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清代甘肃陇南地区水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笔者对清代陇南地区水涝灾害的时空特征、等级序列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清代本区共发生57次水涝灾害,平均4.7年一次;一级洪涝灾害发生最多,达44次,占到总灾害数的77%,二级大水灾11次,三级大水灾2次;多发生在1720年到1890年期间,月份主要集中在5、6、7月,并且常有连年水涝灾害发生;本区的礼县、武都、西和为频发区;降水特征、地形地貌、气候交替变动等是清代本区水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海洋灾害对沿海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为应对发生的灾害,社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救灾的主体。通过考察社会动员的主体、途径、力量等方面,探讨近代我国应对海洋灾害的社会动员机制,为我国未来应对突发性的海洋灾害提供历史借鉴,丰富应对措施与经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49-2014年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应用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法对这一时期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的等级、时空分布特征、周期规律以及与ENSO事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4年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共发生114次,其中1级、2级、3级霜雪低温灾害的发生频次分别为28次、53次、33次;灾害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76年,第二阶段为1977-1998年,第三阶段为1999-2014年,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霜雪低温灾害发生频次较少,第一阶段以1级和2级灾害为主、第三阶段以2级和3级灾害为主,第二阶段霜雪低温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以2级和3级灾害为主;小波分析得出,灾害存在着4个明显的主周期,即7a、13a、24a、38a左右的周期;拉尼娜事件与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的发生关系较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宋代关中平原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了解此时关中平原干旱灾害的年度变化、等级差异、发生季节、地区间的频次分布情况。据统计,宋代关中平原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共319年,发生旱灾95次,平均每3.3年发生一次;旱灾频次在宋代早、中、晚期变化不均,早期发生频次最多,中期最少,晚期较少,但变幅较大。旱灾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空间上关中自东向西灾害频次逐渐增多。在旱灾等级分布上,可划分为小、中、大、特大四级灾害,各占40%、35%、17%、8%。旱灾频发的原因主要有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地形位置、人口增加、政治战争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海南省儋州市自动气象站近60年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和近13年雷电灾害资料,分析了儋州雷暴活动和雷电灾害的年际变化和月分布特征以及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征。结果表明:儋州市近60年平均年雷暴日数为112天,儋州年雷暴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儋州雷暴日主要集中在4至10月,盛发期为5至9月;儋州雷电灾害也主要发生在5至9月;儋州雷击人员伤亡绝大多数发生在农村,雷灾及其造成的财产损失最频繁发生在电子系统。  相似文献   

6.
西藏错那县2007年8月10日暴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本文首先介绍了灾害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然后分析了灾害发生的原因,认为本次灾害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决定,而特大暴雨是引发本次泥石流的直接原因;最后,针对研究区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提出了基本的防灾、减灾对策,主要包括以防为主,进行全县山地灾害调查、区划和必要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7.
太湖蓝藻水华灾害程度评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太湖蓝藻水华灾害分析,借鉴赤潮灾害评价指标,采取蓝藻水华面积和Chla浓度作为灾害程度分级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隶属度函数,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建立太湖蓝藻水华灾度分级评价方法,定量描述蓝藻水华灾害程度.结合2008年太湖蓝藻水华灾害事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08年太湖蓝藻水华灾害规模主要为小型、中型和大型,无重大和特大蓝藻水华灾害发生;其中小型蓝藻水华灾害在各月都有分布,中型和大型蓝藻水华灾害主要分布在5月和7~9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暴露出一系列灾害应急机制的问题。例如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时效性、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对整个事件的调控、公众缺乏灾害防御的意识、科研引导对新出现的问题关注不够、一些公共领域管理缺位等加重了灾害的损失和影响。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应着重考虑:建立更完善的灾害预报系统,健全不同级别的快速反应体系,建立完备的应对灾害教育体系和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避免类似灾害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的苏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以水、旱、蝗灾害最为突出。频发的自然灾害在对地方民生构成严重损害的同时,也导致了灾害信仰的盛行。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祭祀龙神、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庙宇遍布苏北各州县。灾害信仰呈现出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征,在调适民众心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依据廊坊市气象灾情普查资料,对廊坊市1949—2007年主要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雷电等造成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同期灾害性天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98.4%的灾害性天气不会出现灾情;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气象灾害是暴雨洪涝;发生灾害性天气的站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近年来出现气象灾害灾情的站次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在气象灾情普查中发现,目前廊坊市气象灾情的收集比较混乱,部门之间缺乏灾情信息共享、灾情调查渠道不畅、灾情损失计算不准确等诸多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气象灾情信息共享平台等相关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