩论的 来龙去脉,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转载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辩论文章予以刊登,以飨读者。这场论战的价值,应该不 在于谁压倒了谁,而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个问题,推到了理论研究的前沿,也推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面前。人 类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相信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相似文献   

9.
柯南 《环境教育》2005,(3):26-26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 大自然"的观点。 "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 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 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 "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 "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 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 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  相似文献   

10.
"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洋海啸带给人们的震撼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 力,一些人又开始重弹"敬畏大自然"的老调。何祚庥院士针 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观点,这就触着了某 些人的痛处,激起了骂声。何院士长期以来反伪科学、批反科 学,干的是得罪人、冒犯人的事,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下,不受 攻击才叫奇怪。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 科学》(《新京报》1月11日),便试图讲出一些道理,并建议 大家对这个问题好好辨一辨。我就也来凑个热闹。  相似文献   

11.
回归大自然     
洪翩翩 《环境教育》2012,(11):21-24
孩子们,你们仰望苍穹,俯视大地,可曾因惊奇而探索过她的奥秘,因了解而敬畏过她的伟大,可曾知道,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又何止是生命?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敬畏大自然"理解为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态 度,我完全赞成。但如果将"敬畏大自 然"与以往一些人出于蒙昧的自然崇拜 混为一谈,因此就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 应该一味顺从、无所作为,那就走到了 另一个极端,不仅非人类之福,就是持 这种观念者也难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3.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 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本的标题是:"人类无 须敬畏大自然"。 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 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 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 我认为,应该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 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 的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 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相似文献   

14.
每一次灾难,好像都给了某些人抒发悲天悯人情怀的机会。上次SARS流行,有人就提出要敬畏自然,这一次印度洋海啸,我们听到的还是这一套: “我们不会因此而诅咒自然。地球厚德载物,自然化育众生,我们是地球生命,我们只能在地球上生活,我们庆幸拥  相似文献   

15.
正当大脑遇到大自然,大自然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提升50%;漫步森林中,可以慢慢恢复我们的注意力,这些都是脑神经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做事的时候总是想原因,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去那里。我们来一个地方总是有某些理由,这影响我们做某些抉择。我们在自然中长大,我们和自然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时候的关系?在哪里产生的互动?这种互动频繁吗?和谁在一起?这些相处到底有什么意义?很多时候,  相似文献   

16.
黄波 《环境教育》2005,(3):25-25
印度洋的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了人类空前的灾难。这次灾 难逼使人们更深层次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向来勇为人先的著名科学 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这一次又走在了前头,日前,最新一期《环球》 杂志上刊布了何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结果。不过,他的答案让人震惊。何 先生的观点可概括为两条,一是人类要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信心;二是 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无须对其敬畏。  相似文献   

17.
印度洋海啸引发近日国内一场驴唇不对马嘴的争论, 始作俑者是以反"伪科学"著称的何作庥院士。何院士 "大自然不需要敬畏"的高论甫出,立刻引发一些环保 人士前来笔战。而以何为首的"科学派"毫不示弱,出 手阔绰地给环保主义者送上"反科学"或"无知" 的高帽子。甚至有"科学卫道士"跑到纸帽子顶 上练毛笔字,"敬畏大自然岂止是反科学,简直 是反人类"!  相似文献   

18.
<正>假如我们可以有一个学习源泉的话,这个源泉不是书本,不是课堂,而是自然。培根说:大自然毫不遮掩的展示出它的一切特性。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很多孩子只能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成长,他们所熟悉的除了自己的学校、周边的商场,陪伴他们成长时间最长的可能就是电视、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走进自然,  相似文献   

19.
叶广芩 《绿叶》2008,(5):75-79
对自然和生命缺乏敬畏与感恩,是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重要原因。生态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面临着如何在既不破坏生态的同时又能让贫困的老百姓富裕起来等诸多令人生畏、也极富挑战意义的两难问题。保护生态,不能仅仅依靠政策,它需要大众自觉的参与,需要每一个人都怀着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之心,需要全社会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20.
自然比人强大,人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自然是未知的、强大的、神秘的,自然的核心是我们所无法了解的,是现在不能了解,也是以后无法彻底参悟透彻的。在这种意义上自然是神秘的,是某种意义上的“神”,我们应该对它怀有一种敬畏之心。自然的本质是超越了人的经验的,是你所体验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