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逐渐运用于生物环境的动态监测中,并发挥了其绝对的运用优势.本案通过对3S技术的特性进行着手分析,系统探究了3S技术在生物环境的动态监测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基于3S技术建立的农业土壤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动态监测,以期为管理者提供宏观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现代环境监测已经发展到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整体预防性监测,全球环境保护的国际性、跨学科及综合性性质,使得包括遥感在内的“3S”技术在区域环境质量监测和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研究方面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全球气候监测、水环境监测和大气污染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实例,指出遥感技术应与地面监测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对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3S技术及其在环境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全球范围的环境监测与环境演变模拟和在区域环境规划、环境动态监控、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3S的环境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和3S技术在环境信息系统中应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3S技术在海域使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把握海域使用状况是依法实施海域使用管理的基础,3S技术因具有快速、准确、实时、大范围对地观测能力及强大的空间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而成为海域使用状况动态监测的首要技术手段.本文以辽宁省海域使用状况动态监测过程为例,详细介绍了3S技术在海域使用信息的判别、提取、勘测、分析和处理等环节中的作用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3S技术与建立重庆市渝中区环境信息系统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介3S技术及3S技术在环境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现状。以重庆市渝中区“八五”、“九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的获取方式为切入点,探讨建立渝中区环境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基于3S技术的渝中区环境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架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我国人口逐年增加,资源日益短缺,更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已刻不容缓,同时更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以"3S"技术为视角,对该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中,生物监测的技术被广泛运用和推广,并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环境监测技术,具有通过生物单个个体和集群及种群分布的变化及时有效且直观的反映出环境的污染程度,有助于观察环境污染的变化和趋势,具有先天性的特征优势,值得研究和推广生物监测的环境监测技术,本文将简要分析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RS)(简称"2S技术")在水文和环境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在大流域尺度开展水生生物时空分析和退化诊断仍然是当前水生态学科的难点问题.本文面向新时期国家水生态质量管理重要需求和水生生物时空诊断学术前沿,全面梳理总结了近20年来2S技术在水生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分别从GIS和RS的技术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阐明了2S技术的适用性和优缺点.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内外针对2S技术在水生生物时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水生植物和叶绿素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GIS技术在流域水生生物时空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包括缓冲区分析法、叠加分析法和空间插值法,可以进行缓冲带划定、水生生物时空信息获取和趋势分析;RS技术可实现长序列水生生物数据的快速获取,主要包括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和机理分析模型,可从空间尺度实现对水生生物的反向溯源和正向模拟预测.2S技术的联合应用将是未来大尺度水生态问题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发展趋势,能更好地定性和定量识别流域水生生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加快研发水生生物自动监测与快速识别等智能监测设备,实现5G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AI与2S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是今后大尺度水生态时空问题诊断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环境与健康监测是针对环境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污染特征和水平,对人体及相关生物健康的影响,及其两者间关系开展的系统监测。文章介绍了环境健康领域在我国的监测评价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分析了生物监测技术,尤其是生物毒性测试技术在环境健康综合监测中的应用;总结了毒性测试技术的特点、在化学品、工业废水、环境水体、饮用水等各类水体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为加快我国环境健康综合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议开展生物测试技术的应用,以更好支撑环境与健康风险的管理和决策。  相似文献   

11.
伍曌  陈建平 《环境保护》2011,(19):49-50
3S技术是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实现对区域环境实时、动态、准确的监测和分析,有助于了解其发展过程及污染损失情况,为治理决策提供依据。这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率。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人们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与深度也在不断扩展。把3S技术有效地运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中,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本文概述了3S技术和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并具体阐释了3S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研究江苏省生物物种资源现状和相关部门监测能力,提出了我省监测的总体目标、工作要求、工作任务,分析了江苏省生物物种资源面临的威胁。根据江苏省生物资源分布特点及保护目标,制定了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等生物物种生境及濒危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在内的江苏省生物物种重点监测样地和对象,为今后生物物种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比较可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监测工作无法满足环境监测要求,需要采用3S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推进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本文对3S技术以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分析了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如在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空气和水土质量监测、生态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结合应用实例,对某区域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进一步验证了 3S技术的可靠性,提升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促进生态环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水环境安全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理化监测为基础的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另一类是以生物监测为基础的生物预警系统.对2种预警系统的特点、类型、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水质预警相比,生物预誓的优点是通过生物效应,综合反映一种或多种环境污染物的浓度、生物有效性、及其对生物体的毒性;同时,生物预警成本较低,适宜推广应用.生物预警的缺点是误警率相对较高,由于生物个体对化学物质反应的不确定性,很难根据观测效应来确定产生效应的原因,在实验室受控条件下,生物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反应,但在实际环境中,监测数据可能较为分散,干扰结果分析.现阶段水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的发展趋势为:(1)预警系统的数字化、自动化;(2)水质预警系统和生物预警系统相结合;(3)生物早期预警技术强调生物和电子信号处理、统计学等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7.
序号苦2答3关4书56 11 8餐9 刊名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学报干早区资源与环境干旱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科学农业环境保护环境与开发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植物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化工环保环境科学动态电镀与环保油气田环境保护洁净煤技术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土壤与环境新疆环境保护青海环境中国环境科学重庆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管理噪声与振动控制内石支古环境保护环境化学交通环保四月I环境云南环境科学辽宁城乡环境科技上海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生物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变得十分广泛,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生物个体你、种群、群落的反应来说明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其变化,生物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是显著的,具有敏感性、经济性、综合性以及长期性,本文对生物监测及其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生物传感器在渔业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生物传感器在监测渔业环境中的BOD、N、P、病原体、农药和重金属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进展 ,分析了生物传感器在海洋渔业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同时阐述了利用基因工程微生物技术、分子烙印技术、多成分实时分析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并扩大其在海洋渔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在海洋渔业环境中为实现生物传感器与计算机在线自动监测与控制 ,开拓新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环境中污染因子的监测也越来越重要.而生物监测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技术,被认为是未来监测技术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其方法本身、技术的原因, 限制了其应用..随着水环境污染状况的日益加剧,对水体环境的监测以及水体安全的及时预警响应要求极为迫切,水环境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对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从技术、方法、应用等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应用技术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生物监测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