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防苑》2014,(9)
正纵观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但战争的阴影从未消失过,我们国家安全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岛礁纷争等等都可能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可以说,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正因为如此,在9月20日第14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民防的主业——人民防空事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艇、飞机用于空袭、侦察对方战场目标和后方城市,于  相似文献   

2.
如果……     
伊拉克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热点,但在我们心中却总也热不起来,因为,这个“热点”是与战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建国以来我国自然灾害的灾情进行了有益的分析:首先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然后进一步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则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严重影响进行了的探讨,认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制约因素,而减轻其造成的损失就成了谋求我国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4.
鸟儿与战争     
江南 《防灾博览》2007,(5):33-34
自从有了战争,许多动物就成为人类的"战友",如我国战国时期齐国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到了近代和现代,人们已把许多动物训练成"士兵",去执行一些常人无法完成的特殊战斗任务。这样,在战争利益的驱动下,本来一些温顺可爱的动物也成了战场上的勇士。本文仅讲鸽子与海鸥参战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李宏 《灾害学》2021,(4):1-6
本文运用1998-2018年的分省面板数据,以地区为考察对象,对全国和区域层面的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自然灾害在我国总体上仍是以“消极”因素的姿态存在的,即会对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在全国层面上,这种影响既会通过自然灾害广度的形式,如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事件,也会通过强度的形式,如单次灾害事件造成更多的损失与影响,得以具体的体现;在地区层面上,不同区域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性,东部和中部的产出变量与自然灾害广度和强度变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则表现为显著发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这一带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为紧密的地区。地震使大批少数民族同胞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必须站在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谐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期存在。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发生,主要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以及青海、新疆天山南北麓,这一带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较为紧密的地区,2008  相似文献   

7.
战争论创造者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在一个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冲突与战争的不确定性已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人类在安全上遇到了最大麻烦,对世界各国应付危机和战争提出了新挑战,这不仅是军事部门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所必须协力解决的新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能不能防御和减轻未来可能战争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能不能掌握国家的命运和当事国人民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福建惠安崇武古城是经过1604年泉州湾外8级特大地震的考验,完好保存的滨海石城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古战争遗迹,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成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23,自引:10,他引:13  
张晓龙  张艳芳 《灾害学》2001,16(3):70-75,81
近年来,强和特强沙尘暴在我国北方频繁发生,这与中国北方近几十年来植被破坏严重,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沙源物质增加,气候进一步暖干化,自然环境对沙尘暴的防卫能力大大减弱有关。防治沙尘暴有三方面措施;一是增加地表覆盖,促进生态良化;二是建立沙尘暴预警系统与沙尘暴多发区环境质量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三是加强法制与管理力度,使沙尘暴多发区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的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我国粮食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损失强度的关系,建立了产量易损弹性系数模型,并用产量易损弹性分析方法,对我国粮食生产对自然灾变的承受能力进行了评价,较好地解释了我国近十几年来农业自然灾害频繁,但粮食产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指出产量易损弹性系数模型也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生产中关于自然灾害的易损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我们在享受各种科技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南极冰盖的冰山融化得比以前快了,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开始消融了,雾霾天气比以往更加频繁了……我们脚下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承受着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适。  相似文献   

12.
《民防苑》2003,(2)
韩鲜战争是二次大战结束后一次影响深远的区域战争,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与世界强权美国的一次正面交锋。众所周知,当时的苏联是站在中国一边的,但传统的观点是苏联并未直接参战。不过这一观点近来受到了挑战,有人说,有一个中苏美三方心照不宣地保守了半个世纪的秘密,那就是苏军飞行员直接参与了朝鲜战争的空战!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旱涝灾害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文楷  张震宇 《灾害学》1991,6(2):48-53
河南省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以旱涝灾害频繁而著称。根据旱涝灾害的地域分异特点,可将全省分为五个区。减轻旱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水利建设,进一步开发地下水;扩大引黄灌溉、抗旱、补源面积;走旱作农业的道路,广泛提高农田抗灾水平。  相似文献   

14.
《民防苑》2006,(Z1)
城市地下空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面资源的匮乏,为人们躲避战争与灾害的威胁带来了安全感,其平战结合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也给社会创造了财富。然而,近年来发生在地下空间的事故灾难却给我们的应急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应急管理,减少地下空间事故灾害的发生,降低地下空间事故灾害对人员的伤害、财产的损失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频繁发生各类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不便.据资料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到了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成灾率高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与人为危机也在频繁出现。为了防止和治理灾害的产生与影响,首先必须认识灾害。根据各种灾害的形成及地理分布特点,在地域分布规律和人为影响共同作用下,可把全球的灾害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灾害的最大一级区域——各大洲的主要灾害。  相似文献   

17.
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与暴雨洪涝灾害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论述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相联系的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特征。我国受东亚季风影响明显,暴雨活动频繁。各地的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暴雨(降水)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季节性变化和季节内振荡。与之相对应的暴雨洪涝灾害也具有以上的时空变化特征。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受两种不同性质的降水天气——非台风暴雨和台风暴雨的影响,而各沿海省(区)由两者造成的洪涝灾害程度大小也不同。华南地区后汛期中的暴雨洪涝灾害比前汛期的严重。湖南省的降水一年中具有两个峰值,所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两个季节性极大值点。  相似文献   

18.
正也许我们并不陌生,每年在城市上空响起的防空警报。或许更多的人只是把他当作一次演习的警钟,甚至不为所动。然而,对于民防,我们的心中应有警钟长鸣,激心潮之澎湃,涌满腔之热血。"民防",也就是公民的防卫、防护,诞生于一战时期,英国为防止德国空袭而编排组织的平民安全措施。包括演习以及相关的战略部署。后来逐渐发展到全世界,也从单纯的防空演化为防止各种战争伤害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损伤。故而,民防对于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对波兰的全部认识就是那个左手执盾,右手握剑的美人鱼。这次赴波兰,在华沙恰住在维斯瓦河西岸的人鱼桥畔,每天俯首窗前,便能见到那尊著名的雕像,而在波兰的所见所闻,也使我对美人鱼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历史上波兰是一个饱受战乱和侵略蹂躏的国家,而它的人民也为此进行着一次次不懈的反抗与斗争。如今走在华沙街头,一次次抗争的标志随处可见:民族英雄塑像、无名烈士纪念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不仅给人类带来难以弥补的社会与经济损失,更是留在人们心头永远的创痛。  相似文献   

20.
2002年我国十大极端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祝昌汉  张强  陈峪 《灾害学》2003,18(2):74-78
2002年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在1999-2001年连续少雨大旱之后,又发生了较大范围的干旱。另外,暖冬、高温、暴雨洪涝、低温阴雨以及暴雪等影响也较大。本文利用我中心气候业务系统所得资料,对我国极端气候事件作一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