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域遭受污染,成为富营养化,使某些小型浮游生物异常地大量增殖,导致局部水域出现红褐色的赤潮现象,这已是众所周知。但是,对于蓝潮现象,在我国还鲜为人知。 蓝潮与赤潮有所不同,发生蓝潮时,水面看上去略呈浅蓝色。在日本东京湾内湾的局部沿岸海域,每年夏、秋季可观测到蓝潮现象,尤其在位于东京湾最里部的船桥港附近的海域,为多发区域。当发生蓝潮时,沿岸生物也会出现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2.
国外赤潮调查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富含氮、磷等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入海洋,使某些水体交换差的河口、海湾区营养盐含量过高,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统称为赤潮。现已查明,世界上有15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多数为甲藻。赤潮除对渔业危害很大外,还可危及人类健康。因此,世界上普遍重视赤潮的研究,在发生的海域进行大量调查,并对其发生机制、防治、预测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概况简述如下。 一、国外赤潮发生与危害概况近20年来,世界各地发生赤潮的事件剧增。如美国的佛罗里达沿岸,1916—1948年间只  相似文献   

3.
香港位于北半球温度区,其水域过去很少发生赤潮。但是,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加重,赤潮不断在香港沿岸海域发生,所产生的危害已经严重影响了香港地区渔民的生计。香港的第一次赤潮发生在1971年,在以后的5年中,又发生了7次以上。从1980年起,赤潮发生的次数迅速增加。1986年夏季的一次赤潮,使120吨的鱼类死亡。赤潮的危害波及到了香港地区一些重要的鱼类养殖区。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附近海域有机污染与赤潮生物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近代,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沿海工业的不断增多,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大量排泄入海,致使海洋污染加剧,赤潮频繁发生,渔业遭受重大损失,已引起国外的高度重视。我国自从一九三三年记载了浙江沿岸发生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夜光虫  相似文献   

5.
赤潮,又称红海潮,它是一种灾害性海洋污染现象。据有关资料记载,人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领教过赤潮的危害。每当赤潮来临时,海面上就如同铺上一层红色、褐色或粉红色的毯子,从外观上看似非常美丽,但对海洋生物来说,却是一场灭顶之灾,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佛罗里达沿岸海域几乎每年都有赤潮发生,其中较严重的一次是发生在1946年的裸甲藻赤潮,当时造成了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的大量死亡,就连海龟、海豚也不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33年到2004年间的统计资料,以10 a为周期分析了浙江沿岸赤潮的发展变化历程,并进一步以1997~2004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研究了的浙江近海赤潮的发生频率和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相关因子对赤潮发生频率影响的关联序为:海水养殖产量(0.03)>海水养殖面积(0.99)>工业废水(0.89)>生活污水(0.88)>生活COD(0.79)>总悬浮颗粒物(0.75)>工业COD(0.72)>降雨量(0.71)>粉尘(0.69)>烟尘(0.68).可见,赤潮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其中海洋养殖自身污染是赤潮发生频率的主要诱因,陆源污染和大气湿沉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来,濑户内海沿岸海域,经常发生赤潮,这已经构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赤潮是在水温、水流、日照等条件综合作用下,赤潮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的结果。赤潮是怎样产生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可以说海水中大量存在赤潮浮游生物的营养源氮,有机物、磷等,这些是赤潮产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事先知道赤潮的发生,并将其灾害控制到最小限度,最好是用仪器测量海水中氮、有机物、磷等所谓富营养化成份的含量。基于这种想法,沿岸海域的各地自治团体等单位,定期地派出船只采集海水水  相似文献   

8.
1985~1987年夏季,大连湾发现国内首次记录赤潮种——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本文记述了该种赤潮时的适宜生态特征,并指出大连湾海域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程度。为控制沿岸排污和深入研究该种赤潮机制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9.
如何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伟 《世界环境》2009,(2):30-31
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及其造成的社会危害曾经是发达国家极为关注的焦点。1950—1960年的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发生甲基汞污染事件(“水俣病”公害事件)造成439人死亡,1044人健康受损。1977年,美国Love运河发生有毒废物排放事件,当地居民不得不全体搬迁。1986年,莱茵河沿岸化工厂排放的30余种有机物流入河流导致水污染,造成大量水生生物死亡,波及两岸4个国家数百万人的生活和生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海域赤潮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根据赤潮灾害发生的空间位置、水动力、营养物质来源等因素。将赤潮灾害类型划分为河口型、海湾型、养殖型、沿岸流型、上升流型和外海型六类。对赤潮灾害记录分析表明,河口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总数的30%,海湾型赤潮占29%,养殖型赤潮占27%,沿岸流型和上升流型均各占6%,外海型赤潮最少,只占2%。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赤潮灾害发生的主要区域,除海湾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类型成因的赤潮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X55 9403264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分析/王寿松(中山大学数学系)…l/海洋与湖沼/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一1994,25(2)一146一151环情P一8 根据1990~1992年期间对大鹏湾所发生的夜光藻赤潮的大量研究资料,从气象、海况、化学、生物等4方面筛选出大鹅湾夜光藻赤潮发生环境的22种基本要素,并利用演绎结构模拟(I SM)方法,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关系,推导出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要素的整体关联结构图,从6个先后层次_L直观地反映出赤潮发生的全过程,为建立赤潮发生机理的动态数学模型打下基础,且可为研制赤潮预测预报系统提…  相似文献   

