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机与常规水稻生产中土壤养分平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万载县水稻生产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有机农户和常规农户的农业生产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操作模式下的土壤培肥措施和水稻-土壤系统养分投入、产出及其平衡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施用有机肥和绿肥种植这2种方式进行土壤培肥的有机农户比例极显著高于常规农户(P0.01),有机农户采用间套作和秸秆还田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常规农户(P0.05)。在养分管理方面,有机和常规水稻生产的氮素平衡均处于盈余状况,分别盈余57.8和36.3 kg·hm-2,盈余率分别为21.7%和7.6%;有机和常规水稻的磷素平衡亦处于盈余状态,分别盈余35.4和64.7 kg·hm-2,盈余率分别为147.5%和217.9%,远高于允许平衡盈亏率。相比常规农户,更多的有机农户会采取生态农业措施进行土壤培肥,但其氮素和磷素盈余率也较高,同样存在一定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管理问题凸显。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农户对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文章通过构建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补贴政策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效率的作用,并基于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分析提出了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管理效率提升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即:(1)根据不同的资源化管理方式的差异制定并实施差别补贴政策;(2)实行区域差别补贴标准;(3)延长补贴期限,实行分年度对农户进行不同数量的补贴;(4)培养农户管理意识,加强农户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3.
4.
固氮植物篱改善退化坡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的效果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在四川宁南县坡地农业实验站对固氮植物篱在坡耕地上防治水土流失和改良土壤的效果进行了长期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等高固氮植物篱在防治土壤养分退化方面效果明显:与传统顺坡种植(CK) 相比,在坡耕地上培植新银合欢(Leucaenaleucocephala) 等高植物篱和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等高植物篱,正常耕作3~6 a 后,作物带土壤全氮可增加80% ~130% ,有机质增加20% ~40% ,有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养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由于肥力状况改善,等高植物篱处理的农作物产量也明显高于CK.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定位试验结果,提出了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多熟种植制、合理轮耕制、用养结合的培肥制和高产高效的栽培制相结合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结果对我国中低产土壤地区种植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理论界一个常异常新的问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概念的探讨,揭示出介于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之间的“过渡循环”是两者相互转化的枢纽;并依此为基础,阐述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十大特征,分析了这一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瞿佳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3,(1)
农业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部分,县级人民政府是县级农业环境保护的责任者,笔者认为应该将苏南地区农业环境保护列入县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中。本文在强调了其意义后,着重提出了苏南地区推行农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具体做法。1.列入计划,建立机构,明确职责。2.制订定量考核指标。3.加快农业环境保护立法,制订地方性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并对责任制实施的重要环节——定量考核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了解不同耕作与培肥模式对麦田土壤的影响,对提升麦田土壤地力及促进小麦的持续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于2011-2012年在许昌县陈曹乡史庄村小麦试验田进行,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取土测定土壤微生物与腐殖质含量。借助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经典统计方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浅耕15~20 cm;深耕35~40 cm)和培肥模式(单施化肥;化肥增施有机肥)对麦田土壤腐殖质与微生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深耕增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后期0~5和5~20 cm耕层土壤富里酸含量(p〈0.01)。增施有机肥有利于小麦生育后期各耕层土壤胡敏酸含量的积累(p〈0.05),其中20~40 cm耕层土壤增幅最为明显,成熟期深耕增施有机肥与浅耕增施有机肥和开花期相比增幅分别达253.85%与300.00%;深耕增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孕穗期与成熟期5~20 cm耕层土壤细菌数量(p〈0.01),成熟期浅耕增施有机肥与深耕增施有机肥处理细菌数量和开花期相比增幅分别达690.38%和508.75%,其中深耕增施有机肥处理与其它三个处理相比细菌数量最多且差异极显著(p〈0.01)。增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成熟期0~5与20~40 cm耕层土壤真菌数量(p〈0.01),深耕增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孕穗期5~20 cm耕层土壤真菌数量(p〈0.01)。深耕增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后期20~40 cm耕层土壤放线菌数量(p〈0.05)。相关分析表明,在本研究培肥和耕作模式下麦田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含量与微生物区系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25季种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免耕土壤0~5 cm土层的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稍高于耕翻土壤; 5~15 cm的则有低于耕翻的趋势; 15~30 cm的无明显规律。长期休闲的土壤在整个耕层有明显的有机质和氨素累积,其中碳的累积快于氮的累积,免耕条件下比耕翻条件下累积量更大。 0~5 cm和5~15 cm土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处理,其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但均低于休闲处理; 15~30 cm土层各培肥处理则无明显差异;单施化肥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高于不施肥处理,但这种差异只在表层( 0~5 cm)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4):547
曹志洪孟赐福胡正义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ISBN 978-7-03-031167-2/X·541$120.00 16开本平脊精装ISBN 978-7-03-031167-2/X·541$120.00 16开本平脊精装内容简介本书是以中国硫肥协作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归纳了近年来部分国内外农业与环境中有关硫研究的最新理论和进展编著而成的。全书分四篇共三十章。第一篇,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与转化:第一至七章探讨土壤、大气和水体中硫的含量、循环、转化和平衡,硫与酸雨的关系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土壤中硫素的氧化还原 相似文献
11.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不同国家的生物安全能力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对国际生物安全立法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提前知情同意、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资料交换等问题上;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指出了国际生物安全立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