12.
国外点滴     
今年8月17日,巴西圣保罗海湾出现大面积“赤潮”现象(关于“赤潮”一词的解释见本刊1980年第二期封三)。 “赤朝”使海湾水色变为暗红色。情况最严重的地方是贝尔蒂奥加和胡克伊。由于含有大量毒素的海洋微生物迅速繁衍,导致大量鱼类中毒或窒息死亡,漂浮在海面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深圳近岸海域(大鹏湾北部和东部沿岸、大亚湾西部沿岸、深圳湾西北部沿岸及珠江口东南部沿岸)四个海区氮磷营养盐近30 a变化趋势,统计了各海区历年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总面积,并对氮磷营养盐含量和赤潮发生次数、累计总面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深圳近岸海域氮磷营养盐污染状况为东优西劣的趋势,东部海域水体均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而西部海域水体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部分年份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赤潮发生次数以大鹏湾最高,深圳湾次之,累计总面积以深圳湾最大,珠江口次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IN、PO4-P与四个海区赤潮发生次数、累计总面积均无显著相关性,而NH4-N、NO3-N分别与大鹏湾和珠江口海域赤潮暴发次数、累计总面积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X55 200401523 我国海域赤潮灾害的类型、分布与变化趋势/赵冬至(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环境科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03, 22(3).-7~11 环图X-14 根据赤潮灾害发生的空间位置、水动力、营养物质来源等因素,将赤潮灾害类型划分为河口型、海湾型、养殖型、沿岸流型、上升流型和外海型六类。对赤潮灾害记录分析表明,河口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总数的30%,海湾型赤潮占29%,养殖  相似文献   

15.
<正> 大连湾海域是一个半封闭海湾,沿岸有130多个工厂向湾内排污。年排放量为4.5亿吨,其中生活污水4,400万吨。由于湾内水体交换能力差,水体中氮磷有机物含量较高,82年以来,一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从78~85年,曾几次发生过鱼贝类死亡事件,78年10月,81年8月都有赤潮发生的资料记载。85年我们对大连湾部分海域进行了较全面的观测。结果发现:6、7、8月份柳树屯海区在40Km~2范围内,连续发生赤潮,而呈红褐色,灰褐色水团有带状、块状和云絮  相似文献   

16.
1.赤潮与其灾害 1.1赤潮的发生 所说的赤潮,一般是由于某种浮游生物迅速的繁殖,使海水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当然由于海面和湖泊的浮游生物的繁殖而引起水的颜色变化也不例外。 本文主要讲的是沿岸,内湾的赤潮,虽然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杭州湾海区两次赤潮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82年8月20日,24日两天分别发生在普陀山东北海面(30°05′N、122°35′E)和长江口余山以东海面(31°30′N、122°35′的两次赤潮进行了调查与初步研究。认为这两次赤潮都发生在高温、低盐海域,赤潮生物为夜光虫(Noctiiuta miliars)和少量铠角虫(Ceratium)。研究表明,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长江洪水期径流携带丰富的营养盐,造成了夜光虫的大量繁殖。另外,河口区的高温、低盐和两次强台风的影响都能加速赤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赤潮     
1.赤潮的研究状况 1.1 已往的赤潮研究从前所谓赤潮,是指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们与水库等淡水里发生的“水花”现象有所区别。但是,最近淡水水域的“水花”现象也称为淡水赤潮。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不一定都呈现红色,除去夜光藻(Noctiluca mitiaris)和红海赤毛藻(Trichodesmium)等外,蓝把其它微生物分别呈现的黄色、褐色、黑绿色等各种颜色也称为赤潮。因此,“赤潮”一词便缺乏科学性了。但是现在这种叫法不仅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12年在福建沿海致鲍鱼大量死亡、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的米氏凯伦藻赤潮,为验证鲍鱼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的原因是否来源于米氏凯伦藻自身的毒性效应,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分离自赤潮现场的一株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过程中,监测了曝气与非曝气条件下,环境因素中氨氮(TAN)、pH、DO的变化。研究发现,曝气条件下,实验体系中DO的变动范围为7.3~7.8 mg/L,pH的变动范围为7.5~8.2,TAN浓度的变动范围为0.0035~0.084 mg/L(能维持贝类正常生存),此时米氏凯伦藻趋近于赤潮现场藻细胞数量时(3107/L),鲍鱼48 h死亡率为33.3%,96 h内死亡率达100%,说明此时鲍鱼的急剧死亡是由米氏凯伦藻本身的毒性效应引起的。在非曝气条件下, DO由7.1 mg/L降低至1.8 mg/L,实验体系中pH的变动范围为7.2~8.1,TAN的变动范围为0.007~0.051 mg/L,此时米氏凯伦藻藻细胞数量为3107/L时,鲍鱼16 h内死亡率达100%,说明低氧的环境条件可以导致赤潮对鲍鱼的毒性效应加剧。由此可以推测,赤潮发生时皱纹盘鲍短时间内的大量死亡与米氏凯伦藻本身的毒性效应有关,而低氧等环境条件可以导致毒性效应加剧。  相似文献   

20.
X552(X)3(X) 217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势、防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缪锦来(青岛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安全与环境学报/北京理工大学一2(X)2,2(3)一40一43 环图X一142 近年来,中国沿海有害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爆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赤潮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加,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赤潮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如何科学地进行赤潮研究和减灾,有效地进行赤潮防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的赤潮灾害发生概况,对未来一年赤潮灾害的发生趋势作了预测,并着重强调了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